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煙火】柴火香(散文)
近幾年流行起“柴火雞”,一道用大鐵鍋架在燒柴火的灶上爆炒出來的雞肉美食,曾經(jīng)火遍大街小巷,食客們趨之若鶩,聚餐必點。其賣點就是用以前做飯的方法,用柴火做燃料,大鍋爆炒加了各種配料的雞肉,味道特別香,讓你想起了小時候用柴火做出來的飯菜味道,不僅喚醒你唇舌曾經(jīng)的回憶,還慰藉你心靈里久違的懷舊、溫馨感。
一簇紅彤彤的火焰,發(fā)自幾根燃燒在灶膛里的干柴,把灶前添柴人的臉映得通紅,烤得熱烘烘的,冬天很舒服,夏天就夠嗆。技術(shù)不好的人,還會被燃燒過的灰燼弄得滿頭滿臉滿手甚至衣褲上,旁邊的人看了無不哈哈大笑。這是80年代及以前的人都熟悉的記憶。點火可不能直接用火柴對著木柴點,那樣點不著。我們那里要用松毛或明子(一種富含油脂的松樹細木棍,易燃)引火,點著后趕緊放進灶膛,加上一些易燃的碎木屑、干松球、干樹枝、木棍、核桃殼(有幾年父親所在的外貿(mào)公司出口核桃仁,剝下來的殼就發(fā)給職工當燃料)等等,反正各家自己發(fā)揮了,等火燒旺了,才能加柴,柴燒得紅紅火火時,如果菜還沒做完(一般是過節(jié)做菜多時或煮難煮的肉類、骨頭時),還需要旺火,就要加煤,那樣就能燒得更持久一些。后來,有些人家燒蜂窩煤,據(jù)說更節(jié)省燃料,我家沒用過。但我見過別人家用,在旁邊會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懷疑那就是傳說中的一氧化碳?我想不用也罷。
九十年代以前,還沒有普及電爐、電飯煲、電磁爐、煤氣灶、抽油煙機等等廚房電器,做飯菜就只能靠灶了。灶一般是在廚房里靠墻邊用磚砌成的一個中空的方形臺子,約八十厘米高,中間留出圓鍋底的形狀,下面就是灶膛空間了,還要留一個灶門。周邊留十厘米左右寬的灶臺,表面涂一層水泥就可以放鍋碗瓢盆(那時還沒有瓷磚,后來有瓷磚了,有人家就鋪瓷磚),還要引一根煙囪通往屋頂外,把灶膛燃燒過程產(chǎn)生的煙氣導出去,要不人在廚房里面會嗆得受不了(這也許就是原始的抽煙器吧)。但炒菜的油煙就沒法引出去,所以經(jīng)常做飯的灶臺上方的屋頂一般都是熏黑的。
炊煙,就是做飯時,燒柴燒煤而從煙囪冒出的廢煙,人間煙火氣,指的就是這樣吧。每當做飯時間,家家戶戶的房頂就升起裊裊炊煙,“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唱的不就是最平凡的人間煙火氣嗎?外出回家的人,遠遠看見炊煙,會不由自主加快腳步,好早點回到溫馨的家里,吃那可口的飯菜,慰勞辛苦一天的身體;放學的孩子,看見炊煙,也在打打鬧鬧中,蹦蹦跳跳著回家,準備吃飯、做作業(yè)等;鄉(xiāng)村里,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房頂?shù)目|縷炊煙,染紅了勞作而歸的人們、暮歸的耕牛、放學的孩子、村邊的田野、小河、樹林,好一幅寧靜、安詳?shù)泥l(xiāng)村田園畫--《暮歸圖》。
而如今各家廚房里做飯的各種電器,倒是省時省料,卻少了那股煙火氣,那種接地氣的感覺,做出來的飯菜,始終沒有柴火做出的那么香。曾經(jīng)那香味凝聚了家的溫馨、凝聚了父母的辛勞和兄弟姐妹的親情、凝聚了雖然日子不富裕卻充滿人情味的幸福感。特別煤氣、天然氣的氣味很難聞,哪里有柴火的氣味好聞啊!還記得當年小小的我,坐在灶前的小板凳上,開始還不敢點火柴,怕燒到手指。后來慢慢學會了,還喜歡上聞那火柴燃燒一瞬間的硫磺氣味。往灶膛里加柴,熱烘烘的火光烤著我的臉,聞著柴火燃燒的氣味和鍋里冒出的菜香味,那真是一種安穩(wěn)、愉悅、期待的心情,盡管我已經(jīng)在灶前把自己的臉弄得像小花貓一樣,被姐妹們指著笑呢。
我家廚房就給我留下了無法忘懷的記憶。雖然廚房又小又黑,也有一個灶臺,旁邊用木頭搭了一個切菜用的長條形案板,有一個三層碗柜,一個飯桌和幾個凳子。父親把屋頂?shù)囊话氪盍艘粚雍喴组w樓,用來儲存干柴等,整個廚房就有點低矮,我們一家五口在里面吃飯會顯得有點擁擠,卻也很溫馨。大人做飯,我們小孩都幫忙打下手,比如在灶前添柴、剝蒜、擇菜洗菜等等。一家人說說笑笑地,彼此交流每天在學校的見聞、父親出差期間的見聞等等。碰到過年過節(jié)或有客人來吃飯,可以把飯桌搬出來,在院子里露天吃。所以廚房是我們成長過程的一個重要場所,承載了童年飲食的酸甜苦辣和美好回憶。至今還記得勤勞能干的母親用鐵鍋在灶上做各種美味佳肴,先拿板鴨燜飯來說吧:把入冬以來就腌好風干的板鴨切小,放進鍋里炒出油脂,此時就聞到香味了,加上剝好的豌豆翻炒一下,再放入淘好的米,倒入適量的水和少許鹽攪拌均勻,蓋上蓋子燜。灶膛里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小,差不多半小時就燜熟了,只聽見鍋里滋滋的聲音,說明水已收干,飯也熟了。這時,把鍋抬下來,再燜5分鐘。把灶里沒燒完的柴撤出來,埋進灶膛下的灶灰里熄滅,下次可以接著燒。時間到,一打開鍋蓋,哇,香味一剎那就彌漫出來,只見鍋里白色的米飯點綴著深紅色的鴨肉和綠色的豌豆,我們可以吃好幾碗。鍋底黃燦燦的鍋巴特別香,我們都搶著吃。每年冬天,除了做各種腌臘咸菜,母親還要在過年前提前做一些菜肴,比如酥肉:買來排骨或五花肉切成小塊,加入雞蛋、面粉,攪拌均勻,放入油鍋里炸,至焦黃撈起來,可以吃到過年,放一、兩周不會壞;“鬼菜”豬腳凍:買來豬腳,洗干凈,用大火煮幾小時(這時就需要燒柴和煤的旺火了)。煮至肉爛,撈起來,把筋肉剔下來(我最喜歡吃挨近豬腳上主骨縫里的那小條瘦肉),用刀切小剁碎,然后連湯一起放進一個大盆里,到下午就凍起來了。這樣可以放好幾天,每次吃前,就用小刀橫豎劃幾刀,把肉凍劃成小方塊,用鏟子鏟下要吃的量,用泡酸的水腌菜加入辣椒、花椒、鹽等攪拌均勻,就是一道酸辣可口又透著肉香的涼菜了。叫“鬼菜”是因為豬腳凍吃到嘴里,先是Q彈的質(zhì)感(像現(xiàn)在的果凍),一會兒就被嘴里的溫度融化,汁液和著碎肉一下就吞咽下肚了。用酸腌菜及佐料拌,可以化解豬腳的油膩感,總之,那美味的感覺無與倫比。到年夜飯那天也可以用這道涼拌菜湊一個菜。炸洋芋螃蟹:用土豆絲加入雞蛋、面粉,攪拌均勻,用漏勺撈一勺壓扁,放進熱油里炸,顏色發(fā)暗黃就可以撈起來,還真有點像一只只支著鉗子和腿的螃蟹,吃一口,香酥可口。記憶中用柴火做出的其它好吃的菜還有鹵雞腳、燒辣椒摏菌子(辣椒放進燒過的灶膛里烤一下,剁碎后與用少量油焙干的菌子加鹽摏成泥狀,特下飯)、油渣炒豆豉(這也是我家經(jīng)典的吃法,在另一篇文章有詳述)、攪稀豆粉(用調(diào)稀的豌豆粉煮熟成糊狀,可以拌米線、餌絲以及拌飯吃;澄涼后可以拌涼粉吃)(這時灶膛里的火候就要特別注意,太大會煮糊,太小就費時,需要靈活掌控火候)、做米涼蝦等等等等??上赣H走了十多年了,我們就再沒有那么豐富的吃食了。后來,老家廚房也重新改裝,響應時代的變遷和進步,改用電飯煲、電磁爐、液化氣、油煙機等電器做飯了。
后來最喜歡去農(nóng)村吃飯,因為大都是用柴火加大鐵鍋,加上食材出自自家地里,家禽家畜自己養(yǎng)的,所以做出來的菜肴特別好吃,還帶著煙火的味道,卻只能是偶爾為之,解一下饞癮而已。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燒柴火在如今是不提倡甚至不允許的,從保護環(huán)境的角度來說,燒柴火不僅造成亂砍濫伐,破壞植被(煤也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且燃燒木柴及煤會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污染大氣,造成溫室效應,進而帶來各種不良甚至可怕的后果。人們只能放棄這種烹飪方式,改用簡潔、環(huán)保的電或氣來加工食材。柴火香就只能成為記憶深處的回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