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星星文學 >> 短篇 >> 現(xiàn)代詩歌 >> 【星星】神舟十九號凱旋禮贊(組詩)

編輯推薦 【星星】神舟十九號凱旋禮贊(組詩) ——致敬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


作者:燕雙鷹 布衣,381.4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63發(fā)表時間:2025-04-30 21:52:17
摘要:原創(chuàng)首發(fā)

神舟十九號凱旋禮贊(組詩)
  
   ------致敬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
  
   1.戈壁宣言
  
   酒泉的砂礫將黎明揉成火種
   箭體在震顫中蓄滿雷霆
   2024年10月30日的云層被灼穿
   蔡旭哲掌紋里的星圖徐徐展開
   宋令東、王浩澤眼中的極光
   正與逃逸塔的尾焰共振成歌
   當助推器掙脫地心引力的鎖鏈
   人類的勇氣便在平流層寫下嶄新注腳
  
   2.失重敘事
  
   天宮艙段流轉著液態(tài)的光
   科學實驗柜吞吐著星辰的密語
   183個晨昏在失重中結晶
   他們用機械臂縫合時空的褶皺
   三次出艙是劃破宇宙幕布的銀剪
   安裝的每一塊防護板
   都成為抵御黑暗的盾牌
   回收的載荷里
   封存著深空傳來的密信
  
   3.天舟交響
  
   天舟八號攜帶著地球的體溫
   穿越38萬公里的寂靜
   在拉格朗日點與神舟共舞
   機械臂完成宇宙級的十指相扣
   補給艙的閘門開啟時
   空間站吞下整座糧倉的月光
   這不是冰冷的對接
   而是文明血脈在太空中的交融
  
   4.星際接力
  
   春分過后的某個宇宙時刻
   神舟二十號攜新的星光抵達
   兩批拓荒者在軌道走廊相遇
   戴著手套的握手
   讓空間站的金屬骨架都泛起溫度
   經驗與理想完成量子糾纏般的傳遞
   中國航天的年輪
   又刻下一道璀璨的軌跡
  
   5.歸期博弈
  
   東風著陸場的沙粒懸成問號
   沙塵暴在平流層布下迷陣
   推遲返航的指令
   是對生命最莊重的致敬
   地面雷達織就光之網
   氣象衛(wèi)星拆解云層密碼
   所有等待都在為英雄鋪就
   最安全的歸途
  
   6.火吻歸途
  
   每秒7.8公里的俯沖
   撕開電離層的灼熱帷幕
   返回艙裹著橘色的烈焰
   宛如遠古神話里的鳳凰涅槃
   黑障區(qū)吞噬所有信號
   卻吞噬不了
   他們胸腔里跳動的
   屬于大地的頻率
  
   7.沙海擁抱
  
   13時08分,沙粒在歡呼中定格
   返回艙像顆滾燙的星辰墜入戈壁
   減震氣囊綻放成雪色蓮花
   當艙門開啟的剎那
   整個東方都屏住了呼吸
   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
   你們帶回的不僅是實驗數(shù)據(jù)
   更是十四億人凝望星空的底氣
  
   8.逐光者行
  
   出艙臺階鋪就銀河的支流
   三位宇航員帶著宇宙的勛章走來
   王浩澤眼中的銀河尚未消散
   宋令東的腳步還帶著失重的韻律
   蔡旭哲的微笑里
   藏著183個晝夜的浩瀚星河
   他們身后
   空間站仍在續(xù)寫人類的傳奇
  
   9.勛章閃耀
  
   從發(fā)射架到著陸場的弧線
   丈量著中國航天的磅礴史詩
   多項世界紀錄熔鑄成勛章
   每道刻痕都刻著
   “敢上九天攬月”的誓言
   這不是個人的勝利
   而是整個民族探索精神的凱旋
   是文明火種在星穹下的再一次傳遞
  
   10.星海長卷
  
   神舟十九號的軌跡
   在天際勾勒未完的破折號
   從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
   到天問探火的現(xiàn)代壯舉
   中國航天人始終在書寫
   屬于這個時代的星海長卷
   下一次點火時
   我們將帶著更遼闊的想象
   向更深邃的宇宙
   發(fā)起新的沖鋒
  
   二0二五年四月三十日星期三
  

共 1347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這組現(xiàn)代詩以神舟十九號凱旋為敘事主線,通過極具先鋒性的意象構建與充滿張力的語言表達,將航天科技的硬核浪漫升華為震撼人心的詩性美學,堪稱科技與文學交融的典范之作:1.意象重構的先鋒性:詩人突破傳統(tǒng)航天題材的常規(guī)表達,將機械臂比作“縫合時空的褶皺”、回艙墜落喻為“遠古神話里的鳳凰涅槃”,把天舟對接想象成“文明血脈在太空中的交融”。這些超現(xiàn)實意象的運用,既精準傳達航天工程的精密與壯闊,又賦予冰冷科技以詩意溫度,使航天敘事躍入充滿奇幻色彩的新維度。2.時空張力的巧妙營造:詩中頻繁出現(xiàn)“183個晨昏在失重中結晶”“穿越38萬公里的寂靜”等時空交錯的表達,將微觀的個體堅守與宏觀的宇宙尺度并置。同時,“從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到天問探火的現(xiàn)代壯舉”的歷史縱深書寫,在過去與未來的碰撞中,彰顯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傳承與突破,賦予文本厚重的史詩質感。3.語言節(jié)奏的音樂性表達:長短句錯落如火箭發(fā)射的脈沖節(jié)奏,“酒泉的砂礫將黎明揉成火種,箭體在震顫中蓄滿雷霆”等詩句,通過動詞的精準錘煉與韻律的自然流轉,形成強烈的畫面沖擊與閱讀張力。而“減震氣囊綻放成雪色蓮花”等通感手法的運用,更讓文字產生視覺、觸覺與聽覺的多維共振。精神內核的升華藝術:詩歌突破對航天事件的簡單紀實,將個體英雄主義升華為民族精神的集體敘事。“是文明火種在星穹下的再一次傳遞”“向更深邃的宇宙發(fā)起新的沖鋒”等詩句,將航天探索置于人類文明演進的宏大背景下,展現(xiàn)出中國人骨子里“敢上九天攬月”的浪漫主義情懷與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好詩佳作,推薦共賞。[編輯 高朋滿座]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高朋滿座        2025-04-30 21:55:35
  一組科技與詩情緊密融合的佳作。祝賀燕雙鷹老師喜添新作,期待更多精彩作品。
回復1 樓        文友:燕雙鷹        2025-04-30 22:57:39
  感謝高朋老師的精彩點評與鼓勵,問好老師,祝五一快樂!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