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韻】綠色的記憶(散文)
所謂“綠色的記憶’,就是這個記憶與“綠色”相關。所謂“綠色”,這里說的就是植樹造林。我在軍旅的22年里,曾經獲得四個植樹造林的獎狀,有兩個是大連市甘井子區(qū)政府頒發(fā)的,有兩個是大連市政府頒發(fā)的。
每年的3月12日,是國家規(guī)定的“植樹節(jié)”。我們所在的部隊旅大警備區(qū)教導大隊每年都參加駐地大連市甘井子區(qū)政府組織的義務植樹活動。負責組織指導義務植樹活動的甘井子區(qū)林業(yè)局綠化站的趙工程師,那幾年每到三月中旬,春風送暖萬物復蘇之際,他便來到我們部隊隊,商量義務植樹事宜。
本來,義務植樹活動的聯系工作,屬于政治處,而組織實施工作應由后勤部門來負責。1984年3月,當我代表教導大隊和政治處,與甘井子區(qū)的綠化部門聯系好后,這組織實施工作也一起落在了我的身上。大隊和政治處領導說,你的組織能力強好,你就組織干吧。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于是,我只好承擔下來。
甘井子區(qū)分給我們義務植樹的地點是位于凌水鎮(zhèn)大連理工大學西部的磨盤山北坡。磨盤山大約海拔260多米,坡上草長的很好,只是無樹。山南坡是旅順南路,路邊是我愛人從小出生和讀書的地方李家屯,她小時候經常在磨盤山上打柴。能為她的家鄉(xiāng)和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植樹綠化,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磨盤山離我們教導大隊駐地大約有20多公里的路程。我們綠化每次都由甘井子區(qū)綠化站的趙工程師負責現場的技術指導,所植的樹苗基本上都是適合大連地區(qū)生長的黑松、側柏之類的樹種。每次都是由他們把要栽的樹苗給運到山上,然后,由我們負責按照要求栽上。為了保證植樹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必須要提前做好諸如地形踏看,責任區(qū)分工,栽培技術指導等一系列具體的工作,為此,我每次都要帶領學員中隊的領導事先登上磨盤山,從山下到山上,從左邊到右邊,全面進行現場察看,做好分工。磨盤山雖算不得太高,但因山上荒蕪人煙,無一條小路可走,且荊棘遍地,還不時有毒蛇竄出來。無路可走,我們就自己趟出一條路來。準備工作做好后,我們便帶領部隊來植樹。在山坡上植樹完全不同于平地,樹苗要靠人背肩扛運上山去。種樹需澆水,水要用水桶從山溝的水庫里抬上山去。挖樹坑也很不好挖,遼東半島的山,土少石頭多,在山坡上挖一個樹坑,比在東北平原的黑土地上挖10個樹坑都要費力氣。在組織植樹的過程中,我不僅要組織指揮指導,也和大家一起勞動。好在那時才30多歲,正值青壯年時期,干點活出點力,都算不了什么。1984年春天第一次植樹,經過兩個中隊近200名學員的兩天時間的辛勤勞動,6000多棵的植樹任務順利完成了。到了八月份,甘井子綠化站的趙工程師又來到了我們單位,約我上山去看一下植樹的成活情況。我同他及幾個相關人員又一次去磨盤山,看到那些松柏樹苗,淹沒在雜草之中,雖然長高了一些,但因松柏生長的極其緩慢,且生長周期長,加之山上土質不好,雖然成活率相當的高,完全符合林業(yè)部門的要求,但是看不出明顯的效果,并無茁壯茂盛可言。但是,趙工程師非常滿意地說:“我細算了一下,成活率在90%以上。在大連郊區(qū)的山坡上植樹,這個成活比例已經很高了。上級要求達到百分之八十就可以了。有很多地方還達不到這個比例呢?!蔽衣犃?,也得到很大的安慰,說明我們大家的汗水沒有白流。
1985年,我們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又把磨盤山山坡的另外一些沒有植樹的地方全部植上了,總面積有幾百畝,植樹大約2萬多棵。為了綠化磨盤山,我曾八次登上磨盤山,為第二故鄉(xiāng)大連的綠化美化出了自己的一份力,盡了一份義務。由于我們植樹任務完成的好,我們單位于1984年和1985年,連續(xù)兩年被甘井子區(qū)人民政府和大連市人民政府評為全民義務植樹先進單位。我本人也被評為甘井子區(qū)人民政府和大連市人民政府1984年度和1985年度兩個年度的義務植物運動積極分子。當上報個人先進時,我曾向大隊領導表示,單位先進我完全贊成,我個人當先進有些不合適,因為大力氣都是干部戰(zhàn)士們出的,我只是出了一些小力,做了些組織協調工作,但是大隊領導還是堅持要報我。這件事使我感到,很多事情常常都是這樣,大家出力氣,領導者組織者得榮譽。
前幾年,我因事來到磨盤下,到就近的山坡上看了一下當年栽下的樹苗,如今已經過去了幾十,已經長成了蒼松翠柏了,成了茂密的森林了,郁郁蔥蔥的,把整個山坡都覆蓋了。
郁郁蔥蔥的磨盤山,也覆蓋著我那綠色的那遙遠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