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曉荷】匡廬凈土:東林的大佛與蓮韻(散文)
每次到廬山游覽,在欣賞錦繡谷畫卷般的秀美風光時,只要不是云霧彌漫而被遮擋,總能隱隱約約見到山腳下一座黃墻紅瓦的寺院,它就是廬山腳下著名的東林寺,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古寺。
東林寺的歷史十分悠久,它始建于公元384年,主持建造的是東晉著名高僧慧遠。東林寺是佛教凈土宗的祖庭,其聲譽遠播海內外。
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風風雨雨,東林寺經(jīng)歷了多次的興與廢。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定為全國重點寺院,東林寺得到了修復與擴建,并于2013年在距古寺南二十多公里的溫泉鎮(zhèn)修建了東林寺凈土苑,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高聳云端的東林大佛。
新春佳節(jié)剛過,春寒料峭。我從南昌開車過去,順道就先來到了東林寺凈土苑,直接去景仰東林大佛。
其實,因為東林大佛聳立在高高的山崗,就像是海岸上的燈塔一樣,大老遠就能看見金碧輝煌的火焰寶蓋和寶蓋內的佛像。
進入凈土苑,在寬闊的階梯上,一級一級往上走,不急不趕,好似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因為有了登頂仰佛的期望,有了向前的目標,所以即使腳步越來越鉛重,仍然信心滿滿。
階梯中段設有仰佛臺,人們在此停留,恰好可以舒緩攀登的疲倦,也可平復心情。有不少人在這里焚香拜佛,香煙繚繞著善男信女們的虔誠與心愿。他們仰望仍然高高在上的大佛,好像已經(jīng)做好了在大佛腳下頂禮膜拜的心理準備。
步行階梯在跨越一個山澗時,建有一座跨度很大的單拱橋,似是飛越在山間的一道絢麗彩虹,故而命名為飛虹橋。走在飛虹橋上,景色宜人,人很放松,很舒緩。即將登臨佛境,要平心靜氣,不喧不鬧,要心懷敬仰。
一段直上的陡勢臺階,就像是天梯直達山頂?shù)陌莘鹋_。拜佛臺方方正正,面積很大,居住的是佛座。方形的佛座,四周有唐代風格的裝飾紋樣。大佛立于佛座的圓形須彌座上,因為佛像高達四十八米,人們只能仰之彌高。
這是一尊世界上最高的阿彌陀佛接引銅像,佛教的說法是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凈土。這尊接引佛不僅身高四十八米,而且底座為四十八瓣蓮臺,同時佛像鍍金用了四十八公斤黃金,這顯然不是一種巧合,而是有意為之,說是阿彌陀佛為救度眾生發(fā)了四十八個大愿。從佛基到火焰寶蓋總共八十一米高,這顯然表示的是佛語中的“九九歸一、終成正果”之意。
金光閃閃的大佛,神秘,靈性,慈悲,莊嚴,威聳著的何止是那高高的身姿,更是一種能讓人們不由自主頂禮膜拜的威嚴。靜靜地站在大佛的腳下,仰視讓人感受到他的威嚴;低頭沉思,山頂?shù)那屣L雖然有些寒意,但感覺身心更加的清凈。
從東林大佛沿著105國道往北,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東林寺。與凈土苑比,這里畢竟是本院,有千年的底蘊,似乎更能讓人感受到殿宇的古意與氛圍的清凈。
不過如今的東林寺山門是新建的,兩只身軀壯碩的石獅子昂首挺胸在山門兩側。進入山門,首先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門,宏大莊重,柱腳處有石獅,牌坊上裝飾有紋飾,并刻有“秀挹廬山”等。然后是一條小溪橫貫在前,它叫虎溪。
虎溪掩映在古樟樹下,如今看來它貌不起眼,但其實它對東林寺來說十分重要,其中“虎溪三笑”的典故是東林寺歷史上儒釋道三家交流的佳話。
傳說當年慧遠專心修行,有“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之說,他送客人從不過虎溪橋,否則有神虎吼叫。有一次,本地人田園詩人陶淵明、道士陸靜修前來拜訪,三人志趣相投,談笑甚歡,賞蓮論道,品茶話詩,意猶未盡?;圻h送客,他們邊走邊說,不知不覺過了虎溪橋,突然神虎大吼起來,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視大笑。后來,人們將此稱為“虎溪三笑”。
“虎溪三笑”的故事,備受人們關注,主要是人們認為這個故事反映了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愿景。東林寺內的三笑堂前的對聯(lián):“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就道出了這個故事的深意。
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儒釋道三家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們共同構筑了我們文化的精髓。人各有志趣,無論是學儒修身,還是念佛、信道修行,其中最重要的都是要修身、養(yǎng)性、立品、樹德,要弘揚正道高德。
跨過虎溪,來到東林寺的蓮池前。池塘水盈盈,從南往北看,水中倒影著飛檐翹角和紅色瓦頂?shù)乃掠?,從北往南看,水中倒影著蔥蘢的廬山峰嶺。
寺院內有蓮池不足為怪,但這東林寺的蓮池專門種植白蓮,其中的典故說:當年慧遠聚集了劉遺民等123人結社,建立凈土宗,由于池塘里種植了白蓮,故稱為“白蓮社”,此事就稱為“白蓮結社”。那年,慧遠67歲,他成為了凈土宗的始祖,而東林寺成為了佛教凈土宗的發(fā)祥地。
走在寺院中,黃墻紅瓦,寶殿巍巍,梵院靜幽,天王殿、大雄寶殿、五百羅漢堂、蓮社殿等,層臺累榭,一座接一座。
東林寺內有一株六朝古松,傳說為慧遠手植。它枝干蒼虬,枝繁葉茂,有“獨樹自成林”之勢,被譽為“廬山第一松”。
還有一口泉水,稱為聰明泉,泉水清冽。據(jù)說元豐三年(1080年),黃庭堅回鄉(xiāng)途經(jīng)東林寺,雙手掬起泉水飲用,只覺一股涼意沁入肺腑,精神為之一振,便欣然提筆寫下了“聰明泉”三個大字。
在東林寺的后山上,有一座塔叫文佛塔。它高九層,聳立在山巔,站在東林寺的許多位置都可以望見佛塔直插云端的身影。登山觀塔的山道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下,清幽寧靜。其實文佛塔是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古稱為“上方塔”,一到七層都掛有匾額。
山頂上清風微拂,掛在山下傳來寺宇飛檐上的風鈴那清脆的叮叮當當聲。幾只白鴿站在翹檐上,如果不是顏色雪白,很像是一只屋脊獸。
在山頂看東林寺四周的自然風光,也是“風光無限好”。蘇軾在《題西林壁》中的描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痹婎}中的西林寺,就在東林寺西側幾百米處。
廬山腳下的這方凈土,既有大佛的巍峨聳立,令人敬畏,也有寺院的清靜祥和,讓人釋懷。正如常建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詩句所說:“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br />
人生紛雜,世事紛繁,有時我們需要一塊清靜的所在,放松心情并可靜思。放松,讓自己釋懷而胸懷寬廣、坦蕩。人們宗教信仰自由,各有各的選擇,但每一個人都要修煉自己,尤其要有悲憫天下的胸襟。禮佛祈愿,更要祈禱國泰民安。
其實,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它們的興衰與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狀況密切相關。翻看歷史的記憶冊,我們清晰地看到,如果社會動亂,尤其是戰(zhàn)亂紛爭,則佛寺與道觀傾圮荒廢的諸多,而但凡社會穩(wěn)定、國泰民安的時代,也是佛教與道教的興盛時期。
就像現(xiàn)今,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了,社會發(fā)達了,佛教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其中寺院的修復翻新與修建,可謂大興土木。東林寺,尤其是東林寺凈土苑的興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高聳云端的東林大佛就是一個顯著的象征。
天空漸漸有了暮色,山風似乎比白天大了些,風鈴聲更加地清脆悅耳。當暮鼓聲“咚咚咚,咚咚咚……”響起,驚飛了林中的小鳥,但那些白鴿卻仍然站在瓦檐上。我猛然領悟到,東林寺就是圣潔白鴿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