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東籬】拉卜楞寺的夜晚比白天還要透亮(散文)
一
出蘭州城,往甘南走,首先觸目的是黃河之春。
大巴車不疾不徐地行駛在洮河、廣通河沿岸,視野里是一幅五彩斑斕的畫。桃花殘紅,梨花正白,香莢蒾初放,榆葉梅恣意舒展著嬌艷的胭脂色。而河谷里的新綠,還是嫩嫩的。一切都是很養(yǎng)眼的感覺。
經(jīng)過“小麥加”臨夏回族自治州,偶見有零零星星的油菜花如黃緞般在窗外掠過。矮坡上的山杏花綻放似雪,嶺嶺泊粉霞,遍野香雪海。印象最深的,是三三五五的清真寺圓頂,和陸陸續(xù)續(xù)的拱北建筑,一派濃郁的伊斯蘭風情。
然后,晚春的風便把我們緩緩地渡上了青藏高原的邊緣。
進入甘南境內(nèi),公路變得蜿蜒崎嶇。峽谷、草甸、牧場開始出現(xiàn)了。藍色的達宗湖靜如處子。遠山頂上殘雪閃耀銀光。藏式村落經(jīng)幡獵獵飄揚。天藍得不可思議,白云像綿羊在大海里踏浪似的。牧民們正在忙于春季轉(zhuǎn)場,耗牛群云朵般散落在青草坡上……
這是乙巳年4月25日,我們從蘭州驅(qū)車前往夏河。下午兩點出發(fā),抵達拉卜楞寺時,已是晚上七點。
一般來說,四五月間的甘南,天氣常雨,甚至還落雪。不曾想天公格外作美,這一天卻是難得的風和日麗,碧空如洗,白云飄蕩。這里日落遲,當?shù)竭_夏河時,竟仍能看見拉卜楞寺的金頂在夕陽下閃爍著燦爛的佛光。感謝佛祖了,他知道我們來自遙遠江南,云山萬里,風塵仆仆,滿懷虔誠,來之不易,故恩賜了一個晴朗的日子。遺憾的是??撇菰牟萆性诜登?。放目望去,淡淡的黃,淺淺的綠,野花懵懵懂懂的,吐著微弱彩光,像一個剛出道的僧人,尚未開悟呢。
視野里,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亦低,不現(xiàn)牛和羊。
此時,正值甘南旅游淡季。我本來是不想來的,但發(fā)小眼鏡兄卻再三堅持。他說要的就是淡季,既可避開喧囂的人流,亦可邂逅雪山殘白、草原初綠、藏區(qū)風情,又可愜意體悟?qū)庫o的宗教氛圍,加之費用又省,一舉三得哦。
他說得有理。只要是有理,我就服從。辦好入住,夜幕低垂,燈光次第亮起。在一家川菜館吃罷飯,眼鏡兄突發(fā)奇想——夜游去!于是,大家遂信步逛向拉卜楞寺。
二
夏河,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位于青甘川三省的交界處,北為黃土高原,南連青藏高原。夏系雍州之地,周屬羌戎所居,自古乃“將兵略地”,因黃河一級支流、源自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的大夏河經(jīng)流于此而名。這里地廣人稀,全縣總面積達6274平方公里,人口卻居然不到十萬,估計還沒有當?shù)氐年笈6唷?br />
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
夏河雖然地處偏遠,但旅游資源、宗教文化卻是得天獨厚,境內(nèi)的拉卜楞寺、甘加秘境、桑科草原、丹尼索瓦人遺址等名勝古跡馳名遐邇,其中尤以拉卜楞寺最為著名。三百多年前,一世嘉木樣·華秀·阿旺宗哲,在大夏河北岸、龍鳳兩山遙相呼應之間的“扎西奇”(意為吉祥之地)上建了拉卜楞寺,并在廟前種了一棵樹。法輪旋轉(zhuǎn)了幾百年后,一棵樹開枝散葉,變成了一千多畝的茂密樹林。拉卜楞寺也從一座八十柱的大殿蝶變成為了擁有占地1234畝、建筑面積82.3萬平方米,集傳經(jīng)弘法、佛系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佛教圣地。
山水蒼蒼,古寺重重。歲月流轉(zhuǎn),萬物循生。寺廟因夏河佛緣而得建,夏河因寺廟隆興而立萬。說白了,夏河是一個因拉卜楞寺而聞名于世的地方。
縣城就叫拉卜楞鎮(zhèn)。小城沿河而建,狹長苗條,一條大街,橫貫東西。街道異常寬敞,可并行六匹馬車。東西兩邊,是兩個涇渭分明的世界。東邊住凡人,有藏、漢、回、撒拉、蒙古、朝鮮等18個民族。西邊清一色住僧人,鼎盛時期,寺僧幾近五千。人與佛,凡間與佛界,紅塵與凈土,僅處一路之隔,一步之遙。
夏河的天,猶如當?shù)氐臏夭?,夜與晝,全然不同。像京戲的臉譜一樣,白天瓦瓦藍,如藍臉的竇爾敦;入夜暗魆魆,如黑臉的包公。日間氣溫達20多度,夜晚竟急劇下降到3度。一藍一黑,一暖一冷,天地之別。也許是高原風大,兩旁的房子幾乎沒有高大的,清一色兩層高,屋檐和梁柱上繪著鮮艷的釉彩,矮矮地沿街鋪展開來,迤邐在橘黃色的燈光之中,像兩列臥在鐵軌上待發(fā)的綠皮火車一樣。
我們投宿的客棧,距寺廟不到三百米。我們沿著街道一直朝西行去,邊行邊拍,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是蝸牛爬行的節(jié)奏。就這樣,十幾分鐘后,便走到道路的盡頭,拉卜楞寺到了。
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瑯”。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為活佛大師的府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與那些千年古剎相比,它的歷史并非悠久,然其規(guī)模之大、影響力之廣,是一般佛寺無法媲美的,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有“世界藏學府”之美譽。
春寒料峭,夜色如墨。寺廟內(nèi)外,燈火闌珊,像有無數(shù)碩大的夜明珠,點亮了混沌的夜空,把一方意地照映得形同白晝。
事先就得知,夜里的拉卜楞寺,對外是不開放的,但我們早已胸有成竹。在號稱“小西藏”的甘南,幾乎是所有的寺院都設(shè)有外廊,幾乎是所有的外廊都置有經(jīng)筒。而那些依次排列在廊道里的經(jīng)筒,是大慈大悲、寬容大度的,它們從不設(shè)防,日夜禪守在各自的崗位上,任信徒們和五湖四海的游客們前去朝拜,祈愿。拉卜楞寺?lián)碛腥澜缱铋L的轉(zhuǎn)經(jīng)廊。由2000多座鎏金經(jīng)筒組成的梵文長陣,全程七里,這也是它的獨特之處,足以勾起人們的好奇心。
我們步入長廊入口,開啟了漫長的心靈之旅。
夜已向深。天困了。地睡了。酥油燈醒著。星星也醒著,像彌陀的眼。不朽的佛祖,是永不知眠的嗎?同時醒著的,還有夜風,還有我們?nèi)齻€不是那么信佛、卻對藏傳佛教滿懷敬意的人。
風在呼呼地吹,仿佛在低呤著《甘珠爾》的某個段落。悠長的廊道里,無數(shù)盞酥油燈在默默地燃燒著,如一溜望不到邊的雛菊,在蒼茫的原野上搖曳;如一條隱隱約約銀龍,蜿蜒向一個個金沙琉璃的世界。這時候,上蒼再次開恩,不知何時何刻,天空竟彎月高懸,群星閃耀。在拉卜楞寺,星星和月亮也是一盞盞天然的酥油燈。月光燭芒般從廊檐灑墜下來,天光和地光融為一體,在筒身刻滿游動的銀鱗。神秘之光,把經(jīng)筒上的彩畫和紋文照耀得一覽無遺。此時此刻,最黑暗的眼神也會明亮起來,最浮躁的心靈也會寧靜下來。
深呼一口氣,我伸出雙手,轉(zhuǎn)動第一個經(jīng)筒。隨手一推,經(jīng)筒便旋轉(zhuǎn)起來了,發(fā)出一聲聲的“咯吱”響,就像我的心跳,就像我翻開第一頁經(jīng)書的紙鳴。
三
總以為,在這萬籟俱寂的春夜里,寂寞的寺院,一定是空寂冷清的。不曾想,轉(zhuǎn)經(jīng)廊里,竟是人影綽綽,真言如雨。
他們都是一些來自遠方的信徒,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多穿著藏靴藏袍,人不多,亦不少。借著亮光望去,看到他們個個手攥佛珠,一邊轉(zhuǎn)著經(jīng)筒,一邊在嘴里念念有詞,神情十分專注,似乎無時無刻,都將自己的生命和靈魂全然奉獻給了信仰。
藏民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是無比虔誠的。但凡是去過西藏的人都會遇見,在條條通往拉薩的大路上,不時會看到有絡繹不絕的佛教徒們,手著護具,膝著護膝,前身掛一毛皮衣物,塵灰覆面,一路匍匐,歷月經(jīng)年,磕著長頭,直至拉薩。信徒們認為,一生修行,至少要磕十萬次長頭,才能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信仰,和祈福避災。十萬次,這是一種何等執(zhí)著的修行?他們磕長頭的脊背匍匐成了山丘,十萬次的跪磕化作了額頭上的勛章,掌心磨出的血珠足令石板開出美麗的格桑花。我終于明白,為何高原的風雪千年不冷,為何拉卜楞寺的鐘聲總是懸蕩在云端。
捫心自問,我能持乎?答案是否定的。
環(huán)境和氛圍,一下子是難以改變?nèi)诵牡?,但足以感染人,改變?nèi)说难孕信e止。開始,我們以游客的身份,毫無羈絆地漫步于轉(zhuǎn)經(jīng)廊道,嘻嘻哈哈,心不在焉。而從遇到了他們,我們便如見明圣,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試著作了好幾次磕長頭,但始終無法做到心神合一,而且額頭也似乎不配合。既然如此,那么,就一心一意去轉(zhuǎn)動經(jīng)筒吧。祈愿是真誠的。我與天圣山安福寺的達照法師相交甚篤,他曾經(jīng)告訴我,但凡是去拜佛祈愿的人,倘若心懷大慈大悲,往往會得到更多的福報。于是,我唯有凝心屏息,與天地同音,默默地轉(zhuǎn)著經(jīng)筒,轉(zhuǎn)出連綿不絕的天籟,祈禱天下蒼生,平安無恙,逢兇化吉,遠離苦難,吉祥如意!
依稀感到不遠處的瑪尼堆,有桑煙裊起,如一縷縷夜的精靈,在釋放悠悠禪意。心入深靜,人亦恍惚。我的影子在斑駁而朦朧的光影中飄勿,順時針凝固的思緒被月色抻得悠長。我一邊轉(zhuǎn)著經(jīng)筒,一邊默默祈禱。當轉(zhuǎn)到第二千零一只經(jīng)筒時,我似乎覺得自己的天目開了,看見一只晶瑩之鳥挾著白月的光暈,從一個老喇嘛留下的足窩里驀然飛出,翅尖掃落的星子墜入經(jīng)筒的凹槽,化作了經(jīng)文里一個個透明的動詞。
在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的眼亮了!心亮了!靈魂亮了!整個拉卜楞寺的夜晚一片金碧輝煌,比白天還要透亮。我似乎看見,一個頭蓋寶鼎、慈眉紅唇、笑容可掬、渾身披金的老僧,正緩緩地向我走來。他——就是阿旺宗哲。
阿旺宗哲,全名華秀·阿旺宗哲,又稱嘉木樣協(xié)巴,意為“文殊歡喜”,系拉卜楞寺的創(chuàng)建人和第一任寺主,是十七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卓絕的“遍知者”、“宗喀巴第二”的偉大佛學家,被康熙冊封為“掌教護法額爾德尼諾門汗”。阿旺宗哲一生拜師30多人,深涉學海,窮盡妙理,名冠雪域。他弟子眾多,且出類拔萃,名載史冊者不計其數(shù),甚至就連六世達賴喇嘛和當時統(tǒng)治西藏的拉藏汗皆出自其門下。他一生著作甚豐,除《因明》《中觀》《般若》《俱舍》《律學》等五部大論被學術(shù)界視為瑰寶的曠世大作外,還有諸多著作,留傳下來的,至今仍有140部。有高僧贊嘆曰:“大師之學,可與宗喀巴并肩,龍樹、月稱亦未必勝他?!?br />
阿旺宗哲既是一個高僧,更是一個奇人。年逾花甲之時,西藏攝政王第司欲提升其為“甘丹賽赤”,即金座法王,乃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高法王之位,像皇帝的寶座一樣令人羨慕,他竟毅然謝絕,卻領(lǐng)著一百多名弟子回歸故里,在夏河建寺弘法,當了一個小小的住持。
這究竟是為何?有人說,此乃鳥倦知返,落葉歸根。有人說,此乃激流勇退,逃避現(xiàn)實的政治風險。也有人說,此乃機緣所至。
要我說,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都沾染不了阿旺宗哲圣潔的佛心。他就是一個純粹的僧人,弘法揚善,予人菩提,遠離血腥,擇居意地,理所當然。出家人也是有理想的。也許,阿旺宗哲生前會想到,由他一手創(chuàng)建的拉卜楞寺,來日定能不斷發(fā)揚光大。但幾百年后,拉卜楞寺竟出現(xiàn)了普天下最壯觀的轉(zhuǎn)經(jīng)廊,這就出乎他的設(shè)想了。
我想,他一定為此而感到震驚和驕傲。他的肉體走了,但靈魂仍然活著。所以拉卜楞寺的夜,才會發(fā)出如此神奇的光芒。那些在風里跳著曼陀羅舞的酥油燈,那條流淌在轉(zhuǎn)經(jīng)廊的天上銀河,那鉤托舉著無聲輪回的白月光——都是他千古不朽的佛靈。
四
次日,天氣轉(zhuǎn)陰,氣溫驟降。我們睡到自然醒,用罷早點,去游白天的拉卜楞寺。
請了個導游,芳名格?;?。格?;ㄩ_正艷,才二十出頭,氆氌長袍裹著,綠松石墜子掛著,銀鈴鐺蕩著,牛皮靴穿著,兩腮高原紅漫過顴骨,身材窈窕,眼亮齒白,是個人見人愛的人兒。拉卜楞寺內(nèi)部規(guī)模龐大,崇樓廣宇,鱗次櫛比,銅瓦紅墻,門第千重。寺內(nèi)有主要殿宇近百座,包括六大學院、16處佛殿、18處大活佛宮邸,以及講經(jīng)壇、法苑、印經(jīng)院、佛塔等,迷宮一樣。
“各位扎西大哥,大家想怎么游?”
“找最經(jīng)典的?!毖坨R兄說。
“好嘞,那么大家就跟著我的感覺走吧?!?br />
格?;ǖ男δ?,異常清純,不禁讓我想起電影《康定情歌》里的藏族姑娘達娃。她在前頭開路,我們在后面跟著。她每走一步,都仿佛踏響牦牛毛編織的彩虹。拉卜楞寺的建筑風格十分獨特,所有的梵宇,少見金屬,均以當?shù)氐氖^、木材、泥土、茴麻構(gòu)成。下寬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內(nèi)木。格?;ㄕf,這就叫“外不見木,內(nèi)不見石”。各廟宇的顏色,則根據(jù)其不同的功能與等級,以涂染紅、黃、白等顏料為別。佛殿頂部及墻壁,置有鎏金法輪、陰陽獸、寶瓶、幡幢、金頂、雄獅。
拉卜楞寺號稱“世界藏學府”,它既是一座寺院,也是一座功能齊全的佛教大學,下設(shè)“聞思、時輪、醫(yī)學、喜金剛、續(xù)部上、續(xù)部下”六大學院。每個學院,都配有一個“磋欽措兌”的經(jīng)堂。整個上午,我們逛罷學院,又去看佛殿,皆在殿宇的叢林中穿行,是劉姥姥逛大觀園的感覺,恕不一一道來。
印象最深的,是聞思學院的大經(jīng)堂。它屬藏式和古宮殿式混合結(jié)構(gòu),由阿旺宗哲所建,由前殿樓、前庭院、正殿和后殿組成。前殿樓巍峨,上蓋銅瓦,頂脊豎寶瓶,站著銅山羊,飾有法輪,樓上供著吐藩贊普松贊干布之像。前庭院開闊,是學僧辯經(jīng)和法會辯經(jīng)考取學位的場所。正殿磅礴,內(nèi)懸乾隆皇帝御賜“慧覺寺”匾額,供有釋迦牟尼、宗喀巴、二勝六莊嚴、歷世嘉木樣塑像。后殿莊嚴,正中供的是餾金彌勒銅像,左側(cè)供的是歷世嘉木樣大師的舍利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