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天涯詩語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走進金澤觀古橋(散文)

精品 【天涯】走進金澤觀古橋(散文)


作者:沁香一瓣 探花,22051.9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652發(fā)表時間:2025-03-15 13:39:22

【天涯】走進金澤觀古橋(散文) 春日,我在文友陪同下,走進了上海青浦區(qū)西南的千年古鎮(zhèn)金澤。
   對于金澤古鎮(zhèn),我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春天,我在淀山湖畔的東方綠州采風后,來到了與江浙滬三省交界的上海千年古鎮(zhèn)金澤。在當?shù)匾晃粺嵝泥l(xiāng)人的引領(lǐng)下,了解了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前世今生。
   踏著曾經(jīng)走過的熟悉的石板路,沿著古鎮(zhèn)市河兩邊的老街行走,感覺當年的景觀仍然清晰。文友見我戀景,帶著贊美的語氣說:看到面前的古鎮(zhèn),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讀你在東方城鄉(xiāng)報寫的《被人遲識的古鎮(zhèn)金澤》,一整版的文章至今還被我收藏著……
   隨著文友的話落音,我記憶的閘門隨之拉開。那年春天,我先后在古鎮(zhèn)游覽了盛名古鎮(zhèn)的“六觀”、一塔、十三坊?!暗染坝^。走近了古鎮(zhèn)依水而建的六個道家修行場所的舊址,包括正在舉行的轟動周邊地區(qū)的古鎮(zhèn)廟會等,了解了古鎮(zhèn)悠遠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了解了古代在塔匯橋附近所建的古塔地址;走近了上塘街和下塘街市河旁分布著的手工作坊舊址。對上塘街鱗次櫛比的開著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商店進行了采風。探訪了下塘街上保存著的明、清時的一些大宅和有關(guān)建筑等。雖然也看了市河上的古橋,但由于時間關(guān)系,撰寫古橋的筆墨不多。
   時光流逝,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當我又一次踏進古鎮(zhèn)的上塘街,發(fā)現(xiàn)許多房屋己在原有基礎(chǔ)上進行了修飾,保持著濃濃的江南水鄉(xiāng)的古風味。眼前,一條南北流向的市河在流淌,這就是古鎮(zhèn)的中心河道,匯集了東西兩邊的多條支流,陽光下的河水閃爍著晶瑩的浪花。這就是古鎮(zhèn)享譽江南“四十二虹橋”的所在地。這就是古代橋梁建筑的集中地段,這就是“有橋就有廟,有廟就有橋”的名聲遠播的地方。這就是金澤古鎮(zhèn)保護并修復了的七座跨越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古橋集中的地方,這就是展示古鎮(zhèn)“江南第一橋鄉(xiāng)”容貌的地方。面對眾多遠道而來的游客,我準備沿著市河上的橋,在每一座古橋上走一遍,以了卻我長久以來的觀賞古橋的夙愿。
   河畔的草坪上,顯目處豎著一塊亭式石碑,上面寫著“金澤古橋甲天下”七個大字,此碑是由上海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錢君匋先生題寫。展示了金澤古鎮(zhèn)在江南水陸交通中的歷史文化地位。在文友介紹下知道:歷史上的金澤古鎮(zhèn)市河上,相距不遠就有有四十二座橋,被譽為四“十二虹橋”。說到“金澤古橋甲天下”的建橋歷史,還得追溯到公元700年左右。相傳三國時東吳孫權(quán)曾帶兵經(jīng)過金澤這一帶水鄉(xiāng),由于水道眾多和交通不便,就下令軍士們逢水搭橋,逢土筑路。金澤的土地上從此有了橋。又因為將士們相信迷信,所以又在每座搭好的橋頭都建了一座廟宇,用來保佑軍隊的出行和打仗的安全。
   聽著文友介紹,我便隨他踏上了上塘街和下搪街河道邊上的古橋。這就是古鎮(zhèn)完好保存下來的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七座具有時代特色的石橋。它們就是萬安橋、普濟橋、迎祥橋、如意橋、放生橋、天皇橋和林老橋。每一座古橋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故事,豐富的古橋歷史文化底蘊令我情有獨鐘。
   萬安橋,又名萬安亭橋,是位于金澤鎮(zhèn)古衎北市最大最古老的橋。此橋建于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它橫跨市河的東西。橋長29米,寬2.6米,跨徑9.8米,是弧形單孔石拱橋,使用的都是江南紫色武康石材質(zhì)。此橋于明嘉靖、萬歷年間及清乾隆年間曾多次修復,并立碑以示紀念。萬安橋至今己有761年,是上海青浦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1999年,當?shù)卣块T對其又進行了整修,使其又重新煥發(fā)風采。鄉(xiāng)民們有順口溜贊曰:“金澤四十二虹橋,萬安為首第一橋?!笨梢娺@座橋在鄉(xiāng)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在文友介紹下我知道:該橋在宋代興建時,橋上還建有亭屋,故也稱為亭橋。此橋的建造結(jié)構(gòu)、造型和用石,同市河南部的普濟橋相同,故它們被稱為金澤市河上的一對姐妹橋。萬安橋建橋的時間要比普濟橋要早建三年。當時橋面上的亭閣四周有漂亮好看的飛檐翹角,翹角上還掛著的銅鈴,當微風吹過石橋時,銅鈴就會像音樂般響起,成為古鎮(zhèn)上的一道獨特風景。萬安橋上的石欄也設(shè)計得非常講究,采用了云紋雕刻的手法,其圖案同鎮(zhèn)內(nèi)的頤浩寺中大雄寶殿前的“不斷云”石欄相似,細觀云紋連綿,猶如奇麗多姿的仙境。萬安橋的垂條石下有眉石,上面還有類似于嬰兒出生后乳房上小凸起的乳釘。這是我國宋元時期古橋常見的一種精美裝飾。
   歷史上的萬安橋的東橋堍,還有佛國亭寺廟,廟宇樓亭飛檐,內(nèi)有佛像,終年高香不斷;橋的西堍,還有財神閣,也是一座廟宇,內(nèi)有道教四大元帥之一的武財神趙公明塑像。使得整座石橋的結(jié)構(gòu)設(shè)置,形成了一橋挑二廟的風景,這樣的古橋在江南古鎮(zhèn)中也是不多見的。如今雖然廟都不在,但廟址依然被保留著。
   萬安橋還有很多民間故事,很有橋文化的文學風味。相傳清代詩人黃鐸,在一個北風勁吹,大雪紛飛的冬夜,他在親友家中夜飲后拎著燈籠回家,當他匆匆走上亭橋的時候已是三更深夜時分,就在他提著燈籠獨行時,此時寒風刺骨,雪越下越大,幾乎把橋的石階也堆滿了。就在他抖落身上雪的時候,忽然耳邊傳來“悉悉索索”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條身長數(shù)丈,顏色青黑,頭如半球形似的巨蛇,正昂首吐舌地在橋上的雪中朝他爬動,就像是追著要咬他似的,嚇得他渾身直冒冷汗。
   他趕忙邁步快跑,但長蛇仍然在后面跟隨,他止步,蛇亦停下不動。此時,黃鐸被巨蛇纏著,一度驚慌得不知所措。無奈之中,他只得大聲呼喊:“來人哪,橋上有大蛇……”經(jīng)他一喊。附近睡著的鄉(xiāng)人紛紛爬起床,拿著木棍和樹桿等打蛇工具,冒雪趕到橋上,但蛇已經(jīng)消失在雪花紛飛的夜色之中……
   第一天早晨,黃鐸再次來到亭橋閣的旁邊,反復仔細觀察,但沒有發(fā)現(xiàn)他想要的答案。于是他來到橋下,終于看到了一個大穴洞,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楚,他這才知道這橋下原來還有個蛇巢。此事傳出后,人們都說蛇是神秘之物,特別是冬天的蛇一般是不會出洞的,還說人碰到蛇是一種吉祥之兆,象征著好運即將到來。又有人說:蛇在風水上的別名是“錢串子”,因此冬天晚上遇到蛇是財運好轉(zhuǎn)的預兆。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人們就常到萬安橋上走走,還把這座橋稱之為招財進寶的發(fā)財橋。但從那時起,人們再也沒在橋上見到過蛇。古橋從此又成為了人們心中神秘的橋。
   1959年,此橋被列為青浦縣文物保護單位,是金澤鎮(zhèn)珍貴的一座古橋。
   離市河南部不遠的古橋名普濟橋,又稱紫石橋,俗名圣堂橋。此橋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比萬安橋晚建三年,至今已有758年的歷史,系萬安橋的姐妹橋。此橋于清雍正年間重修。橋長26.7米,寬2.75米,拱跨徑10.5米,橋也是用紫石砌成,跨徑雖大,但行走時感覺坡度平緩。橋頂?shù)娜Π迨乡澘逃小跋檀救辍弊謽印F諠鷺虻氖瘷谑怯谇逵赫跄曛匦迺r加置的,普濟橋的建橋設(shè)計很有講究,它的拱圈砌置,與我國河北著名的趙州橋相同,它的石料與上海松江方塔公園內(nèi)的望仙橋相同,由于整座橋的石板石塊多為紫色。故又俗稱紫石橋。此橋也是上海地區(qū)保存完好的一座古老的宋代石橋。
   用紫石建造的普濟橋處處帶著神秘的畫韻。特別是每當雨過天晴的時候,晶瑩剔透的橋面上就會顯現(xiàn)出特別美麗的淺淺的畫影,猶如一座用紫石鑲嵌的寶石橫跨在市河上,這種景象被各地游客盛贊為江南古橋中的一大特色。這些裝飾特點不僅豐富了普濟橋的文化內(nèi)涵,也讓游客在欣賞美麗橋梁的同時,感受到其歷史悠長和建橋的高超藝術(shù),成為眾多同類古橋中獨獨占鰲頭和魅力的品牌。
   普濟橋還有一個特別的稱謂叫“三條橋”。這就是普濟橋不僅橫跨了東西兩岸河道,而且還在兩邊的臨街上還各自建了一座伸延的小型輔助橋。這種獨特的建橋結(jié)構(gòu)在江南古橋中十分罕見,使得普濟橋變得更加獨特和珍貴。
   在歷史記載中,普濟橋建成后,先后有南宋代名將韓世忠;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明代軍師劉伯溫等曾到此橋游覽過。就連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也專程繞道留下足跡。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普濟橋的重要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據(jù)傳,書法家趙孟頫是宋代趙匡胤第十三代孫。趙孟頫43歲那年,他遭受南宋亡國之痛,一度諧夫人管道升隱居在金澤的頤浩寺中,整天以抄寫經(jīng)書,作畫來苦渡時光。每當夜深人靜皓月當空時,夫婦兩人就會來到普濟橋上賞月和散步,借景消愁。
   在橋上,夫婦兩人還常常懷念抗金名將岳飛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常常面對月亮朗誦岳飛寫的《小重山》詞:“昨夜寒蛩(蟋蟀)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是。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岳飛寫此詩的時候,正是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統(tǒng)治朝政并打擊愛國將領(lǐng)的時候。岳飛目睹山河破碎,反對妥協(xié)投降。但岳飛壯志難酬,他無比仇恨那些貪生怕死的賣國賊,在元帥帳內(nèi)采用夢境烘托的手法,作了《小重山》詞,寫出了他不能為國出力的悲痛心情,表達了他的抗金和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趙孟俯夫婦兩人在誦讀《小重山》詩詞時,常常是淚水滴滿衫巾,充滿了深愛祖國的情懷。趙孟頫夫婦為金澤為這座普濟橋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所以普濟橋又是一座充滿歷史人文景觀的古橋。
   此橋于1987年被列為上海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并列入《中國名勝詞典》條目。被譽為“上海第一橋”當之無愧。
   金澤鎮(zhèn)南市梢的迎祥橋,建于元代至元間(1335-1340年),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先后二次進行修建。橋為6柱5孔梁式石橋,全長34.25米,寬2.14米。中孔跨徑6.35米,左右二孔為5米,三孔為4.3米,其構(gòu)造形式頗為獨特:此橋采用了長青石5塊,拼成橋柱四條立于水中,形成了五個橋洞。迎祥橋橋體略呈弧狀,橫跨水面宛如長虹臥江,頗為輕巧。整座橋身結(jié)構(gòu)精巧,縱向坡度比較平緩,造型優(yōu)美。石柱上架條石作橫梁,橫梁上密排名貴的楠木作縱梁,橋枋木的板上密鋪著用石灰糯米拌漿而砌成的青磚作橋面,兩外側(cè)貼水磨籮底磚,橋面兩坡有踏級,既可保護木梁,又能增加美觀,還能起到壓重穩(wěn)固作用和承受一定的重量和保持摩擦力,這樣的古橋在全國少見。
   在文友介紹中知道:元代時,此橋旁還建有萬壽庵。規(guī)模宏大的萬壽庵建筑精美,風景秀麗,內(nèi)有尼姑近百,被稱為江南的“小天竺”。其中“迎祥夜月”景觀被列入金澤古代八景之一。此橋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由地方貴人徐炎出資重修,今廟已毀。
   在古代,每到夜晚,凡水上的船只大多會在途經(jīng)古鎮(zhèn)時駐錨歇宿于迎祥橋的橋堍西旁。皓月當空時,月光下的長橋就像臥在水波上,在橋、水、月的景觀融合中,自然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相傳清代詩人陳自鎬在途徑金澤時曾專程在月夜登上迎祥橋,并面對皓月作《南橋夜月》詩,其中有“虹影環(huán)空煙渚寬,高懸皎月壯宵觀”之句,描繪了橋下流水潺潺,月光灑在水面上的美麗景象。
   那么為何橋上不設(shè)樓梯式的跨步?橋面的兩邊為何不裝護攔桿?據(jù)說這是一種軍事上的需要,由于元代蒙古族的騎兵為避開牽馬過石橋的不便面為,質(zhì)以迎祥橋設(shè)計了斜平面,并在橋上鋪設(shè)了堅固的青磚,而且不設(shè)橋欄。這種橋梁技術(shù)被稱之為“連續(xù)簡支梁結(jié)構(gòu)”。就世界造橋史而言,我國元代能應(yīng)用這種原理造橋,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技術(shù)含量先進的橋,這種技術(shù)要比西方早出數(shù)百年的歷史。1962年,此橋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又對迎祥橋進行了精心修繕。工程秉承“修舊如舊”原則,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物的原貌特征,修繕前工程技術(shù)人員對橋上的楠木梁在整修后進行了防水防腐保護;又用杉木更換了糟朽的美松木梁、翹曲的柏木梁;更換了腐朽的木望板并且做了防腐及防蛀處理;同時還修復了將要斷裂的帽梁石;對那些鋪設(shè)的青磚經(jīng)清洗后又重新鋪設(shè)。再現(xiàn)了月色之夜“月印川流,水天一色”的迎祥夜月美景。
   為了確保游客在迎祥古橋上行走來回安全,少停留在無欄桿的地方攝影和拍照,當?shù)卣块T在古橋南近百米處,建造了一座大型水泥公路橋。使一般的載重車過橋都去走公路橋,以減輕對歷史古橋的重量負荷。為了讓游客能夠盡情觀賞和攝影等,在橋的東南面又另辟一塊園地,建造了石古亭,亭上的一副對聯(lián)寫著:“虹影環(huán)空如入畫,水天一色合吟詩”。這句詩的意思就是:橋影橫臥空中,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水天一色,融為一體。通過對聯(lián)表達了對迎祥橋景色的贊美之情,是對迎祥橋美景的生動寫照。
   亭的周邊還栽有樹木花草,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專供游客休息和在此拍照留念。通過石古亭從不同角度烘托,迎祥橋變得更加美麗。
   在迎祥橋向北50米的地方就是如意橋,此橋位于金澤鎮(zhèn)的南市。橋南有南圣堂廟,又名祖師廟。所以,金澤鄉(xiāng)人也常把如意橋稱為祖師橋。

共 9358 字 2 頁 首頁12
轉(zhuǎn)到
【編者按】《走進金澤觀古橋》是沁香老師繼20多年前在上海東方城鄉(xiāng)報發(fā)表的《遲識的古鎮(zhèn)金澤》后的姐妹篇。老師在重走金澤古鎮(zhèn)中,以賞寶的方式撰寫了古鎮(zhèn)七座從宋至明清時代建造和修建的品牌古橋,這七座古橋就是萬安橋、普濟橋、迎祥橋、如意橋、放生橋、天皇橋和林老橋。這些古橋不僅在上海聞名,而且在長三角地區(qū)乃至全國亦有名氣,并且受到國內(nèi)外旅游者的點贊好評。古橋雄立于水鄉(xiāng)河道,古味濃郁,和千年水鄉(xiāng)古鎮(zhèn)相伴,通過老師的筆逐一寫出各橋的時代特點。文章涉及建造年代、包括建材和建筑風格、特色,流傳的故事,和古橋文化相融,和水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和附近的民居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幅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畫卷。給人以古今交融,新老并秀之感。通過文章把古鎮(zhèn)寫得和美耐讀。文末老師有感而發(fā)告訴和提醒我們:在迎接五湖四海游客游覽過程中,不僅要讓他們了解古橋建筑藝術(shù)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要讓大家在欣賞和享受這些文化遺產(chǎn)帶來的美好景觀時,不忘對其加以保護和傳承!閱讀此文就像走進了金澤觀賞了一座座造型各具特色的古橋,真是大開眼界,美不勝收。推薦賞讀?!揪庉嫞簵d子芬芳】【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503150011】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梔子芬芳        2025-03-15 13:46:25
  七座古橋,成為千年金澤古鎮(zhèn)的驕傲。讀文就像跟隨老師在金澤采風觀橋。
梔子芬芳
回復1 樓        文友:沁香一瓣        2025-03-15 18:39:34
  謝謝梔子芬芳美編美評。問好!
2 樓        文友:馨語馨愿        2025-03-15 14:45:32
  跟著老師的文章去旅行,古鎮(zhèn)古橋古風,令人流連忘返。
馨語馨愿
回復2 樓        文友:沁香一瓣        2025-03-15 18:38:26
  謝謝馨兒社長美評。春天快樂!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