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wǎng)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韻】悼念趙惠榮同學(散文)

編輯推薦 【菊韻】悼念趙惠榮同學(散文)


作者:類猿人911 進士,6936.08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512發(fā)表時間:2025-04-08 07:59:56

趙惠榮今早去世了,她留下最后的話,發(fā)在了群里:
   “致我的親朋好友:
   當你們看到這段話時,我的故事已畫上句點。
   不必悲傷,我已如深秋的葉子般安然飄落,七十七年風雨晴暖,有你們相陪,讓我幸福地走完了這一生。
   感謝你們曾與我共飲的茶、同走的路、笑談的往事?!?br />   趙惠榮這身后的留言,算是她的告別,悲痛,但還灑脫。
   她是我在黨校讀“黨政干部專修科”時的同班同學。她四七年生人,比我大五歲。
   她不高,瘦瘦的,大嘴巴。一雙機靈的大眼,戴著眼鏡。老成,卻不持重。大不咧咧,愛熱鬧,愛開玩笑,對誰都敢說“我是你姐呢,叫姐!”
   四十年前的事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都還年輕,在黨校一起待了兩年,學電腦編程BASIC語言,學科技史、近代史、黨史,學應用文寫作,學邏輯學、哲學、古漢語,學經(jīng)濟管理和漢語言文學……我們在校那會兒,國家改革開放不久,社會上的人們在擔憂、猶豫、觀望,我們也常在一起議論未來會是個什么樣子。當時,她是一個小廠的廠長。畢業(yè)后,不久,她就下海了……經(jīng)商。
   她下海經(jīng)商可能是我們班同學里的獨一份吧,當時,我很驚訝。后來,過了些年頭,她發(fā)財了,我很羨慕。雖然,她常說“我能和你比?你們當官的……”。
   她很能干,她是改革開放前期掘第一桶金的人。下海試水,獨闖江湖,雖然她是個女人。
   ?"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史鐵生這話似乎就是對此時的趙惠榮說的。
   趙惠榮先是在城南大雁塔家具城開了一家燈具店。后來,她又在城北的大明宮建材市場開了第二家店,說是把老店交給了她兒子經(jīng)營。
   她風風火火跑生意,忙得不可開交。我去過幾次她的店,她給我聊她欖市政工程的艱辛曲折和交易背后的潛規(guī)則。她毫不隱晦地給我講報價上的貓膩。聽她興致勃勃得諞商場如戰(zhàn)場,是如何黑道白道東擋西殺的江湖故事。也聽她講她丈夫老許和她兒子兒媳婦。我裝修新居的時候,她還送我一對臺燈,細口大肚,瓷瓶,罐狀,乳白色的,有著梅花冰紋,素雅,配上暗紅色的罩子,裝飾性很強,我很喜歡。為這對瓷瓶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幾十年過去了,一只碎了,一只還在……只是搬了幾次家,不知擱哪兒了。
   她兒子結(jié)婚,我還去吃了酒席。
   畢業(yè)后,她曾找過我,前前后后我給她辦過幾件事。以后就很少聯(lián)系了。后來,也就十幾年前,黨校同學聚會見過一面,聽說她腦梗了,見面,大家問候她,她說“活不了咧,活不了咧。”逗得大家樂?,F(xiàn)在想想,那卻是我同她的最后一面,在這世上。
   我們班建了同學網(wǎng)群,她也幾乎沒有露過面。大家也很少提及她……似乎,遺忘了。她忘了大家,大家也忘了她。我便一直不知道她怎樣,她的生意和她的?。恐钡浇裉煜挛?,驚悉……她去世的消息。
   我們班同學來自市區(qū)各個政府機關(guān),年齡參差不齊,上有三老,下有四少。三老,老張老余老答,老余老答已經(jīng)不在了。四少中的小拜,回民,肝癌,也離世了。小拜走,我曾寫文悼念他。說他是個好人。小拜死,還很年輕,讓人唏噓。
   這次是趙惠榮。
   趙惠榮,性格潑辣,快言快語,班里就她嗓門大。她也是個好人。
   七十七歲,趙惠榮壽終,秋葉離樹,或,如這晚春的櫻花悄然凋謝。七十七歲,于今,于常人的壽命來說,我還是替她惋惜。
   人生無常,明天和意外不知哪個先來,我們便常懷對生命的敬畏,對當下的珍惜,對未來的期待與祝愿。生命有限,一生奔走,一身風塵,活過,也就遇到那幾個人,做了那幾件事,也常常讓人心有不甘。
   我想到死。
   死,是“我”的消失。對于死,王小波也恐懼:“我害怕毫無感覺,寧愿有一種感覺會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疼。”
   如史鐵生在他寫的《我與地壇》中所說,“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彼劳?,是躲不過的。雖說,向死而生,但,死亡,畢竟是虛無與黑暗。這對于每一個“我”來說,你在,世界就在,你不在了,世界就消失了。
   想到這些,我心戚戚然。
   不過,我還活著。還能為同學趙惠榮寫這篇祭文。這些年,同學朋友同事戰(zhàn)友,都已年過古稀,年齡都大了,不時會有“驚悉”。我也常有如白居易答杜甫的那種感慨:“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br />   “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好在,白居易還有句“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的光明。夕陽落下,明天還會升起,無論生者還是死者,你我都在其間,被照耀著。
   趙惠榮,一路走好。
  
   2025。04。07。夜

共 1874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篇文章是一篇極具感染力的悼亡之作,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深厚的文學積淀和真摯的情感,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跨越四十載的生命畫卷。接下來我將從多個維度進行簡析:一、情感張力上:在個體記憶與時代洪流間游走:作者以趙惠榮的遺言為錨點,將私人悼亡之情升華為一代人的精神史詩。文中既有“白瓷臺燈”“梅花暗紋”等私人信物承載的個體記憶,又通過“改革開放初期的燈具店”“市政工程潛規(guī)則”等細節(jié)勾勒出時代浪潮的褶皺。這種“小人物”與“大歷史”的互文,讓死亡不再是孤立的終點,而成為丈量時代厚度的標尺——如大明宮殘闕與新城燈火的對望,個體的消逝中仍能看到時代奔涌的軌跡。二、敘事美學上:碎片化記憶的詩性重構(gòu):文章打破線性敘事桎梏,采用蒙太奇式的記憶閃回:黨校梧桐樹下的計算器聲響、建材市場倉庫的浮塵微光、同學會上“活不了咧”的黑色幽默…這些記憶碎片如萬花筒般旋轉(zhuǎn),最終拼合成完整的生命圖騰。特別是“白瓷臺燈”的意象貫穿始終:從喬遷時的饋贈,到裂紋里的字條,再到結(jié)尾“仍有燈火明”的升華,器物成為穿越生死的精神容器,實現(xiàn)了古典“睹物思人”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zhuǎn)譯。三、哲思深度上:在生死對話中尋找光亮:作者并未沉溺于哀傷,而是通過史鐵生、王小波、白居易等思想者的透鏡,將悼亡轉(zhuǎn)化為對生命本質(zhì)的叩問。文中“死亡不過是生命換種形態(tài)燃燒”的頓悟,與“深秋銀杏的金黃軌跡”“櫻花簌簌飄落”的自然意象形成共振,構(gòu)建出東方生死觀特有的詩意棲居。這種“向死而生”的思辨,讓文章超越個體悼亡的范疇,抵達了哲學層面的生命觀照。四、語言特質(zhì)上:文白相生的韻律之美:文章語言在口語化表達與文學性書寫間取得精妙平衡:既有“大不咧咧”“諞江湖故事”等鮮活的口語,也有“秋葉離樹,晚春凋櫻”的古典意境;既保留悼文應有的莊重感(“驚悉”“心戚戚然”),又穿插市井氣息(“報價貓膩”“推杯換盞”)。這種文白交織的語體,恰似趙惠榮本人“戴眼鏡的關(guān)中婆姨”形象——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夾縫中,活出生命的潑辣與從容。五、文化自覺上:城市記憶的文學存檔:作者對西安地理符號的運用堪稱驚艷:大雁塔家具城的初代燈火、大明宮建材市場的塵囂、古城夜色的星河…這些地標不僅是商業(yè)版圖的注腳,更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城市記憶的活化石。當?shù)客鑫淖峙c城市空間發(fā)生化學反應,趙惠榮的個體生命史便升華為一部微型城市發(fā)展史,實現(xiàn)了私人敘事與公共記憶。這篇悼文實現(xiàn)了多重突破:它既是私人情感的真實流露,又是時代剪影的文學存證;既完成了對逝者的深情告別,也完成了生者的自我救贖。當作者寫下“我們的故事終將在回憶里長出新的年輪”時,已悄然將死亡敘事轉(zhuǎn)化為生命贊歌——這或許是對趙惠榮們最好的紀念:他們點亮的燈火,永遠在時代的褶皺里明明滅滅?!揪庉嫞红o安云儒】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靜安云儒        2025-04-08 08:11:48
  這篇悼文實現(xiàn)了多重突破:它既是私人情感的真實流露,又是時代剪影的文學存證;既完成了對逝者的深情告別,也完成了生者的自我救贖。當作者寫下“我們的故事終將在回憶里長出新的年輪”時,已悄然將死亡敘事轉(zhuǎn)化為生命贊歌——這或許是對趙惠榮們最好的紀念:他們點亮的燈火,永遠在時代的褶皺里明明滅滅。問好老師,期待更好的作品!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青年文學會員,現(xiàn)代00后新生代詩人,自由撰稿人。
回復1 樓        文友:類猿人911        2025-04-08 08:19:03
  謝謝朋友編輯,讀了你的按語,贊!問朋友好!謝謝!
2 樓        文友:黃金山        2025-04-10 08:26:25
  真情實感!感人至深!人生絢麗,唯有寫作!欣賞美文!點贊!
活到老學到老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