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鄉(xiāng)愁記憶(散文)
久沒回老家了,也許是人老了的原故,最近時常在夢里游,很早以前家鄉(xiāng)中的一些人和事,都浮現出來。打小就離開家鄉(xiāng),爾后在外成家立業(yè)。父母在,逢年過節(jié)都會回家看看,父母離開了人世后,回家就選擇了減法,次數一次被一次減掉,回家的欲望也慢慢淡了下來。偶爾清明時節(jié)回老家一次,忽憶當年高堂在,總流著一股辛酸的眼淚,抬望老宅,空空蕩蕩,灰塵覆蓋著窗臺、鏡框、方桌,見到的是無名雜草侵屋前,殘門銹鎖久不開,懷念的是父母在的家庭快樂,回不去的是流逝的歲月,此時此刻,屋里屋外無不心酸。
一
我的家鄉(xiāng)沒有江南水鄉(xiāng)的富有魅力,風景也不是好詩如畫,但很古樸、自然,有著應有的農村風味。雖然依禾河傍山丘,而來自天然的水資源還是匱乏,原先廚房用的柴火、茅草,還得跑到十幾公里外的山上砍回家。我家鄉(xiāng)茅坪村是個自然村,它與永新縣石橋鎮(zhèn)的長溪村隔河相望,路通拿溪上省道公路可下吉安、南昌,毗鄰溶江,合并栗溪、對江等自然村為茅坪行政村,地屬永新縣高橋樓鎮(zhèn)。茅坪村分栗上、老居、劉家,大約有二百多戶人家,主要有眭、劉兩大姓氏。從開基到現在,人們習慣把老居、劉家稱為茅坪,我的老家就是茅坪老居村,老居與栗上為眭姓。
我的老家是個很普通的村莊,民風淳樸,農作物豐富,村子四周被池塘圍繞著。據傳,原始的茅坪村原是一片開闊的茅草地,原始樹林茂盛。有一條長長的小溪連到下游的車田背村,永新縣眭姓的開基祖九誠公居住此地。九誠公,字鳳儀,祖籍為江蘇丹陽人,南宋寶慶元年舉人,時任湖南茶陵知州。因為官清廉,政績頗佳,淳佑四年,奉旨赴江西瑞州任知府,因舟過永新拿陂,撞上礁石把小舟撞壞,干脆就留在拿陂車田背立宅家焉,繁衍生息,生有名曰念一、念二、念三、念四、念五,共五子。九誠公家飼養(yǎng)了一群鵝,其中有兩只鵝,從禽欄中出來就爬進這條小溪,用它長長尖尖的嘴巴在泥水雜草中尋找食物。逆流而上不知不覺就到茅坪地界,按現推測約有五公里路程,早出晚歸,日復一日。也許是天意吧,九誠公見后就把家二兒子念二安排在此立業(yè),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因此,就有了茅坪老居村眭姓誕生,村莊的自然風貌也隨著歲月不斷改變。
村莊得名“茅坪”,也許是緣于當時的地理原貌吧,茅草葳蕤坪地。據傳還有這層意思,因村莊四周圍著多口自然的池塘,村莊占居位置中間,猶如水中的盆,盆與坪為諧音,所以取名“茅坪”也恰如其分了。
我小時候就知道家鄉(xiāng)時常鬧天旱,所以在農作種植方面順天擇地而為,于是干作物特別多,如花生、芝麻、六豆、黃豆、番薯、蘿卜等耐旱農作物,以前還種有少量的小麥、棉花、黍子。池塘也得到充分利用,除了養(yǎng)魚,還用于水稻田的灌溉。每到陽春三月就會看見魚群在池塘中自由地游來游去,到年底,各家各戶都能分上魚過年,每到炎夏或酷署遇上干旱,每口池塘都打開涵洞把水流進稻田。我認為這一口口的池塘是祖輩們追求生存的法寶。
家鄉(xiāng)的花生、芝麻我愛吃,炒熟的花生、芝麻特別香,最好吃的還是芝麻飴糖。每年中秋節(jié),每家每戶做會做芝麻飴糖,先把曬干的芝麻洗凈后瀝干水,就放在鐵鍋里慢慢炒熟,待熟透溢出焦香就出鍋冷卻,然后,把預先買好的飴糖放入鍋里融化,再倒入芝麻攪拌均勻,隨后鏟出倒在平面的器具,涼了用刀具劃成一小塊一小塊就可吃了,香味,脆甜,可口,真是妙不可言。
二
寫鄉(xiāng)愁請不要忘了把父母寫進去,描寫家鄉(xiāng)一定要描繪家鄉(xiāng)的山與水。禾河,是家鄉(xiāng)的母親河,喝禾水長大,從小在河里游泳,我最為記憶猶新的就是這條河。禾河自西向東蜿蜒而下,高橋樓鎮(zhèn)是禾水流過永新縣的最后一個鄉(xiāng)鎮(zhèn),而茅坪是禾水流過高橋樓鎮(zhèn)的上游。
小時候,禾河水清澈、干凈,肉眼能看見河底鮮綠綠的絲草在飄蕩,每當暑假,都會結伴下河去拔絲草作飼料,煮熟了的水草,豬可喜歡吃了。每當冬季,水井水源不足,各家各戶都會挑著木水桶去河里挑水喝,水儲存在大瓦缸里能用上幾天。冬天,河邊寒風凜冽,一片蕭靜、寂然,站在河岸,只聽到嘩啦啦的流水聲,河水跑久了也發(fā)熱,不信,你看河中央冒著熱氣哩。
河邊空曠,雜草叢生,當風刮來,兩岸的蘆葦搖曵著纖纖細姿。少時常在河邊看見大木船、木排順水而過,也偶有逆水而上的船只與木排,載滿貨物的船只與原木材料的木排必須是拉纖而上。河風扯滿了船只的白帆,也把船工的號子拉得很長。船只、木排是我小時候的事了,以后漸漸就沒有了蹤影,到現在木排也早已消失。小時候的我就猶如一條小船,載滿了玩具與糖果,也裝滿了無憂無慮,更裝滿了幸福與快樂,河水也滿載著斑斕的記憶伸向遠方。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荀子?的一句名言。老子又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是柔和的,利萬物而不爭。但,惱怒的水如一匹脫韁的野馬,嘶吼與狂奔讓人恐懼。居住在河邊的居民最怕“端午水”,每逢端午時節(jié),下雨量大河水暴漲,或大或小要發(fā)一到二次洪水。記得公元一九八二年端午節(jié)前,禾水河破歷史發(fā)了一場大洪水,禾河兩岸洪水泛濫,兩岸居民受災較為嚴重,茅坪村受災也是頗大的,村莊許多房屋倒塌,其中有我家房子。
記得洪水那年,父親已離休在家頤養(yǎng),身為中共黨員的他,已離休而身體也欠佳,但黨員的本色仍然在,父親主動協助生產隊和大隊干部,帶領群眾抗洪救災,生產自救,讓各家各戶盡快度過難關。
三
小時候貪玩是天性,尤其是我們男孩子。春天“打紙包”、“跳房子”,夏天爬樹、玩水、抓蟈蟈,秋天踢雞毛毽子、“打水槍”、滾圈圈”,冬天玩老鷹捉小雞、捉迷藏、打陀螺,每逢天寒地凍,池塘都結冰了,也會在凍冰上滑行。每當下午放學了,我們男孩子結伴出發(fā),各牽各家的黃牛上丘陵山崗,讓自家的黃牛自由地在山坡上嚼草,而我們下水塘去游泳,打水仗。反正吧,各地有各地的玩法,各人有各人的童趣。男孩子打架也常有的事,惹了事讓父母知道,惹的事情小則在餐桌上受父母教訓幾句,惹的事情大難免會受父親的皮帶或小竹桿抽打一陣。
從小就在水邊長大,水性好算是男生的專利。小時候雖玩法很多,我認為最有趣的還是下水摸魚這件事。家鄉(xiāng)池塘多,池塘寬,水又深淤泥又厚,鯽魚愛藏在又厚又軟的淤泥中。到了暑假,邀上幾個伙伴,隔三岔五就會下水塘去摸魚、摸田螺、摸河蚌。頭頂著一個小木盆下水,然后推著小木盆向水塘中央游去,小木盆在水上漂,人鉆入池塘底下,雙手在淤泥里不停地亂摸,雙手一合鯽魚就抓著了,把鯽魚放在盆中,又一頭潛入水中去摸,一次每人能摸上十幾條。池塘里田螺、河蚌也多,這是因為淤泥又厚又肥的原故吧。據資料記載,鯽魚,是一種鯉科鯽屬魚類,廣泛分布于中國的各大流域和湖泊。鯽魚營養(yǎng)價值高,肉質細嫩。含有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青椒炒鯽魚,河蚌燒湯,味道辣、鮮、甜,吃起來真帶勁。歲月匆匆,幾十年過去,再品嘗不到當年的味道了。
四
茅坪小學設在栗上,從茅坪老居去栗上有一段路程,去上學必須走一條田間小路,嚴格來說應該叫徑吧。泥巴路遇上下雨天,路面全是淤泥,一不小心,人滑倒連鞋子也拉不出來。晴天,太陽把路面曬干了,留下的是人與耕牛的腳印,坑坑洼洼。路中段要經過叫“雨霧農”的一片農田,祖輩們有一句俗語,稱讀書成績不好,老是留級,不能正常上升年級讀書的孩子,嘲笑該孩子“你走破這條雨霧農”。讀書改變命運,路難行,書還是要讀,讀完小學后,這條路我也走了五年。不過這條路也見證了村莊的變化和農村的發(fā)展,從淤泥變成了沙子路,沙子路又擴寬成水泥路,水泥路面又加厚加固,如今路上空架起了高架,有高速公路通過。
今天,坐在高樓寬敞明亮的,有電燈、風扇,甚至有空調的教室里讀書的孩子,決不會想到我小時候讀書的教室是在天主教堂里。茅坪栗上村的天主堂是何時何人何事所建,我也沒有認真去考證。我知道的是,教堂上下兩層,磚木結構,中間有院子,大門兩邊有廚房還有房間,天主堂是天主教的主要建筑,也是天主教教徒們的重要活動場所。天主堂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意義。新中國成立后,西方人跑了,這就成了住宅和學堂。天主堂如今已經倒塌,只是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
后來,由于房產有爭執(zhí),加之教堂容不下讀書的孩子,學校搬進了新建的學校。說學校是新建的,不過教室也是半青磚半土坯結構,室內室外地面只是硬化的泥土,窗戶沒有窗門,到了冬天就用漿糊把報紙或白紙糊上,反正,學習條件極其簡陋吧。
離開家鄉(xiāng)后,茅坪小學又選址重建了學校,學校建得比原先氣派多了,教室為二層的磚木水泥結構,教室寬敞,窗戶明亮,有院子還有操場。但是,隨著不斷追求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家長大都選擇讓孩子進城讀書了,前幾年回老家經過學校,學校鐵欄門緊鎖,再也聽不見朗朗的讀書聲了,真是可惜。
夢境里,讓我又回到了故鄉(xiāng)原先的那片土地,仿佛讓我陶醉在金黃的稻穗田園,奔流不息的禾水似乎也在向我訴說著思念。是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家鄉(xiāng)的明月永遠藏在自己的心里,我愛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我愛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曾經,家鄉(xiāng)的池塘清澈見底,魚兒成群,鴨子在池塘里嬉戲,大姐嫂子們在碼頭上洗衣。如今,池塘填的填,廢棄的廢棄,新建的樓房遮蓋或占據了池塘的位置,剩下的池塘淤泥堵塞藻草覆蓋,池塘里的水污染嚴重,失去了往日的生機,這讓我難免有了憂慮。在鄉(xiāng)親們居住條件得以改善,物資比較豐足,生活較富裕的今天,這是極不對稱的。
鄉(xiāng)愁,一旦成為記憶,我們只有一遍遍地回味了。鄉(xiāng)愁,這樣離開了故鄉(xiāng)才有鄉(xiāng)愁,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精神財富。不過,我寧愿沒有,不愿被鄉(xiāng)愁一再折磨著。卻又必須有,看看周圍的朋友同事,動不動說起故鄉(xiāng),如果我沒有這份鄉(xiāng)愁,太空虛乏味了,怎么能享受說鄉(xiāng)愁的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