【丹楓】村子里的老壽星(散文)
每次回老家,總能看到一位滿頭白發(fā)、身材瘦小的耄耋老人,她或是拄著那根略顯斑駁的拐杖在村子里慢悠悠地轉(zhuǎn)悠,拐杖輕輕點地的聲音,在寂靜的村道上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篤篤”聲,恰如“竹杖芒鞋輕勝馬”(出自宋代蘇軾詩句),自在悠然;或是在自家門前的小菜園里辛勤地拔草、澆水。菜園雖不大,卻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仿佛被呵護著一個個寶貝。又或是坐在自家門前,和比她小的老人們,聊那些永遠也聊不完的有趣話題。她臉上的每一道皺紋都似乎藏著一個故事,那微微瞇起的眼睛里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她就是我們村的老壽星——頭把婆。
頭把婆,一位走過了95個春秋的老奶奶。
我一直弄不明白,人們?yōu)楹畏Q她為頭把婆。是因為早年去世的老伴小名叫“頭把”吧?還是因為“頭把”本身就有著排行序列的含義??傊?,從我記事時起,我就這么叫她,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已過花甲之年的我,依然這么叫她,只是現(xiàn)在的我,叫她時不再有“頭把”兩個字,一聲拖著長長尾音的“婆——”,便飽含了我對這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的深深敬意。
在我很小的時候,頭把婆的勤快、干練、健談和樂觀就已經(jīng)深深地印在了腦海里。那時,人們的日子過得都很緊巴,頭把婆家更是如此,五個兒子,五張嘴,天天要吃飯,人人要穿衣,少一頓就挨餓,缺一件都不行。而這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全靠起早貪黑掙工分來實現(xiàn)。
在那個異常貧困的年代,頭把婆和全村的男女社員一樣,白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勞動中,努力掙取工分,為家庭的生計奔波忙碌。夜晚加班加點地紡線、織布、拉鞋底、縫衣服。那時候,繁重的勞作如同沉重的枷鎖,每天都讓人累得腰酸腿疼,似乎連直起身子都成了一種奢望。然而,頭把婆卻一點也不悲觀,她總是樂呵呵的,臉上洋溢著溫暖的笑容,仿佛永遠不知道疲倦是什么。她那堅定的眼神中總是透露出不屈的意志,無論生活給予她怎樣的磨難,她都能坦然面對,硬是憑借著自己勤勞的雙手,一針一線、一紗一縷,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們一個個養(yǎng)大。她和頭把爺一起,共同面對生活中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一起撐起了這個有著七口人的大家庭,用愛與責(zé)任,為孩子們筑起了一個溫暖的港灣,讓他們在艱難的歲月里感受到家的溫馨與力量。
夜晚的小屋里,昏黃的燈光下,頭把婆坐在簡陋的紡車前,一手輕輕搖動著紡車把手,一手熟練地拉扯著棉花線。那紡車發(fā)出“嗡嗡”的聲音,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她的眼神專注而堅定,每一根線都仿佛是她對生活的希望。織布的時候,她的雙手在織布機上忙碌地穿梭著,那“咔嗒咔嗒”的聲音在寂靜的夜里格外清晰。拉鞋底時,她一針一線都格外認真,那密密麻麻的針腳里藏著她對家人的愛??p衣服時,她會仔細地挑選布料,把每一個補丁都縫得整整齊齊,仿佛在創(chuàng)作一件藝術(shù)品。
后來,孩子們陸續(xù)長大成人。先是大兒子招工去了城里,二兒子當兵去了部隊,家里緊巴的日子總算松弛了一些??删o接著,幾個兒子的婚事又像潮水一般涌來。別說沒人說媒,就算真有人上門提親,彩禮也是讓人頭疼的一個問題。換做別人,早就愁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深^把婆卻像沒事人一樣,她說:“愁有啥用?愁兒子的媳婦就有了?”她依然起早貪黑地操持著家里,依然有說有笑。只是在她心里,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著兒子的終身大事。只要有一丁點機會,她都會緊緊地抓住。
記得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一個秋季,一個看似平淡無奇卻又毫無吉祥征兆的中午,一對母女倆慢悠悠從村外的泥土路上向村子走來。她們衣衫襤褸,面容疲憊,眼神中透露出歷經(jīng)滄桑的無奈與渴望。她們聲稱自己是從河南逃荒過來的,一路上歷經(jīng)千辛萬苦,只為在這邊尋得一個好人家,把姑娘嫁了,也好有個安身之所。
那年月,村子里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外地逃荒而來的母女,她們無一不是用著同樣的說法,希望能為自己的女兒找到一個合適的歸宿。漸漸地,人們對這樣的真實性深信不疑,因為那背后的苦難與無奈是如此真實地呈現(xiàn)在眼前。
這對母女的到來,無疑像是平靜湖面上泛起的漣漪,給這個原本平淡的村子帶來了一件好事、喜事。于是,熱心的村民們趕緊將她們領(lǐng)到了頭把婆家。頭把婆聽聞此事,自然是滿心歡喜。她那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上露出了和藹的笑容,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在耐心地詢問了這對母女的詳細情況后,頭把婆心生憐憫,毫不猶豫地決定讓這對母女住了下來。那簡陋卻溫暖的屋子,在那一刻成了這對母女暫時的避風(fēng)港。
頭把婆好吃好喝地伺候了這對母女一周,婚事總算定了下來。按照風(fēng)俗,母女倆得先回去一趟,安頓好家里的事,再回來完婚。就在頭把婆和三兒子去信用社辦理了彩禮匯款手續(xù),并買了車票,滿心歡喜地把那對母女倆送上汽車,抬腳往回走的一剎那,突然覺得哪里有點不對勁。這樣無憑無據(jù)地把彩禮匯給人家,又毫無把握地放人家走,萬一不回來咋辦?頭把婆就像被一根銀針扎在了頭上,猛然清醒過來。她趕緊折身跑回信用社,急忙把事情的經(jīng)過說了一遍,工作人員一聽此話,也非常驚訝,連聲說道:“這一聽就是騙子,幸好您老反應(yīng)快,要不然,對方一收到款,想追都追不回來了?!?br />
這件事如一陣狂風(fēng),迅速吹遍了整個村子,人們一方面敬佩頭把婆在處理這件事情時頭腦清醒,能夠在復(fù)雜的情況中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贊嘆頭把婆的聰明能干,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果斷,成功地避免了一場可能的危機。另一方面,人們也從這件事情中深深吸取了教訓(xùn),提高了自身的防范意識,明白了在面對陌生人時,不能僅僅憑借一時的同情而失去理智,必須保持警惕,謹慎對待。
在此后的幾十年里,村子里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類似的情況。而頭把婆的幾個兒子,也隨著農(nóng)村的不斷改革,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fā)展。他們憑借著自己的勤勞和努力,不但個個娶上了溫柔賢淑的媳婦,還分了家,蓋上了新房。日子如同芝麻開花一般,越過越紅火。
再后來,我就一直生活在城里,很少回去,對頭把婆以及家里的情況不再清楚。只知道十幾年前頭把爺去世了。三年前頭把婆的大兒子因突發(fā)疾病離開了人世。二兒子因腦梗住進了醫(yī)院。三兒子也因身體不適隔三差五去醫(yī)院檢查。唯有頭把婆身體一直健朗,耳不聾,眼不花,拄著個拐杖,整天在村子的街道上轉(zhuǎn)悠,不是夸夸這家媳婦勤快、孝順,就是逗逗那家孫子孫女聽話,長得讓人心疼。尤其是對我這個不?;丶业耐磔?,每次見了,都要說句“我娃真乖,沒事了常回來,這里就是你的根,你的家?!倍颐看温牭竭@句話,心里就暖暖的,如三月的春風(fēng)。
有一次,我從城里回家。剛進村口,就看到頭把婆那熟悉的身影,正拄著拐杖,慢慢地向我走來。我急忙迎上去,甜甜地叫了一聲“婆——”。這才發(fā)現(xiàn)她手里拿了一把從自家地里挖出的新鮮蔬菜。頭把婆微笑著把蔬菜遞給我,說:“這是自家種的,新鮮著呢,帶回去吃?!蹦且豢?,我的心中充滿了感動。這哪里是一把普通的蔬菜,這分明是頭把婆對我的深深愛意??!
頭把婆,她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寶貝,更是全村人的寶貝。她的健康長壽,讓我們看到了村子的民風(fēng)淳樸,看到了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美好畫面,也看到了鄉(xiāng)村振興的和諧發(fā)展。她就像一棵歷經(jīng)滄桑的大樹,見證了歲月的變遷,見證了村子的興衰。她的存在,給了我們一種心靈的慰藉,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有了一個可以回歸的港灣。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里,我們常常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忽略了那些曾經(jīng)溫暖過我們的人和事。頭把婆的故事,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讓我明白,無論我們走多遠,無論我們變得多么強大,那個小小的村莊,那些善良的人們,永遠是我們心靈的寄托。
頭把婆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艱辛,但她始終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她的勤勞、善良、智慧,深深地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堅韌不拔,什么是無私奉獻。她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揚的鄉(xiāng)村民謠,在歲月的長河中久久回蕩。
每當我想起頭把婆,心中就會涌起一股暖流。她那瘦小的身影,在我的腦海中愈發(fā)清晰。她拄著拐杖,在村子里緩緩前行的畫面,仿佛一幅美麗的鄉(xiāng)村畫卷。她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陽光,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
愿頭把婆健康長壽,也愿我們的鄉(xiāng)村,在像頭把婆這樣的老人的見證下,變得更加美麗、和諧、繁榮。
二○二四年九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