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荷·過往】寒冬里的爐火(散文)
四十多年前的一個臘月,寒風嗖嗖,我跟著母親在一個叫村前的鎮(zhèn)子當圩買年貨。買完年貨后,我們就站在車站門口等班車。正是年關(guān)時,那天坐車的人特別多,但大家都怕錯過班車,寧可站在車站門口吹著冷風,也不進去里面呆著。
一會兒,等候班車的人越來越多,一個個在門口冷得縮頭縮腦。有人呵著氣搓著手,不停抱怨遲遲不來的班車,也有人不停地跺著腳,咒罵這該死的天氣。
與這焦躁的人群形成反差的,是車站墻根下,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正默默守著油條攤。他面前的那個爐子,紅紅的火苗在歡快地跳躍,小鐵鍋里不時發(fā)出“嗞嗞”的聲響。
起初人們只是在遠處看他用筷子不停撥拉著鍋里的油條,后來,有幾個人走過去和他寒喧著,慢慢的,等車的人群都往那邊湊過去,但沒有一個人買他的油條。所有人想靠近的,只是那團火。
此刻,圍著爐火是幸福的。我攥著母親粗糲的手,也使勁地往那邊人縫里擠,我人小,三下兩下,且穩(wěn)穩(wěn)地站到了老人的油鍋邊,也絲毫不怕油鍋里的油會濺在身上。
天實在太冷了,我極力控制著瑟瑟發(fā)抖的身子,以至我的眼睛死死盯著的,不是金黃酥香的油條,而是爐子里的那團紅色火焰,那刻真恨不得把手伸到鍋底下去烤烤。
車久等沒來,大家都簇擁著油條攤,老人明顯有點不悅,因為擠得他幾乎施不開手撈鍋里的油條了。他緊蹙著眉,連連說著,站開一點,都站開一點。但沒誰理會他,人們依然緊擠著他。
老人很是無奈,沒人買油條,他也沒必有再繼續(xù)煎下去。他撈出鍋里最后幾根油條后,剩下幾根沒炸的坯子他一把抓起,揉成了面團,隨之把那個揉面團的小木板架也收起來了。接著,老人干脆又把熱氣騰騰的油鍋從爐子上移放在另一旁,隨即往爐子里扔了三四根木柴,瞬間,爐子一片紅光,跳躍的火苗“呼呼”往上躥,熱意瞬間散開。
在寒風里打著冷顫的人們很快就圍成了一個大圈,一雙雙冷得發(fā)青的手在火苗上不停游移。老人索性又收拾了一些傢伙,人們站腳的地方又寬了一點。他接連不斷地往里添著木柴,于是爐子里“嗶嗶剝剝”地燃起了一盆大火。
人們圍著這爐火,不再咒罵天氣了,甚至也不嫌等得太久,他們東一杠西一杠地交談起來,原本并不相識的仿佛也熟絡(luò)了不少。我也在心里暗自慶幸,多虧了這爐火,不然我肯定冷得感冒。
半晌,班車終于跚跚而來,人群頓時一哄而散,大家蜂擁上車。坐在車里,我特意把頭扭向窗外,墻角下,只剩下了煎油條的老人孤單的身影,他面前的爐子,還在跳動著撲閃閃的火苗。
四十多年過去了,煎油條的老人,想必已然作古。可是我一直記得,當年他傳遞的那份善意和愛心,那是比爐火更恒久的溫度,那是人性深處最熾熱的亮光,它們始終在我記憶深處煅燒,發(fā)出噼啪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