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新春佳節(jié)獲書畫(散文)
春節(jié)期間串親訪友免不了贈送禮物,或茶或酒、或水果或點心,這既是傳統(tǒng)習俗,又是人情世故。然而,我?guī)缀趺磕甓家盏揭环N別樣的禮物,比如今年吧,三個朋友不約而同贈送我書畫。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30多年來,當身邊許多人在追逐名利時,我卻始終如一熱衷收藏書畫,及至跨越古稀之年,這些保存完好無缺的墨寶成為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因源于此,我也結(jié)識了許多熱愛書法、繪畫的朋友,這里面既有名傳遐邇的專家,也有初入此道的新手。
在我看來,收藏的這些書畫絕不僅僅是文化和藝術的傳承,還是歲月和情懷的載體。當我時常欣賞這些泛著時光皺褶的宣紙時,嗅聞這些飄著墨香氣息的珍品時,仿佛電影的回放鏡頭一般,昔日的場景一幕幕浮現(xiàn)于眼前。那些遠去的身影,那些美好的相遇使我感受到了無比的快樂和滿足,使我的精神生活充實而富有,使我的人生平添了幾分詩意,幾許光彩!
說起來感覺非常榮幸,我收藏的書畫中,有的出自文學大師,比如詩人臧克家,編劇李準;有的出自影視大腕,比如導演謝添,演員趙子岳、李仁堂;有的出自藝術大咖,比如國學大師范增,米芾后裔米南陽。同時,還有的出自我的同事、戰(zhàn)友、鄰居和朋友。
我收藏的第一幅名人書畫始于1988年,純粹是一次十分偶然的機會,沒有任何動機。
那是春天的一個下午,斜陽照進屋子里,敞開的門窗隨著微風送來一陣陣鳥語花香。我正伏案寫一篇新聞稿件,突然辦公室的一位同事手舉一幅卷軸畫,問道:“這幅畫誰要?”原來,這位同事正在清理自己的辦公物品,從柜子里發(fā)現(xiàn)這幅畫,感覺有點礙事。當時,辦公室里還有其他幾位同事,有人抬頭看了看,有人甚至連頭都懶得動一下,沒有一個人表態(tài)。
這是我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回到地方的第二年,在交警隊從事交通安全宣傳工作。盡管改革開放已經(jīng)有好幾年了,但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沒進入改革開放的快車道,一方面還沒將名人書畫作為藝術品歸入大雅之堂;另一方面更沒將名人書畫當作勞動成果納于商品范疇。
后來得知,在我辦公室的同事中,有一位長期從事美工的老同志,擅長工筆人物畫,所畫的仕女圖非常受歡迎。然而,在動亂期間受到了沖擊,不僅所有作品被付之大火焚燒,而且被處理下放到了農(nóng)村接受思想改造。我到這個單位時,他剛剛由農(nóng)村回到工作崗位。因而,受此事的影響,我的這些同事們不是不懂不愛藝術作品,而是心有余悸。
是的,當精美的藝術品淪落為骯臟的垃圾品時,誰還刻意去關注書畫呢?更別遑論收藏了。因此,當時沒有人要這幅卷軸畫也在情理之中,只有我這個新來的同志無知無畏,無意中幸運撿了個漏。不過,我當時完全出于好奇,走過去連一點感謝的意思都沒有就從同事手中笑納了。
到了座位上,我展開卷軸畫仔細一看:這是一幅墨竹圖,畫的是幾根竹子長在石頭上,那石呈深紅色,堅硬偉岸;那竹亭亭玉立,枝葉繁茂。我沒有對畫的鑒賞能力,但感覺這幅畫非常精美,作者叫金默如。我不知道金默如是何許人也?更不清楚這幅畫價值幾何?于是,這幅畫被我放在辦公室的抽屜里,一直孤寂的睡大覺,甚至有幾次打掃衛(wèi)生時我都想扔掉算了。大約過了兩三年時間,形勢發(fā)展非???,社會上的許多事物回到了應有的位置,價值規(guī)律也重新走上了正軌。
一次我騎自行車去琉璃廠辦事,路過榮寶齋時,因為這個名字特別耳熟,便走了進去。豁然發(fā)現(xiàn)里面擺放著許許多多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書畫,每幅書畫都標著價格。又是出于好奇,我向營業(yè)員打聽起來,在溝通中我才得知,這些書畫不僅能夠當作藝術品進行收藏,而且還能當作商品進入市場。出了榮寶齋大門后,我騎著自行車飛快地趕往單位,拿上畫后又飛快地返回榮寶齋,將畫遞給營業(yè)員看。看罷后,營業(yè)員表示這幅畫他們可以收購,而且價格也不菲,問我愿不愿意出手。我回答:考慮考慮再說吧。
當天下班,我畢恭畢敬地將畫帶回了家,里三層外三層將其嚴嚴實實裹了起來。受此事件的啟發(fā),我開始熱衷收藏書畫,包括前面我提到的辦公室同事的作品,他臨退休之前,鄭重其事地送我一幅仕女圖。
若干年后,朋友邀請我參加金默如個人作品展,當日前往參觀的有中宣部、中僑聯(lián)等許多中央部門的領導,以及數(shù)百名書畫收藏愛好者參加。其規(guī)模和聲勢之大令我震驚!其名聲與藝術之高令我敬仰!在此次參展中我得知:金默如為愛新覺羅后裔,1956年拜著名花鳥畫家王雪濤先生為師,從事寫意花鳥畫學習研究創(chuàng)作。1981年,金默如作品應中國國際促進會邀請,參加在加拿大舉辦的畫展。同年,金默如于英國倫敦舉辦個人畫展,此后多次在國內(nèi)外舉辦畫展。金默如曾擔任中央文史館館員,擅長小寫意花鳥畫兼及書法創(chuàng)作,繪畫風格灑脫,筆法遒勁不失細膩。他的“小寫意”花鳥畫內(nèi)涵蘊藉,情調(diào)健康,深具蔥蘢的詩意,筆墨、色調(diào)以及從整體到局部,節(jié)奏、旋律鏗鏘和諧,具有生機盎然的畫面美感,令人心曠神怡。
此后,我在2016年參加保利大廈金默如作品拍賣會上看到,其作品每平尺至少在3000元以上。價格,既是衡量一幅作品商業(yè)價值的標尺,又是檢驗一名作者藝術水準的標桿。這個時期書畫已經(jīng)作為藝術品進入市場,藝術家的勞動成果得到人們的肯定和尊重。與此同時,我也體會到:一幅畫不僅回歸了正常的社會價值,更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背景。
我國有著5000多年的收藏歷史,以藝術的角度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文明發(fā)展,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自商、周、秦到元、明、清,以及近現(xiàn)代以來,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各自鮮明的收藏文化潮流,從大量出土的文物中不難看到,每一件玉器、青銅器、繪畫和書法作品之所以能夠保存至今,其背后都有一段文化、政治、經(jīng)濟因素傳承的動人故事。
今天,從文字記載中也不難窺見,中國歷朝歷代都有收藏達人,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尋常百姓。唐太宗李世民對書法的收藏愛好舉世皆知,其用重金購買《蘭亭序》被拒后,竟然派人偷取。此后,至死一輩子離不開《蘭亭序》,而駕崩后險些作為陪葬封存大地。享有皇帝收藏第一人的宋徽宗趙佶,他的名氣不是因為其杰出的文治武功,而是極高的藝術造詣。他在位時不僅廣收歷代文物、書畫,還下旨命文臣們編輯了《宣和博古圖》,此書著錄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銅器839件。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人騷客們對收藏的酷愛。一代文豪蘇軾對收藏十分寬泛,涉及書法、繪畫、木山、奇石、古硯臺,墨丸等,可以說只要喜歡的,無所不收藏。在其所著的《書墨》中記載:余蓄墨數(shù)百挺,暇日輒出品試之。元代杰出畫家、書法家趙孟頫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對后代影響甚遠,堪稱“半部鑒收藏百科”。他藏過的書法名作有如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張旭的《古詩四帖》,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李太白憶舊游詩卷》,現(xiàn)藏日本有鄰館等。
收藏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民眾基礎,從甲骨文到青銅器,由秦磚漢瓦至南青北白,民間貯藏著豐厚的資源。具有千年歷史的剪紙年畫,鐵藝雕塑截止如今仍然方興未艾,至于奇木異石,金銀珠寶更是代代相傳。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極大改善,精神需求的更加豐盈,一股收藏熱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如今“盛世收藏”早已深入人心,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收藏已然呈現(xiàn)多元化。
不僅如此,歷來有大量描寫收藏的優(yōu)美詩詞,生動、傳神地記述了這一現(xiàn)象。如“書畫千年傳,古韻耐歲月”“畫如故紙白花開,書似秋霜字恒在”“書法墨香永流傳,畫意花開久不變”“一幅古畫情意長,一卷古籍智慧藏”。這些詩詞不僅贊美了書畫的藝術之美,還強調(diào)了其收藏的意義和價值。通過這些詩詞,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們對書畫藝術的深厚情感和對收藏的重視。
自古,國人就有贈送書畫的習俗,如唐代詩人杜牧曾在中秋之夜繪制月餅贈送給遠在他鄉(xiāng)的親人,蘇軾在翰林任上給李之儀贈送唐人吳道子的畫。明代,贈送書畫不僅盛行,更是賦予了特殊的意義,例如,朋友在遠行時會贈送《江岸送別圖》,在生日時會回贈《古松》祝壽圖。清代,帝王常常通過贈送書法作品來籠絡臣子,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如康熙和乾隆多次將自己的書法作品賜給大臣,以示獎掖和敬老。
今年春節(jié)期間,3個朋友贈送我的書畫也別具深意,一幅是首都師范學院國畫教授贈送的“柿柿如意”圖;一幅是鄰居夫妻倆贈送的“荷塘月色”圖,有意思的是,由丈夫畫畫,妻子題字;還有一幅是書法協(xié)會的老朋友贈送的,紅紙黑字大寫的“福”字。
贈送書畫不僅是一種物質(zhì)上的禮物,更是一種文化上的交流和情感的傳遞。如今我們趕上了一個好年代,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搞收藏,但愿朋友圈里有更多的人加入收藏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