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希望】春分里的包公祠(散文)
春分,作為春天的第四個節(jié)氣,將春季一分為二,也將滿城春色推向了極致。在包公湖畔,那棵開滿花的老樹下,北歸的燕子停歇其間,仿佛也在欣賞這如夢似幻的春日盛景。微風(fēng)輕拂,花瓣如雪,紛紛飄入包公祠的院落。我想,在這季節(jié)平分、晝夜均衡的日子,一定是城中百姓對包青天的思念化成了繁花點點。歷史上飽受黃河水患、幾毀幾建的包公祠,再一次迎來了它的春和景明。
循花影入祠堂,恍如穿越千年時空,紅墻綠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古碑遺世獨立、直指蒼穹,在春分的暖陽下,我輕撫碑文,感受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傳承。包公祠的正殿上掛著一塊牌匾,上書“峭直清廉”幾個大字,這正是包公一生的寫照。包公的銅像端坐在大殿中央,身著官袍,頭戴烏紗,面容剛毅,目光如炬,凌然正氣令世間丑惡無所遁形。值得注意的是,包公的帽翅格外的長,官靴特別厚,據(jù)說這是因為歷史上的包公個子比較矮小,每次上朝的時候,心懷鬼胎的奸臣都會擋在他面前,讓他無法上奏本。包公忍無可忍,最終聽取妻子建議,加長帽翅、墊上增高鞋墊,好讓皇帝注意到他。如今,看著銅像上那格外長的帽翅與厚實的官靴,我不禁為包公的智慧與執(zhí)著所感慨。
二殿中央豎立著《開封府題名記》石碑,上面刻有北宋歷任開封府尹的姓名,惟有包公名下出現(xiàn)了一條深深的凹痕。原來是老百姓敬愛包公,相信撫摸他的名字可以得到他的庇護,天長日久就把他的名字給磨掉了。名不在碑,卻有口皆碑,正如臧克家所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偏殿中,群組蠟像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豫劇《鍘美案》的場景。那熟悉的唱詞在耳畔響起:“駙馬不必巧言講,現(xiàn)有憑據(jù)在公堂……秦香蓮她三十二歲,狀告當朝駙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兒招東床,殺妻滅子良心喪,逼死韓琪在廟堂。將狀紙押至在了爺?shù)拇筇蒙?,咬定了牙關(guān)你為哪樁?”雖然有人質(zhì)疑《鍘美案》是文人杜撰,但在民俗文化中,包公早已成為一種信仰,真的假的又如何,樸實的百姓借他的口、他的魂,表達著對權(quán)貴的不滿與對弱者的同情。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是包公對包氏子孫的教導(dǎo),歷經(jīng)千年仍振聾發(fā)聵,包公精神同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為官者居中守正、廉潔奉公。在春分的光影中,我駐足在祠堂內(nèi),聆聽著包公的故事,仿佛看到了那個時代包公奔波的身影,聽到了他為百姓伸張正義的吶喊。
隨著參觀的深入,飄蕩的花瓣最終灑落在后花園的廉泉古井中。民間相傳廉泉井可辨忠奸,清官嘗到的水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如果貪官喝了,必定苦澀難咽、如刺在喉,且會當場頭痛欲裂,無藥可醫(yī)。這個傳說為包公祠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也寓意著對清廉和貪腐的區(qū)分與警示。
回首望去,包公祠在麗日藍天中愈發(fā)莊重,它不僅是一座紀念先賢的祠堂,更是包公精神的傳承之地。包公的故事,如同一盞明燈,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激勵著我們堅守正義、心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