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浪花詩語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浪花】大丈夫當若何(隨筆)

精品 【江山·見證】【浪花】大丈夫當若何(隨筆)


作者:吳需榮 舉人,3827.47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566發(fā)表時間:2025-03-22 12:04:40

在中國,成為大丈夫是一般人心中的目標。氣吞山河權傾天下,能夠舉手投足間影響著世界,這也許就是一般人想象中的大丈夫吧!所以,秦始皇巡幸時,看到冠蓋相囑、前呼后擁的帝王車駕,劉邦感慨“大丈夫當若是”,項羽自勵“彼可取而代之也”,他們都是以擁有威權的秦皇為大丈夫的目標,成就了一番大業(yè)。
   然而,大丈夫就是權力的所有者嗎?當然不是。
   面對“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權力所有者,孟子直接視之為權力的附庸,非大丈夫;在西方,也有過一位哲學家,說過同樣的意思,就是說自以為是別人主人的人,實際上比一切人都是權力的奴隸。真正的大丈夫,只有三個標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遵循內(nèi)心的本真,不為外物所左右,才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自由者。——擁有權力的人,也容易被權力所左右,在真正明哲的哲學家看來,當然不是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古往今來,富貴是人類的追求,生活資料的極大豐富是人類永恒的愿望,所以,追求富貴沒錯。但是,富貴永遠不是人最終極的價值追求,人在追求富貴的道路上會遵循一定的法則,那就是“義”,所以孟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若浮云”。人生在世,基本的生活資料的需求是很少很簡單的,但人的欲壑難填,在無立錐之地時期盼有一間能夠遮風避雨的茅屋足矣,但真的有了一百平米的商品房后,又期望能住進三百平米的別墅。人就是這樣不斷產(chǎn)生新的欲望,不斷滿足新的欲望,欲望給了人奮斗的動力。然而,當欲望吞噬了人性,人為了滿足欲望而不擇手段時,為了追求富貴而不顧一切時,人就被富貴“淫”了,成為了權勢財物的奴仆,不再是大丈夫了。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出身豪門的人,說他們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因為他們一輩子不用為生活發(fā)愁,他們的財富足以保證他們一輩子奢侈的生活。或者,出身世家大族,家族中都是高官,所以成年后自己也輕而易舉的任職高官,收到高昂的俸祿,足以保證奢侈的生活。按照我們現(xiàn)代人的話來說,這些人是可以實現(xiàn)財富自由的人,是最理想的人生。但是,鳥兒有了黃金的翅膀,就不能展翅高飛了,上天是公平的,在某一方面讓你得到了,在另一方面必然會讓你失去。所以,豪奢之家,無外乎兩種情況:一種人沒有艱苦的經(jīng)歷,沒有拼搏的人生,這樣的人是不會珍惜所得到的一切。他們目空一切,什么都敢做,最終的結果大多是身敗名裂。另一種人相對明智些,守著自己的高官巨財,完全被財富所左右,做事情唯唯諾諾,前怕狼后怕虎,這樣的人生完全平庸。如果他足夠幸運,也許會一生平安,但如果生活中遇到風雨,立刻像《紅樓夢》中的賈府一樣,鐘鳴鼎食轟然倒塌……
   人在富貴中保持清醒是很難的,這就是孟子嘆息的富貴不能淫。
   中國的皇帝,大多是富貴或者權勢的奴仆。中國的皇權爭奪觸目驚心,父子相爭兄弟相殘屢見不鮮,這些人是丈夫嗎?明顯屈從于富貴而不是本心。所以,當皇帝駕著車輦,目空一切的從路上經(jīng)過,孟子是不會認為他是大丈夫的!
   世家大族,本來應該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教育資源,如果善為使用,子孫能夠書山苦讀學有所成,還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這些人是沒有被富貴蒙住雙眼的人;但如果一味以為自己有了金鑰匙就可以放縱人生,那就被富貴淫了,最終結果可想而知。中國富貴圈中真正可以稱為大丈夫的典型,是中國革命早期的志士們,他們大多出身富貴,才有能力出國留學,學成后毅然走向了自己的理想,走在為國為民謀福利的路上,走在革自己封建家族的命的道路上,甚至犧牲性命也不后悔,他們真正做到了不為權勢利益蒙蔽雙眼,做到了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這是第二個層次,即人基本的生活資料甚至不能滿足時,人的生活態(tài)度。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安居樂業(yè)時,國家會繁榮昌盛,但當人們吃了上頓不知下頓在哪時,社會是不穩(wěn)定的,因為你不知道人們會做出什么事。但是,對大丈夫而言,要做到寧可不能滿足基本的物質(zhì)需求,也不要摧眉折腰——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這需要有強大的內(nèi)心,這是對大丈夫的要求,而不能對全社會。如果對全社會所有人都提這要求,最終會陷入“存天理滅人欲”的怪圈。但是,有志于成為大丈夫的人,必須牢固緊守自己的內(nèi)心,不能為了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需求,就可以踐踏一切生命的準則,所以說大丈夫有所不為。當然了,貧賤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那是極端的例子,更多的人是甘于過貧賤的苦日子,生活還是能保障的,也就是“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此甘之如飴,庶幾可稱為丈夫矣。
   貧賤不能移和富貴不能淫是相通的。如果你在貧賤之中不能保持自己的本性,為了逐利什么都不顧,那么等你成功之后變成有錢人了,你是肯定做不到富貴不能淫的。人追求物質(zhì)不是錯,我們不是以窮為尊,我們同樣可以努力改變生活,讓自己活的舒適一點,只是不能不擇手段。要做到兩者,其實很簡單,就是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人在憂患時可以興國,而在逸豫時卻容易亡身,何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個人,過慣了苦日子不要緊,但當他過慣了奢靡的生活時,任憑他富可敵國,邂逅不如意,生活有了波折以后,如果不能及時調(diào)整心態(tài)和生活作風,很快就會陷入困頓。為了追求奢靡,而又入不敷出,怎么辦?必定鋌而走險,從此亡身,甚至亡了家和后人。反之,當一個人一以貫之地實踐著艱苦樸素的勤儉時,物質(zhì)財富自然不能改變他的生活態(tài)度,那么他就是大丈夫——他不必向財富權勢折腰,可以恪守自己的內(nèi)心。為什么我們敬佩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原因很簡單,他不是作秀,他是出自內(nèi)心的不想成為權勢的附屬品,所以他寧可像個普通農(nóng)民一樣從事自己并不擅長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普通農(nóng)民的生活當然比不上官吏,但陶淵明卻真心選擇了農(nóng)家生活,而且他眼中的生活是那樣的美好,就是因為他做到了不為富貴所淫,不為貧賤所移,做到了自由,做到了自己成為人生的主人。
   威武不能屈。這是最高層次了。面對著不合理的殘暴勢力,能不能恪守自己的本心,這是對一個人最嚴峻的考驗。中國歷史上最有氣節(jié)的讀書種子方孝孺,面對著逼迫自己草擬詔書的殺人魔王永樂皇帝,就坦然接受了被夷十族的悲慘命運。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面對反動派的屠刀,都坦然獻出了生命。為什么?因為他們有信仰,有內(nèi)心的堅守,他們是大丈夫,所以能夠做到威武不能屈,做到笑對屠刀。
   在和平年代,冒著生命危險恪守內(nèi)心的道德準則的機會不多,但我們還是會時時遇到不合理的種種壓力的,能不能做到威武不能屈,那就是能不能做到大丈夫了。漢武帝時候的強項令董宣,面對著皇帝要其認錯的命令,寧可死也不奉詔,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威武不能屈。我們能不能做到獨清?還有,更困難的,當社會的不公就要吞沒自己時,自己是與世浮沉同流合污,還是秉承內(nèi)心的道德準則,哪怕自己身敗名裂,也要孤身面對強大的敵人,“雖千萬人吾往矣?”
   中國古代士人提出的大丈夫的標準,映照了整個歷史時空。正是在這道光的指引下,我們古代多少杰出的英雄,為國為民,為了心中的理想,奉獻了一切。然而,歷史長河奔涌而下,泥沙俱沉,我們有英雄,必然也有狗熊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是為了眼前的利益不擇手段,還是為了永恒的內(nèi)心自甘淡泊,能夠不改本心,能夠不為外物左右,那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了。
   我相信,孟子幾千年前指出的大丈夫的標準,已經(jīng)融入了民族血脈,所以千年以下,中華大丈夫?qū)映霾桓F,他們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和見證,無論中華民族再過多少年,這種刻在基因中的文化標準都不會消失。也許中國人不都是大丈夫,但是中國人任何時候,肯定都不缺大丈夫。
  

共 3059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這是一篇吳需榮老師關于大丈夫定義的作品。古往今來,大丈夫是男人的標志,作品反映的是人們眼中的大丈夫在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標準,從古談起,秦始皇、劉邦、項羽,他們心中都有各自的大丈夫定義。能夠舉手投足間影響著世界,是正真意義上的大丈夫嗎?這是片面的。真正的大丈夫,只有三個標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國古代士人提出的大丈夫的標準,映照了整個歷史時空。中國人任何時候,肯定都不缺大丈夫。感謝賜稿,文筆精彩,推廣閱讀?!纠嘶ㄔ娬Z編輯.巧眉】【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F202503270003】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一季闌珊        2025-03-22 16:26:27
  吳老師這篇文章整體呈總分總結構,開頭引出大丈夫標準,中間分別論述三個標準,結尾總結觀點,強調(diào)大丈夫標準對民族的深遠影響。哲理性強!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