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戀】中秋糍粑(散文.外一篇)
壬寅年中秋夜,疏星朗月,因疫突襲,大街小巷靜得連一聲蟲鳴都聽不到,與節(jié)日本該有的熱鬧極不吻合。蓉城的中秋如此特殊,“今夕我中秋,我自看月明”。月亮在云層里不停穿梭,若隱若現(xiàn),我抬頭凝望,仿佛看見母親正站在老家堂屋的桌前,笑盈盈地揪著糍粑。一股酸楚倏地從心中升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刻的心情,竟與九百多年前的蘇軾如此契合。
清冷的月光下,茶幾上的月餅,已儼然成了個“第三者”。卻有一縷香甜的中秋糍粑味道飄來。四十多年前吃過的家鄉(xiāng)美食,就那么清晰地,瞬間激活了味蕾,刺激了胃囊,中秋糍粑,我想念的味道。
“馬兒桿開白花,我和你是姊妹家,天晴落雨過來耍,又推灰冒又打粑,打粑打粑油炸粑?!边@首童謠情景,那時經(jīng)常在我們家演繹。每到中秋節(jié),就期待舅舅、姨媽、姑媽幾家和出嫁的兩個姐姐,都來我們家“過節(jié)”,好有糍粑吃。“春節(jié)的炒米(米花糖),端午的粽子,中秋的糍粑”,是我們家一年三大節(jié),母親親手制作的待客標牌美食,只要興過節(jié),桌上定少不了這三種節(jié)日代表美食。
從母親泡米,就問:“媽媽,好久才能吃到糍粑?”母親一聲“還早”,把我和妹妹“打”得一愣一愣的。糍粑那香甜的味道繞嘴纏舌,只有“咯兒咯兒”地吞口水。難耐地等著蒸糯米飯、炒黃豆、晾冷黃豆、磨黃豆面、打糍粑,尤其要熬那漫長的“打”的過程。不知母親的身影,要在灶房和街沿來回走多少次,五哥的手臂要抬落多少次,才能從米變成糍粑。所以每次,我和妹妹總是鞍前馬后拿東遞西,端水抬凳,龍?zhí)着艿脷g,目的是早點吃到糍粑。
看到五哥站在碓窩邊,用粑杠一杠一杠使勁地打,心里不停地默默催促:“五哥你打快點吧,快點打吧?!贝螋亵我菜銈€力氣活,五哥身材魁偉,能擔兩百斤擔子的力氣,打糍粑是小菜一碟??梢粋€動作持續(xù)時間長了也會累會疲憊的,何況是手臂不停上下起落,臂膀酸脹,邊打邊歇就是常態(tài)了。再說要把米飯完全打成飯泥,不見一顆飯粒,不是一兩下就成的。必須邊打邊翻邊發(fā)溫開水,才能把飯粒完全打爛打軟,越打得爛,糍粑才越軟越糯越香、才更爽潤、松軟可口,否則糍粑就干巴巴的。如此反復一、兩個小時后,米飯終于打成糍粑了。
母親早已把擦洗干凈的簸箕放到桌子上,撒一層黃豆面,等著五哥把糍粑打好。五哥放下粑杠,雙手從碓窩里取出糍粑,捧到桌前放進簸箕里。母親笑盈盈的,雙手利索地把糍粑搓成條,再揪成坨,然后一坨一坨在手心里輕輕來回搓動,團成圓球,再裹上一層黃豆面,放到碗里,八仙桌上一人一碗。吃的時候,自己再扯成小塊,蘸上和了白糖或鹽巴的黃豆面。個個吃得舔嘴咂舌,喜笑顏開,舅母和姨媽都夸獎?wù)f:“這糍粑打得好!吃起來又香、又甜、又軟、又糯、爽潤可口?!蹦赣H聽了,臉上的笑容綻放得更加燦爛而溫馨。
月餅有“團團圓圓,事事圓滿”之意,可我卻覺得,糍粑的寓意比月餅更加寬泛而形象。圓圓的糍粑象征親人團圓,親情凝聚,事事圓滿,節(jié)日的喜慶美好,親人之間相互祝福祝愿未來生活的美好與祈盼。
過去認為粗糙、老土的東西,幾十年過去,再回頭,才覺得那是最原汁原味、最純粹的珍貴食品。廣西、廣東已有把手工糍粑申報非遺,制作糍粑是南方多省份的習俗,做法許有差異。家鄉(xiāng)的糍粑,是真資格全手工制作。從育種、栽秧到做成糍粑共十多道工序,歷時幾個月時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粒米都是農(nóng)人汗水的結(jié)晶,每塊糍粑都飽含著父母兄長的辛勞,充滿著節(jié)日的莊重與虔誠。
月掛中天,清輝漫灑,母親站在桌前笑盈盈揪糍粑的影像揮之不去,五哥雙手握粑杠,抬起落下,落下抬起的情景,清晰在眼前。清香淡雅、爽口軟糯的糍粑味道一直氤氳在口中,中秋糍粑,是我忘不掉的味道。更深夜靜,凝望星空,悄聲吟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br />
△家鄉(xiāng)的黃泡兒熟了
小滿那天,正是母親的三周年祭。應(yīng)兄長召喚,回家祭拜母親。
初夏時節(jié),又應(yīng)節(jié)氣,天氣陰雨相間,不熱不燥,涼爽宜人。家鄉(xiāng)的綠植和莊稼,蔥郁清新,養(yǎng)眼潤肺,連吹的風也是甜絲絲兒的。
走之前,女兒問我:“是不是有什么泡兒可以吃了?”我說“黃泡兒”。我知道女兒這段時間是想那些酸酸甜甜味道的時候。
“摩的”風馳電掣般行駛在彎彎曲曲的鄉(xiāng)間公路上,我一路注視著路兩邊的山崖、土巖。在一晃而過中,果然看到兩蘢黃泡兒,那熟悉的金黃色映入眼簾,一顆顆綴在長滿絨毛刺的枝條上,猶如一串串金色的瑪瑙,煞是誘人,以至于一看到這顏色,口中立馬津液直冒,一個清晰的畫面瞬間浮現(xiàn)在腦海。
在四月的暖陽下,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左手端著一個碗,光腳站在茂密的黃泡刺中,前傾著身子,伸長小手臂,不時左右轉(zhuǎn)動,小心翼翼地一顆一顆摘熟得發(fā)亮的黃泡兒。那窩黃泡兒長在一座墳頭上,蓬勃茂密,伸出長長的枝條,將整座墳遮蓋得嚴嚴實實。每年的初夏,一根根枝條上綴滿金色的,大顆大顆的黃泡兒,簡直無法不誘惑你的胃囊翻騰,口液加劇分泌。盡管枝條上像毛毛蟲一樣的絨刺,也無法阻擋你想吃的欲望,驅(qū)使你想方設(shè)法去摘下那些黃橙橙的果實。
“黃泡,草本或半灌木,高8-20厘米;莖匍匐,節(jié)處生根,有長柔毛和稀疏微彎針刺。根和葉子莖都可以入藥。矮生莓組,為五葉草莓(俗名栽秧泡)的果實,為草莓屬。”(360百科),故葉子像草莓葉狀,莖上密密麻麻的細毛刺,白色,如果扎進肉里,極不好挑出來,碰著疼卻看不到,痛苦得很。所以,摘泡兒的時候要極其小心,盡量避免被刺扎進皮肉。
我們的童年枯瘦單調(diào),但是自由且快樂,沒有補課,沒有興趣培養(yǎng),沒有家庭作業(yè)的壓力和繁忙。有的就是幫家里做力所能及的活,然后去山上找野食吃。這是山村獨有的好處,幾乎每個季節(jié)都有能撐肚皮的野果、野草根吃,黃泡兒就是其中一種。黃泡成熟在初夏收小麥的季節(jié),爆朵、仲夏的薅秧泡,盛夏的地瓜……,這些都是十分美味的野果。曾經(jīng)為得到這些野果,這山跑到那山,爬坡上坎,翻山越嶺,可謂“不懼艱險”。只見小小的身影鷂子般穿梭在山林里,地頭邊。
那時,妹妹小,她怕被刺扎,想吃也不敢去摘,只有在黃泡樹下走過去轉(zhuǎn)過來,望著那黃橙橙的泡兒流口水。我是姐姐,誰讓我是姐姐呢?盡管我腿腳不方便,但是能走,為了填飽肚子,為了吃,為了生存,也無所顧忌,這是所有動物的本能。在關(guān)鍵時候,便總能“挺身而出”,勇敢一搏。所以,我不顧被刺扎手扎腳的疼痛,毅然端著碗,鉆進黃泡刺蘢,小心翼翼一顆一顆摘下那些誘人的黃瑪瑙。
過去山上到處都是的各種野果樹,現(xiàn)在很難看見了。我就一直奇怪,究竟是人為破壞了?還是大自然的自然調(diào)節(jié)?那個時候家庭要砍柴燒,生產(chǎn)隊要燒草木灰,卻有那么多野果存在。而現(xiàn)在既不砍柴燒了,也不再燒草木灰了,山上林深草密,那些野果反而減少,甚至快要絕跡了。莫非是時過境遷,隨著社會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豐富,不再缺吃少穿,沒有人再用野果充饑了,因而山上的野果也自然減少了?
幾十里山路,居然只看到兩蘢不大的黃泡兒,只有幾根枝條稀疏耷拉著,枝條上綴著稀花稀花幾顆泡兒。那天是為了趕路,沒有下車去摘了,否則,真想再去摘幾顆嘗嘗,看是否還是當年那酸甜的味道?以“趕路”的理由敷衍了女兒,沒能滿足女兒的心愿,也給我自己留了個遺憾。
如今,時不時浮現(xiàn)在腦?!罢S泡兒”的畫面,和那氤氳在嘴里酸酸甜甜的味道,早已被歲月精煉成了一道細細的回憶,一抹渴望得掉淚的鄉(xiāng)愁。不知道,在有生之年,還能不能在黃泡成熟的季節(jié),回到家鄉(xiāng),再摘一次黃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