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雞公車,歲月的轍印(散文)
在時光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古老的事物,承載著往昔的記憶與情懷,在我家鄉(xiāng)贛南會昌,雞公車便是這樣一種存在。它曾是我小時候農村中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雖已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但那“嘰咕嘰咕”的聲響,仍在歲月深處悠悠回蕩,訴說著它往昔的故事。
一、起源與發(fā)展
雞公車,這一古老的獨輪運輸工具,歷史悠久,甚至可追溯至遙遠的過去。相傳,它是諸葛亮發(fā)明的用于戰(zhàn)爭的運輸工具木流牛馬演變進化而來。諸葛亮為解決蜀軍在崎嶇山路間的糧草運輸難題,發(fā)明了木流牛馬,而雞公車正是在這基礎上,經(jīng)勞動人民不斷改良,變得更加輕便靈活,以適應民間生產(chǎn)生活的需求。
從漢代的墓地壁畫及磚墓浮雕中,便能尋覓到獨輪車的身影,那時它或許還不叫雞公車,卻已開啟了其漫長的歷史征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雞公車不斷發(fā)展演變。三國之后,它被廣泛應用于民間,無論是山區(qū)的狹窄小道,還是平原的田間地頭,都能看到它忙碌的蹤跡。到了明代,其構造和使用方法基本定型,直至清代,還出現(xiàn)了風力獨輪車,人們巧妙地借鑒水上帆船的做法,在車上裝槍桿掛風帆,借助風力推動車子前行,為生活帶來諸多便利。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國部分地區(qū)對雞公車進行了進一步改良。車輪被按照固定尺寸做成圓木盤,邊緣箍上槽式圈,并內嵌硬膠帶,以增加摩擦力和耐用性;車軸安裝了滾珠軸承,使轉動更加靈活省力;車架也采用了更合理的結構,有的還裝上了車蓬,既能遮風擋雨,又能保護貨物。這些改良讓雞公車在當時的農村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
二、構造與特點
雞公車的構造簡潔而精妙,充滿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它主要由車身、車輪、車把和背帶等部分組成。車身用堅硬質韌的木材制成,如楸木、橡木、椴木等,這些木材不僅結實耐用,而且能承受較大的重量。車杠粗壯,長約兩米,前窄后寬,呈微微上翹的弧形,好似公雞高昂的脖頸。
車輪是雞公車的核心部件,早期的車輪多為木質,用粗大的圓木鋸出修整后,在居中位置開四方孔,再插入栗木做的軸心。后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出現(xiàn)了橡膠輪胎,大大減輕了推車的阻力,也減少了車輪的磨損。碩大的輪子高高聳起,宛如昂揚的雞冠,這也是它被稱為“雞公車”的原因之一。
車子的兩翼是由木頭構架而成的貨架,呈長方形或梯形,用于堆放貨物。貨架的大小和形狀可根據(jù)實際使用需求進行調整,既能裝載糧食、柴草等松散物品,也能運輸磚瓦、木料等沉重物資。后面的兩根長長的木柄,便是車把,推車時,人們雙手握住車把,將套在車把上的帆布帶或皮帶跨在肩頭,借助肩膀和手臂的力量推動車子前行。這兩根車把,恰似張揚的雞尾,使整個車子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
雞公車的設計巧妙地運用了杠桿原理,將負載的抗力點靠近支點(即車輪),從而使操作更加省力高效。它體積小巧,靈活輕便,對道路條件要求極低,無論是狹窄的羊腸小道、泥濘的田間田埂,還是崎嶇不平的山路,它都能暢行無阻,這是其他運輸工具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而且,雞公車的制作成本低廉,材料易取,普通農家都能自行制作或請木匠打造,因此在農村得到了廣泛普及。
三、在農村的廣泛應用
在過去的農村,特別是農村實現(xiàn)了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后,雞公車是當之無愧的運輸主力軍,承擔著農村各種各樣的運輸任務,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
農忙時節(jié),它是運送糧食和肥料的得力助手。收獲季節(jié),金黃的稻谷、飽滿的麥粒裝滿了雞公車的貨架,農民們推著它,沿著鄉(xiāng)間小路,將豐收的喜悅運往家中或曬谷場。施肥時,雞公車又載著沉重的農家肥,穿梭在田間地頭,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那一趟趟的運輸,不僅是物資的轉移,更是農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山區(qū),木材是重要的資源,雞公車則成為了運輸木材的關鍵工具。人們上山砍伐樹木后,用雞公車將木材從山林中運出。這可不是一件輕松的活兒,山路崎嶇陡峭,推車人需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才能駕馭著滿載木材的雞公車艱難前行。每一次的運輸,都是對體力和意志的考驗,但雞公車卻從未讓人失望,它默默地承載著木材,也承載著山區(qū)人民的生活希望。
除了農業(yè)生產(chǎn),雞公車在農村的日常生活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村民們進城采購生活用品、運送建筑材料蓋房、搬運柴草過冬等,都離不開雞公車。記得小時候,村里有人家辦喜事,需要采購大量的食材和用品,一輛輛雞公車便排著隊,滿載而歸,那熱鬧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雞公車還成為了孩子們的“玩具”。放學后,小伙伴們常常會推著空的雞公車在村子里嬉笑玩耍,比賽誰推得又快又穩(wěn)。有時候,還會在車把上插上一根樹枝,當作“馬鞭”,模仿大人趕車的樣子,玩得不亦樂乎。那純真的笑聲,伴隨著雞公車“嘰咕嘰咕”的聲響,構成了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四、我與雞公車的故事
在我的記憶深處,也有著一段與雞公車緊密相連的時光。小時候,我家也有一輛雞公車,雖然它已經(jīng)有些破舊,但依然是父親的寶貝。每當農忙時節(jié),父親總是早早地起床,推著雞公車去田里干活。我也會跟著父親一起去,坐在雞公車的貨架上,感受著微風的吹拂,聽著雞公車發(fā)出的獨特聲響,心中充滿了快樂。
有一次,父親要去山上砍柴,我吵著鬧著要一起去。父親拗不過我,只好答應了。一路上,我興奮不已,像個小尾巴一樣跟在父親身后。到了山上,父親開始砍柴,我則在一旁玩耍。看著父親熟練地揮舞著斧頭,不一會兒,就砍好了一大捆柴。父親將柴用繩子綁好,放在雞公車的貨架上,準備推著回家。
回家的路并不好走,山路崎嶇不平,還有很多上坡和下坡。父親雙手緊緊握住車把,肩膀上套著背帶,吃力地推著雞公車。每走一步,都能聽到他沉重的喘息聲。我在一旁看著,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主動要求幫父親推車。父親笑著說:“兒子,你還小,推不動的,在旁邊跟著就好?!钡疫€是堅持要幫忙,父親只好讓我在后面輕輕地推一下。就這樣,我和父親一起,一步一步地將雞公車推回了家。雖然很累,但那一刻,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幸福。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長大,農村的交通條件也越來越好。摩托車、三輪車、汽車等現(xiàn)代交通工具逐漸取代了雞公車,它也慢慢地被人們遺忘在角落里。今年清明,我回到老家,在雜物間里看到了那輛已經(jīng)布滿灰塵的雞公車,心中感慨萬千。我輕輕地撫摸著它,那些與它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仿佛又浮現(xiàn)在眼前。雖然它已經(jīng)不再使用,但它承載著我童年的回憶,見證了家庭的變遷,在我心中,雞公車永遠是一份珍貴的寶藏。
五、雞公車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
雞公車,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運輸工具,它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
從歷史角度來看,雞公車在我國的農業(yè)生產(chǎn)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漫長的歲月里,它幫助農民們完成了繁重的運輸任務,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和農村經(jīng)濟的繁榮。在戰(zhàn)爭年代,它還被廣泛應用于物資運輸,為抗戰(zhàn)勝利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陳毅元帥曾說過:“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里的小車,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雞公車。它見證了中國人民在艱苦歲月中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偉大的革命力量。
從文化角度而言,雞公車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它是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在民間,關于雞公車的傳說、歌謠、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都是民間文化的瑰寶。例如,一些地方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一要眼睛靈,二要手撐平,三要腳排開,四要腰打伸,上坡腰抗下,背帶腰綁緊,平路穩(wěn)倒行,轉彎游側碾,推車本不難,只要有決心。”這些歌謠不僅生動地描繪了雞公車的使用方法,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jīng)驗和智慧。
此外,雞公車還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它的造型獨特,線條簡潔流暢,充滿了古樸的美感。一些民間藝人還會在雞公車上雕刻精美的圖案,如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使其成為一件具有觀賞性的藝術品。在現(xiàn)代社會,雞公車雖然已經(jīng)失去了其原有的實用功能,但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歷史記憶,被收藏在博物館、民俗館中,供人們參觀、研究,讓后人能夠了解和感受那段遠去的歲月。
六、漸行漸遠的回響
如今,走在農村的大街小巷,很難再看到雞公車的身影。它已經(jīng)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然而,它所留下的痕跡和記憶,卻永遠不會消失。那深深淺淺的車轍印,依舊留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訴說著往昔的繁忙與艱辛;那“嘰咕嘰咕”的聲響,依舊在人們的耳畔回響,喚起對過去歲月的懷念與眷戀。
雞公車的遠去,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現(xiàn)代交通運輸工具的出現(xiàn),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但我們不能忘記,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雞公車曾陪伴著我們的祖輩和父輩,度過了一個個艱難的日子,為我們的今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雞公車,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文化的傳承者,更是我們心靈深處的一份牽掛。讓我們記住雞公車,記住那段充滿汗水與希望的歲月,珍惜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因為,在每一個時代的背后,都有著無數(shù)像雞公車這樣的事物,默默承載著歷史的重量,推動著社會的前進。
二0二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