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在】物猶如此,人何以堪?(賞析) ——讀駱賓王《獄中詠蟬》
詩歌到了大唐,終于到了最繁花似錦的時代。那是個詩的國度,更是詩的天堂。在大唐,幾乎人人都寫詩,詩成了走遍天下的通行證。大唐的科舉要考詩,還有像李白這樣的頂級詩人,不屑參加科考。高層的學子文人,會將自己的詩作獻給權貴,以期得到賞識,從而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在大唐,這是常規(guī)操作并不丟人,還因此形成了干謁詩這種題材,極度藐視權貴的李白也干過這事。平民百姓中,連酒肆歌女唱的都是大唐文人最新創(chuàng)作的詩歌。朋友聚會,寫詩;送別朋友,還是寫詩;高興了,寫詩;不高興了,還是借詩歌發(fā)泄心中不滿。大唐的詩歌,詩人眾多,流派眾多,題材眾多,一代文學之盛,古今無復其右。
唐初,就有王楊盧駱橫空出世,號為四杰,皆才華驚人。這些人,不但詩寫得好,文章也寫得妙,像王勃的《滕王閣序》、駱賓王的《討武曌檄》都是名垂千古的好文章。駱賓王,少年成名,七歲詠鵝家喻戶曉,后來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傳遍天下,連武則天看了都說,讓這樣的人才流落在外不得朝廷使用,是宰相的失職。討伐武曌失敗后,駱賓王下落成謎,有說被殺的,有說出家當和尚的,據(jù)說后來宋之問偶遇一個水平不知道比自己高多少的詩僧,竟然就是駱賓王。南通狼山現(xiàn)在還有駱賓王的墓,據(jù)說駱賓王兵敗逃脫,后來死在此處。那些都是傳說,也說明民間對駱賓王的喜愛。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是詠物詩。詠物詩當然寫的是物,但詩歌不是說明文,所有詩歌最后寫的都是自己的內心,自己的感情。風景詩如此,詠物詩亦然。所以,詠物詩也是借物,說出了心中的所想所嘆。詩人,都是感情豐富、情緒敏感細膩之人,他們或者有想法借助景物說出,或者看到景物生發(fā)感觸形成文字,好的詩歌,絕沒有為風景而風景,或者為狀物而狀物的。這首詩寫的是蟬,實際上寫的是自己內心的悲涼。中國的文人基本上都有一根不容于世的傲骨,讓他們心懷救濟天下的理想可以,但真正做官卻往往是不行的,經常過于理想化而在官場碰壁。駱賓王時任御史,本為言官,可這些文人往往沒有政治敏感性,只要自己認為正確,什么話都敢說,根本不管皇帝愿不愿意聽。果然,他的上書觸怒了武則天,被下獄。此詩在獄中所做,所以自有不平之氣。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br />
第一句,西陸指秋天,是有典故的。秋天的蟬聲,雖然還是唱,但顯然已經是哀鳴,和夏天熱鬧喧囂的蟬聲不是一回事了,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悲涼。南冠,指囚徒,也是有典故的,這里指的就是作者自己。聽到這樣悲涼的蟬叫聲,自己又在獄中,自然產生不能自主的客居愁思。這是寫聲音,狀物時先聞其聲,再見其物,符合客觀順序。事實上,駱賓王聽到蟬在秋天依舊鳴叫的時候,是不是想到了自己的上書——自己沒有趨炎附勢、錦上添花,而是上了違逆圣心的書,正如這蟬,不在夏天添磚加瓦,而是在秋天不合時宜地鳴叫?這應該就是客思的內容。第二句,見到蟬影了,像青年女子頭上的鬢角。古代青年女子有一種頭發(fā)的梳妝方式,把頭發(fā)卷的像蟬的翅膀,就叫蟬鬢。青年人,頭發(fā)當然是烏黑的,所以叫玄鬢。作者見到這個玄鬢影,自然想到自己頭發(fā)已經斑白,實際上也是寫自己虛度年華、壯志未酬的悲哀。這句在寫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不平之氣。自己已經頭發(fā)斑白,你是玄鬢,還對著自己吟唱,是不是過分了?所以說“不堪”。實際上就是說,自己都已經是老朽了,哪會去爭什么名利?只是忠心為國,而你們要去爭名利就去爭唄,又何必把我弄到獄中呢?這也是中國文人一貫的思維方式,只要自己出于公心,不好的結果都是別人的錯。其實,作者寫詩時不到四十歲,哪來的白頭,但古人就喜歡這樣夸張,后來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也是同樣手法。第三句,秋天露重,蟬很難飛起來;風聲又多又響,蟬叫聲也容易被埋沒。這表面是說蟬,實際上就是寫自己,環(huán)境惡劣,壯志難舒,自己為國為民的拳拳之心,也被埋沒在塵世的名利場中。這幾句,句句寫蟬,更是句句寫人,典型的詠物詩的寫法。最終引來第四句,直抒胸臆,點明主旨,就怕別人看不明白。
詩歌是五律,格律已經很成熟,說明這時候,詩歌格律的發(fā)展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峰。文章的悲涼,并不是因為自己在獄中,而是因為自己壯志難酬,品性高潔卻不容于世,這也是古代詩歌常見主題。
很奇怪,蟬和悲涼有什么關系,但對于詩人而言,心情如何,看到無論什么景物就都是如何,有沒有科學依據(jù),不重要,因為詩歌是文學作品,是感情的抒發(fā),不是嚴格的科學考證。寫景狀物的詩歌,景物中所蘊含的感情,包容一切,傳之后人,千載之后能夠引起共鳴同賞,這正是詩歌的價值,而景物也得以因之而不朽。
協(xié)韻一首《暗夜》,同述心胸:暗夜孤身影,寒涼凜冽侵。滿枝烏鵲噪,單羽百靈吟。敗絮隨風舞,飛花伴水沉。何時明月在,皎皎是予心。
(原創(chuàng)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