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獎】屏山的古祠(散文)
屏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個以山為屏的古村落?!捌痢闭摺罢稀币?。屏障著屏山古村的山,就叫屏風(fēng)山。屏山以山為屏風(fēng),真是氣派。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猶如浩渺星河,群星璀璨,像屏風(fēng)這樣的室內(nèi)物件也都蘊含有豐富的文化。屏風(fēng)最早出現(xiàn)時就身份顯貴。這是在三千年前的中國周朝,當(dāng)時屏風(fēng)是地位與權(quán)力的象征,只有天子才可以用。后來屏風(fēng)還被賦予辟邪和障景的作用,并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尤其是明清時期,建筑物更加注重裝飾,屏風(fēng)的建造也更加精美,趨向于藝術(shù)化,精雕細鏤,潑墨山水,既有美好的寓意,又是一件高雅的藝術(shù)品,增添了屋宅的古韻。
“天開錦繡妝屏好,雨染丹青入畫奇。”屏山古村的這面屏風(fēng),是自然山水的本色,是天然的山水畫,畫面上青山如波浪般延綿起伏,秀水在山間流淌,古村風(fēng)光旖旎,鐘靈毓秀;畫風(fēng)四季變幻,春雨柔,夏嶺翠,秋紅醉,冬雪皚。明朝詩人舒祥是屏山人,他用“芳草遍生嘶馬地,鮮花齊放語鶯枝?!薄隘B嶂層峰萬頃陰,淡煙微雨夜沉沉?!薄霸七^半山看有影,泉流深樹聽無音”等詩句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
屏山村隸屬黟縣宏村鎮(zhèn),屏風(fēng)山、吉陽山諸山環(huán)繞,是一個主要居住著舒姓人家的村莊,舒氏家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歷史。這個如畫般的村子,古建筑氣勢恢宏,歷史底蘊深厚。
明清時期,屏山達到鼎盛,巷道眾多且縱橫交錯,被稱為街的有十二條,被稱為巷的有六十條,祠堂有十八座,牌樓有十六座,民居達到四百多棟,號稱“八百煙灶,三千丁男,五里長街”。如今這里規(guī)模仍然宏大,完好的祠堂有七座,其中光裕堂、慶余堂、榮光堂、咸宜堂、“御前侍衛(wèi)”堂等獨具韻味,即使在古村落眾多的徽州地區(qū),也是出類拔萃的。
光裕堂是屏山舒氏的宗祠,且居于村子中央,慶余堂、榮光堂、咸宜堂等簇擁在它的周邊。如果說屏山村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宗祠光裕堂就是樹根,其它的祠堂就像是樹干。
古祠堂既是敬祖祭祖的場所,也是傳統(tǒng)村落深厚文化底蘊的象征。屏山的祠堂都氣勢恢宏,它們還在古樸、莊重中展現(xiàn)出華麗的風(fēng)采。
比如走進光裕堂,只見它三進兩天井,粗壯的梁柱與寬敞的空間,讓它顯得特別的氣派與威森。享堂正中掛著“光裕堂”扁,側(cè)粱上掛有“臺筑懷清”“績著彤延”等扁額,加上兩側(cè)墻上的多幅字畫,氛圍既莊重又典雅。兩根金柱是“黟縣青”石,柱上對聯(lián)“源溯廬江,舒國舒城尋舊派;秀鐘徽嶺,長齡長演盡同根”道出了屏山舒氏的淵源。
光裕堂建于清乾隆年間,堂名源自成語“光前裕后”,意指光大前人業(yè)績,造福子孫后代。屏山舒氏繁衍得如此興旺,追根溯源要回到唐朝末年。
歷史上,?舒國?是春秋時期江淮地區(qū)的一個諸侯國,《括地志》記載:“舒,今廬江之故舒城是也?!痹谔瀑易谇辏ü?75年),為避戰(zhàn)亂,廬江縣城的舒氏三兄弟攜家南逃,到達徽州境內(nèi)后,見這里崇山峻嶺,山明水秀,仿若桃源,便分別擇地定居,其中大哥落腳在歙縣長齡橋,二哥定居在黟縣長演嶺,老三選擇了黟縣長寧里。長寧里是屏山的古稱,這里原先居住有李、許、周等姓氏人家,后因世事變遷,現(xiàn)在村里主要是舒姓人家。
支祠榮光堂、咸宜堂、慶余堂等也是三進兩天井,同樣高大氣派。尤其是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慶余堂,梁柱特別粗壯,而且這些梁柱用的是銀杏樹,并且有特別精美的雕鏤。享堂正中是“慶余堂”匾額,多位舒氏祖先的彩色畫像掛在堂中,他們古裝古貌,有的面容慈祥,有的臉色威嚴,令人望而生敬,望而生畏。慶余堂兩側(cè)耳門內(nèi)竟然擺有兩尊一模一樣的孔子站身塑像,不知何意,莫不是想彰顯屏山舒氏的重文尊儒?
宋元以來,古黟大地受到“程朱理學(xué)”的影響,耕讀傳家,詩禮傳家,蔚然成風(fēng)。屏山村人素來重視教育,不甘于耕田勞作,而是立志讀書求功名,經(jīng)商走四方。特別是明清時期,屏山文風(fēng)鼎盛,村人中科舉成名的,屢見不鮮,真是“簪纓鵲起,科甲蟬聯(lián)”,經(jīng)商發(fā)達的也司空見慣。歷史上,屏山舒氏有十一人高中進士,二十九人考取舉人,其中“父子進士”“兄弟三進士”和“一門四進士”等傳為佳話。光裕堂和咸宜堂門樓上的“世科甲第”匾額,表示屏山舒氏家族連續(xù)有人科舉高中,彰顯了屏山昔日科舉成就的輝煌。
如,村人舒榮都,是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后授四川道御史。他性直敢言,遭宦官魏忠賢迫害而亡。崇禎元年(1628年),被追贈為太常寺卿,并賜建九檐門樓祠堂和“望重柏臺”牌坊。村人舒崇功,是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官至衢州府知府,在任期間政績斐然,后升任福建按察使司副使,著有《詩經(jīng)講意》。另外,相傳明嘉靖年間,村人舒善天考中探花,為了能在家里照料體弱多病的母親,沒有赴任。嘉靖皇帝被其感動,下旨賜建“孝字牌坊”,以嘉獎他的品行。
又如村人舒斯笏,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欽點主事,簽分兵部。他為官正直,先后任兵部館教員、軍機章京等職。辛亥革命后,任陜西省巡按使秘書、安徽省署諮議等職。他富有文才,精于古文典籍,愛好詩文。1922年,他告老還鄉(xiāng),退隱故里,應(yīng)邀擔(dān)任《黟縣四志》總編。屏山村南那口如一顆綠寶石一樣的長寧湖,湖畔立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的《長寧湖碑記》,作者正是舒斯笏。舒斯笏的孫女舒繡文,是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主演過《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多部電影,2005年被評為“中國電影百位優(yōu)秀演員”。
古代屏山舒氏還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如村人舒希武,明朝學(xué)者,博覽經(jīng)史,曾督學(xué)滄溪、主掌白鹿書院;村人舒之翰,是清代書畫家,后投筆請纓,累功賞布政使銜;村人舒元達,清代書法家,筆勢如怒猊抉石,結(jié)構(gòu)嚴謹。近現(xiàn)代,屏山村也出了不少人物,有的是救國救亡的仁人志士,有的是民族解放的先輩,有的犧牲為烈士,如共產(chǎn)黨員舒麗瑜,在“皖南事變”中被捕后犧牲。共產(chǎn)黨員舒子敏,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黟縣解放后,任黟縣人民政府第一任縣長。
屏山村許多祠堂門樓的龍鳳牌上,都刻有“恩榮”二字,意即“皇恩浩蕩,家族繁榮”,盡顯了屏山舒氏歷史上的尊榮,是古代那些功成名就的族人為家族爭取的不朽榮耀,它們就像是一座座豐碑,銘記在村史中,彰顯在祠堂上,甚至記載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屏山舒氏的人才輩出,如眾星閃耀,是舒氏家族的風(fēng)流,是屏山古村的精彩。
說到精彩,在人們看來,屏山這些祠堂的門樓、門罩實在是太精彩了,其中光裕堂的門樓被一致認為是最精美、最獨特的。
站在光裕堂前,只見它的門樓四柱三間五樓式,還有八字邊墻,檐角處是翹起的鰲魚,七檐飛翹,氣勢壯觀。
仔細觀看,門樓的雕飾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精雕細刻。如“世科甲第”扁的下坊上刻有“六獅戲球”圖,上坊則刻有“三鼎甲跨馬游街”圖,上面的人物將近三十個,栩栩如生。門樓上還有六幅人物故事畫和多尊人物獨雕,包括八仙、羅漢、福祿壽等,另外還有梅花喜鵲圖、松鶴圖、松鹿圖、云鶴銜物圖等代表美好祈愿與祝福的雕刻,讓人耳目一新,不由嘖嘖稱奇。特別是,這些雕飾還用紅、黃、藍三色描彩,顯得十分艷麗,加上磚、石的原色,整座門樓就像一幅色彩艷麗的古風(fēng)國畫,氣韻生動,且獨具特色,與眾不同。
祠堂本是莊嚴肅穆的地方,光裕堂的門樓卻有點“花里胡哨”。屏山舒氏真是獨具匠心,敢為人先,難怪他們在古徽州這片古村落星羅棋布的土地上,還能出類拔萃。
有趣的是,若不留意,竟然會以為慶余堂與光裕堂僅是一座祠堂。慶余堂在光裕堂后,兩者之間前后距離僅兩米,它們的瓦檐幾乎相接,所以,慶余堂簡樸中透著精致的門罩藏在這狹小的空間中,不留意很容易錯過。
榮光堂、咸宜堂與光裕堂并立在村里最寬的那條村巷中,其中咸宜堂的門樓也是七檐的,它上面的雕飾不僅有繁復(fù)細膩的紋飾,如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回紋、萬字紋、花紋等,而且還雕刻有不少人物和鳥獸??上宋锘颈蝗藶殓P掉了,但仍能看出它的精美與壯觀。
榮光堂的牌坊式門罩,對比于光裕堂、咸宜堂的門樓就要淡雅許多。它四柱三門,刻有匾額“龍章寵錫”,意思是圣旨恩賜。中間的下石枋上雕刻有兩大四小的六獅滾繡球圖案,其中三個繡球上分別刻有福、祿、壽三字,而上石坊上雕刻有三只鳳凰;兩側(cè)間分別刻有喜鵲梅花、仙鶴和荷花等,整個門罩的紋飾以萬字紋為主,顯得精美、繁復(fù)。此門罩磚石純色,但工藝精湛,絲絲入扣,也令人嘆為觀止。
最后我們看看屏山的一座特殊的祠堂——“御前侍衛(wèi)”堂,它的門樓也是那樣的氣派,不同凡響。此門樓中間是四柱三間五樓式,兩側(cè)八字墻,加上清水磚墻,一共九檐。九檐,是古代最高規(guī)格的門樓,是誰人有如此的尊榮?據(jù)史料記載,屏山村人舒榮武,為人正直豪爽,是清朝罕見的漢人御前侍衛(wèi),他因清雍正四年(1726年)在杭州救駕有功,被皇帝賞識,御封為四品帶刀侍衛(wèi),并賜建一座九檐的祠堂。他后來殉職在崗位上,被追封為正二品大員。
這座門樓尊享四個門簪,門楣上是豎匾,中間書刻著“御前侍衛(wèi)”,四周是龍紋,龍鳳牌上自然有“恩榮”二字。門樓上還雕刻有龍、虎、馬、鹿、羊、鶴等諸多動物,惟妙惟肖,加上豐富的紋飾,如萬字紋、回紋、團花、卷草等,精雕細鏤。它面闊約二十米,高約十米,門檐高低錯落,如展翅高飛的雄鷹。
屏山的這些祠堂,門樓如此豐富、精美,簡直讓人眼花繚亂。它們既彰顯了舒氏家族的尊榮,又彰顯了古村以山為屏的大氣,還是蘊含傳統(tǒng)文化且獨具韻味的藝術(shù)品。
在村子里,有一座巷門地位特別。據(jù)說舊時在外當(dāng)官、經(jīng)商的屏山舒姓族人衣錦還鄉(xiāng)時,都必須在此門前下馬或歇轎,步行著從此拱形門下經(jīng)過,然后前往舒氏宗祠拜謁族長,祭拜先祖。
這座門的門楣上書有“屏山拱峙”,從這里到宗祠光裕堂還有一段不短的村道,也許對于古代功成名就的舒氏族人來說,走這段路會覺得有點長,因為他們榮歸故里與族人團聚、拜祭祖先的心情通常是急迫的。不知道他們走過這段熟悉又陌生的村道時,是不是既倍感親切又頗感自豪?我想肯定是的。
可對于我們這些游訪者來說,走在如此的村道上,古韻悠悠的景致才是最為引入注目的。村道兩側(cè)一戶戶人家,一棟棟徽派建筑,它們房墻高高低低,粉墻斑斑剝剝,門罩與馬頭墻的飛檐層疊錯落,富有層次與美感,“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尤其在狹窄的村巷里,巷道如隧道,幽幽邃邃,似乎那吹拂著的風(fēng)都是年深歲久的古風(fēng),好像到處縈繞著墨黛含香的古韻,這古風(fēng)與古韻就像是封缸了幾百年的陳釀,令人癡迷,讓人陶醉。
當(dāng)然要壯觀地欣賞屏山的古風(fēng)古韻,還可去穿村而過的吉陽溪。吉陽溪,也被美稱為吉水。它發(fā)端于吉陽山,由北到南在村中潺潺流過。它扭動著腰姿,攜帶著大山的乳汁將這片土地滋潤,它清凌凌地流向遠方,也把屏山人的夢想帶向廣闊的天地。
吉陽溪上三里十橋,溪畔是一條老街。漫步在石板路的老街上,或者站在溪橋上,可見溪畔的徽派古建筑仿若列陣一樣一棟挨著一棟,沿溪岸并列著,它們翹角飛檐馬頭墻,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氣宇軒昂,神氣十足。蔚藍的天空和嵐黛的遠山是它們靜默的背景,斑斑剝剝的粉墻好似它們都身披著土法印染的衫衣,有的墻上攀爬著藤曼,許多門前掛著招幌。風(fēng)吹幌動,似乎是在歡迎大家的光臨,而房墻上掛的一串串紅燈籠,又讓這歡迎的氛圍更加喜氣,更加熱烈。
沿著吉陽溪老街,再拐進任意一條村巷,都能到達祠堂。其實,就像一張網(wǎng),屏山的村巷四通八達,無論在村子的那個位置,都可以通向那村子的中心,仿如屏山舒氏族人都是心向著這里一樣。
祠堂敬供祖先,也是族人的精神家園。每座祠堂,都是一座精神的殿堂,它們就像大樹的根與干,源源不斷地向族人輸送著精神動力與蓬勃的生命力。而屏山古村的這些祠堂,大氣恢宏,精美絕倫,更與眾不同,它們是中國古代祠堂中的經(jīng)典之作,稀世之品,其蘊含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