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浪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文物(散文)
◎白鶴梁題刻
白鶴梁原為長江中間的一道石梁,是記錄長江水位所用。因為經(jīng)常有白鶴盤桓其上,所以稱為白鶴梁。既然是記錄長江水位,當然有標尺,這里所用的標尺是兩尾魚。當水位不超過魚底端的時候,就是石魚出水,必兆豐年,因為不會有澇。這種民間經(jīng)驗有一定道理,但也未可全信,因為沒有澇可能還有旱。中國古代的科學似乎總伴隨著藝術,國外往往標尺就是標尺,是帶有刻度的直尺,可國內(nèi)往往是用藝術造型表示,這里用的是石魚,其他地方還有用李冰像,用大鐵牛什么的,可見中國古代工匠,不僅僅科學技法,甚至藝術手法都是多么的先進和發(fā)達。
石梁作為水文觀測點,當然會記錄水文觀測資料。石梁本身又是最好的記錄板,所以起初就有人將石魚的觀測記錄及相關資料記錄在石梁上。這么一道石梁,位于長江中心,又是偶爾露在水面,更多的時候沉在水底,自然成為難得的旅游打卡景點。于是,文人墨客蜂擁而至,又看到石梁可以刻字,于是都來打卡留名,留下自己墨寶,因此這塊石梁具有了另一重意義:成了像碑林一樣的石刻博物館,幾乎可以在梁上找到各朝各代各個名家、各種字體的碑刻。一個測量水利用的標尺,一下從普通水文記錄本變成了富含人文氣息的書法藝術大全。
長江建三峽,很多縣城都埋進了水里,更不用說這塊原本就大部分時間在水里的石梁了,更是整個埋在了水下。三峽工程的搬遷,不僅僅是搬遷了幾個縣市活的人口,還包括一系列有價值的文物。像張飛廟,就整體搬遷到了新地區(qū),導致有人戲稱張飛是三峽地區(qū)年齡最大的移民。這個石梁,無法搬遷,但國家為了保護這個具有豐富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國寶,專門建設了只有一個文物的博物館。就為了一個藏品,建了一個館,恐怕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博物館怎么建,當時的專家們想盡了辦法,設計了多種方案。一開始設計的方案,是像過江隧道一樣,設計個江底空間包裹住石梁,人也可以進入空間參觀。問題是,方案很巧妙,但隱患很大,先不說這個空間能否承受住江水的壓力,會不會有安全隱患;只說讓石梁暴露在空氣中,對千年以來一直半埋在水下的這個寶貝來說,發(fā)生什么就無法預測。后來通過的方案是,將石梁原物深埋水下,在江面重新設計博物館,展示石梁一比一的復刻品。這是最保險的方案,但也是最遺憾的方案,因為如果這樣的話,人就再也無法看到真正的石梁了。這時候,參會的葛修潤院士提出了一個新方案,就是無壓容器方案,并直接上書朱镕基總理,最終獲得通過。這個方案和第一個方案類似,修建隧道一樣的空間,包裹住石梁,不同的是空間內(nèi)部也灌滿水,稱為無壓容器,這樣一來克服內(nèi)外壓力差,二來維持了石梁原有狀態(tài),完美解決了第一個方案的隱患。而人,則是在容器外面透過玻璃觀看石梁,能夠清楚的欣賞這個古人留下來的寶貝,又解決了第二個方案的遺憾。
方案順利實施,但負責修建和管理的陳濤老師講了個故事:當年工程完成后,國家要開博覽會,就放在這個博物館,但容器里面的水卻很渾濁,啥都看不到。當時所有人都傻眼了,沒辦法,一條一條的排查原因,最后居然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石梁上方用于照明的燈,因為燈罩用的是鋁合金,掉渣,將水攪渾了。結果換成了不銹鋼燈罩,重新清洗了水體,好了。
這些故事現(xiàn)在說起來簡單,但在當時都是費時費力甚至可以功敗垂成的大事,我不覺想到了胡適博士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一個方案的提出,往往是天才的靈光一現(xiàn),但方案要落到實處,不但設計時要細之又細,施工時要精益求精,即便如此,往往還是有很多微乎其微不會引人關注的細節(jié),對整個工程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所幸,我們的施工者們更細心,找出了問題,解決了問題。不然,千里長堤潰于蟻穴,這么一個完美的方案被不明所以的原因推翻,當真欲哭無淚了。陳濤老師動情的說了兩句話,一句是說這個工程上對得起祖先,下對得起子孫,另一句是轉述一個外國友人的話:只有中國才能建出這樣的工程。確實,中國的文博人在保護文物方面,想了不計其數(shù)的辦法,花了無數(shù)的心血和代價,就是為了能將國家的寶貝傳承下去,對得起祖先和后代。這既是文博人的責任,更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
◎秦良玉紅綢盤金繡花蟒鳳衣
秦良玉,是正史中唯一作為女性被單獨列傳的英雄人物。古往今來,中國出現(xiàn)了多少足以名垂青史的好女兒,但在以男性為主的封建社會中,她們只能被歷代史冊的《列女傳》一篇中收錄。也就是說,一個朝代無論出現(xiàn)多少優(yōu)秀的女性,她們都只能同列一傳。唯有秦良玉,被單獨立傳,而且她是因軍功,因女將軍的身份被立傳。
秦良玉,是四川明末的一個土司。作為土司,與朝廷相對獨立,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按照當?shù)氐娘L俗,男性土司身亡而子女年幼者可由妻子繼承土司職位,所以秦良玉才得以接任土司。如果不是相對獨立,這種女子任職的情況在理學盛行的明朝是絕對不可能的。所幸歷史的眷顧,造就了這么一位女英雄,也造就了她的功業(yè)和輝煌。在風雨飄搖的明末,她始終忠心于大明王朝,為朝廷殫精竭慮。重慶奢崇明叛亂,她率領白桿兵一舉平定;后金攻打北京城,她率兵勤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只是可惜,張獻忠被朝廷平叛軍隊趕至四川以后,由于主帥的指揮失誤,她的三萬白桿兵在與張獻忠的戰(zhàn)斗中全軍覆沒,她僅以身免。沒有了兵,從此她再無戰(zhàn)功,但依然憑借她的威名,讓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的張獻忠不敢來進犯這個有名無兵的土司。明亡后,她仍忠心于南明王朝。在她年老生命垂危之際,她明白大勢已去,仍在某處埋藏了兵甲糧食等必需品,為族人留下了最后的退路,可見她的遠見卓識。
她的這件紅綢盤金繡花蟒鳳衣,就是勤王立功后,崇禎皇帝親自賞賜。衣服上的莽,代指龍,所以衣服就有了龍鳳呈祥的寓意,是當時官員所能穿的最高級別的服裝了。
明末,是一個奇特的時代。當時魏忠賢專權,迫害文人集團的代表東林黨人??墒牵褐屹t無論如何貪腐,卻始終牢牢克制著東北的后金。崇禎立志革弊圖興,上任伊始就罷黜了魏忠賢,讓文人集團掌握朝政,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幫看似清廉的文人,執(zhí)政以后國家更是亂的一塌糊涂,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導致兵心不穩(wěn),后來還因改革導致天下大亂,李自成、張獻忠紛紛起兵造反。那個時代,其實大明不缺精兵強將,像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包括秦良玉,甚至包括后來叛變的洪承疇、吳三桂,及死去的毛文龍、袁崇煥,當時都是能力足夠穩(wěn)定一方的良將,而崇禎應該也算一個不錯的皇帝,明君賢將,本應風云際會大展宏圖,事實上卻是一敗涂地人人自危,最終國破將亡,無人可以回天,連崇禎都吊死在煤山上,當真令人唏噓不已。
其中,最值得深思的是,闖王攻打北京時,崇禎希望官員捐資充作軍餉用來平賊,可文官們分文沒有;當闖王攻進北京后,以暴力手段搜刮同一批官員,足足搜刮了幾千萬兩。同樣的一批人,敬酒不吃吃罰酒;而且號稱清廉的文官團體,居然搜出了那么多白銀!僅此一事,就讓世人和崇禎反思,是不是魏忠賢就是奸臣,而東林黨就是忠臣?歷史,真的很難說清楚。
當然,明朝人最為后世稱頌的,是明人的氣節(jié)。崇禎皇帝死守國門,南明舊臣始終堅持抗爭,甚至孤懸海外的臺灣鄭成功,依然高豎大明旗幟。包括秦良玉,全家為大明殉國而不改其節(jié),這是中國真正的民族魂。后世之人看到清朝官員面對皇帝都是奴顏婢膝的以自稱奴才為榮,不自禁地感慨士人的淪喪,就是對民族氣節(jié)的追思和嘆息。
這件衣服不僅是明人氣節(jié)的見證,還是婦女能力的見證,所以北京奧運會火炬手的服裝上,就有了這件服裝上的鳳凰圖案。鳳凰本就是女性的象征,中國在體育領域,確實是無法否認的陰盛陽衰,所以不奇怪這樣設計。當然,設計鳳凰還有一層寓意,就是希望能做到尊重女性男女平等。體育領域,真正做到男女平等,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巴黎奧運會男女運動員的數(shù)量首次一樣多,以前都是男多女少。體育領域都如此難,其他領域就更不用說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尊重女性,不應該是在社會上優(yōu)待女性,因為那還是從骨子里將女性看成了弱者;而應該是像秦良玉那樣,毫無偏見地讓女子可以干和男子一樣的活,甚至領兵打仗。這才是不歧視女性,才是真正的尊重女性。婦好是戰(zhàn)神,秦良玉能攻城陷地,中國體壇女將屢次揚我國威,又有誰敢說,女子一定不如男?
◎文工會成立時的簽名軸
重慶,作為抗戰(zhàn)時期的國家首都,自然留下了抗戰(zhàn)的許多印跡。這個文物能成為國寶,就是為了紀念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當全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成立以后,國共兩黨一致抗日,很多共產(chǎn)黨也參與到了國民政府的工作中。當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設政治部,政治部下設第三廳,主管全國的抗戰(zhàn)文藝工作。周恩來由于個人的聲望以及和蔣介石同在黃埔工作的歷史淵源,理所當然參與了政治部的工作,任副主任,第三廳廳長為共產(chǎn)黨人郭沫若。后來,蔣介石出于獨裁的需要,解散了郭沫若的第三廳,要求工作人員全部加入國民黨。事實上,當時活躍在抗戰(zhàn)文藝戰(zhàn)線的人員,很多都是共產(chǎn)黨員和民主人士,顯然不可能都加入國民黨。最終,周總理居中協(xié)調,成立了隸屬于政治部的文化工作委員會。這份簽名軸,就是文工會成立大會的簽到簿,不過這個簽到簿就是兩張空白宣紙,代表隨意簽名。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無論從工作職務還是社會聲望來說,周恩來都是會議的主角,但他很謙虛,只是在宣紙的邊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后來工作人員將兩張萱紙裝裱在一起,總理才意外又理所當然的出現(xiàn)在了整個簽名軸的中心位置。這真是歷史的辯證法,越是低調的人,歷史越忘不了他。
文工會成立時,正是到了抗戰(zhàn)的相持階段,中日兩個民族在拼毅力,拼堅持,拼消耗。其實,日本軍國主義從侵略中國開始,就始終不忘摧毀我國人民的抗戰(zhàn)意志。他們一方面拉攏腐化一些民族的敗類,散播抗戰(zhàn)必敗論,散播曲線救國論,就是要中國人民投降;另一方面通過武力,通過殘暴的屠殺,打擊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信心和意志。中國早期一敗再敗,也確實讓百姓看不到希望。在這個最危險的時刻,毛主席的《論持久戰(zhàn)》為國家指明了戰(zhàn)略方向。但普通百姓還需要鼓舞,需要激勵,這個重擔,就由全國的文藝工作者挑起來了。文工會,就是國家的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在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藝術激勵著中華人民血戰(zhàn)到底,誓死不屈。田漢、曹禺、老舍等等,那一個個響亮的名字,都是這支部隊的主力軍。他們應時而作寫的作品,不但是中華文學的瑰寶,更是在那個時代,照亮了中華民族的黑暗天空,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和勝利的曙光。
文工會成立的地方叫抗建館,這是源于當時重慶流傳的口號“抗戰(zhàn)必勝,建國必成”,這也是當時全體中國人民的心聲。那個時代中國百姓文化素質偏低,很多人都不識字,那些精彩的文學作品只能吸引一部分人,于是,為了喚醒所有的中國人,當時就流行起了話劇這種能讓不識字的普通百姓也可以欣賞的藝術形式。
抗建館就是重慶最大的話劇舞臺,一幕幕精彩的話劇在這里上演。這些話劇的作者原本都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等等,但是,在那個時候,他們都寫起了話劇,因為這是抗戰(zhàn)的需要,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為了話劇更為親民,我們的演員們不但在舞臺上演,還走入街邊地頭,走入尋常百姓聚居地,隨時在人多的地方進行演出,從而形成了“街頭話劇”這種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獨特藝術形式??偠灾?,當時重慶的話劇之盛,已經(jīng)超越了歷史任何一個時期。這是一段文學的記憶,更是一段歷史的記憶。只是可惜,后來到了九十年代,國家話劇萎縮,很多話劇館改成了歌舞廳,這個凝聚了濃重歷史價值的抗建館,居然也沒能幸免。
好在,如今國家已經(jīng)認識到了當時的錯誤,不但抗建館成了抗戰(zhàn)文藝紀念館,而且演員們重新排練了那段時期內(nèi)對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經(jīng)典抗日話劇,在新時代再一次上演。我們現(xiàn)在重溫那些話劇,重新回到那個年代,不是要牢記仇恨,而是要牢記歷史,牢記苦難。中國決不能重蹈覆轍。
文工會的簽名軸,簽名的人已經(jīng)作古,那段歲月也成了歷史,但是卷軸仍然熠熠生輝。那一道道墨跡,不僅僅是一個個名字,更是一個個對時代承擔責任的中國人,是一顆顆閃亮的星星,照亮了中國抗戰(zhàn)最艱苦時期的一片天空,照亮了中國最黑暗的一段歷史。這片星光,還將照耀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永遠激勵我們不忘屈辱,銳意進取,團結一心,共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