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云水】走在春天的狂風中(散文)
已經刮了兩天的大風,還沒有半點停歇的意思,它就像縱橫馳騁的千軍萬馬,在無邊無際的原野上體味著什么叫做無法無天,什么叫做無拘無束。
黃沙被時時卷起,遮天蔽日,可憐的樹枝,被它無情地折斷,像一個失落落魄的風箏。去年冬季殘留的葉片不斷從溝壑中飄起,灰色的身體被撕裂,干枯的葉脈被折斷,它的呻吟,哀求,在風的狂嘯中被一次次當成戲弄摧殘的對象。
藏在窗口之內的眼睛,早已經知曉了這場風暴的來臨,因為村委會提前告知了這場大風的預警,鄰居和對門也已相互轉告,就連快手直播也向所有的網友介紹了風力的強勁程度。有了手機和通訊網絡,人們對于天氣狀況了如指掌,只可惜人力不能改變大自然的這場游戲規(guī)則。
我走出庭院,將被風狂虐的小石榴樹獨自留在院子里,希望它能夠頂住大自然給予的殘酷考驗。一畦看起來文文弱弱的韭菜,成了石榴樹的“鐵桿粉絲”,每一次狂風暴虐,它都給小石榴加油助威。它們搖動著孱弱的身體,用只有它們能聽得懂的肢體語言將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輸送給其它小生靈。有院墻的保護,有這些粉絲的助力,相信小石榴樹一定能夠將生命的戰(zhàn)斗進行到底。
狂風雖然有暴虐的習性,可他們必定是匆匆過客。而這些可愛的小石榴小韭菜,還有稀稀落落的羊角蔥,他們是這里的主人,和我們一起構建著小小庭院的美好世界。
把這些可愛堅強的小生靈留在庭院里,就像把我們的父輩流傳下來的美好留在記憶中一樣。從房屋和院墻上面的空白處,我看到了東邊高大的白楊集體的舞蹈,那種力量的震撼遠遠超過在庭院里的那種威力。
走出街衢,不是我在行走,而是野蠻的風推著我前行。我想停下腳步,作為對它的無理的抗議,可它絲毫沒有放松力度。在這里,我不再是我,而是一塊一百來斤的石頭,或者是一片落葉。在這里,許許多多的事物好似迷失了本性,不管是主動也好,被動也好,你我都成了他們恣意狂虐的對象,無論誰,都在承載著自然界的暴力給予的壓力,在自己的軌道上被強行改變著前進速度。
一塊彩鋼瓦不知從哪個位置落下來,沒有停歇,跌跌撞撞已經過了那個小橋。這座小小的水泥橋坐落在村子東頭,唯有它是安穩(wěn)的,沉著的就像一個無欲無求的的坐禪者。
小橋下的河流已經消失,只留下兩端五六米的距離,或者說它腳下的河流蛻變成了一個坑,坑里沒有積水,五顏六色的塑料袋和各種垃圾成了自由自在的舞者。如若不是在近前,你一定會以為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狂風來襲,他們有的掛在樹上,有的懸在空中,像極了現代都市中的廣告牌。
這是一道特殊的風景,也是現代生活中被人遺忘的角落。我們這些人經歷過河水奔涌帶來的快樂,所以,見到風中凌亂的舞者和靜待歲月蹉跎的小橋,便不由得把回憶中的美好提取出來。社會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給人們帶來新氣象的同時,也會伴有小小的缺憾。
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描寫的這種意境相當優(yōu)美,尤其小時候,生活在這樣美麗的圖畫中,別有一番意趣。那時的小橋是用古代先人的石碑搭建而成,那古樸端莊的文字常常吸引著我們的好奇心,我們伸出被清澈的河水洗得干干凈凈的小手指,順著筆畫形成的紋路快樂滑行,即使沙塵暴拍打我們瘦小的身子也毫不退縮。我記得其中一塊石碑還是明朝的。
那時的我們還處在懵懂的狀態(tài),只覺得那紋路和圖畫真的很不一般。大人們趕著牛車去送糞,等到慢悠悠的牛車來到跟前,我們向趕車的老把式詢問這些石碑來歷的時候,他們捋著山羊胡,藐視地說,小孩子家,打聽這干什么?牛車從從容容地從面前碾過,那頭可惡的老牛,還不緊不慢地拉了一溜牛糞,真是倒反天罡,這是對祖先的東西大不敬??墒牵吓2挪还苓@些,走起路來還是那樣悠哉悠哉,真氣人。緊接著那個八十幾歲,一瘸一拐的老頭背著糞箕子,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撿拾起來,然后又慢條斯理地往前走,等到把糞箕子裝滿,然后背去倒在生產隊的糞堆上。那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老人,盡管對于腳下石碑上的文字毫不認識,可他卻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大公無私,什么是熱愛集體。他年歲大了,已經不能在生產隊干重體力活,卻用這樣的方式為集體做貢獻,也為自己的人生暮年寫上輝煌壯麗的一筆。
狂風亂走了歲月的塵埃,也卷走了那個瘦削的老大爺,可他的音容笑貌,卻讓人難以忘記。那時候的春天風沙漫卷,就像一場又一場的永不停歇的風沙聚會。石橋這邊,家家戶戶門前的茅草、茬頭、和樹葉堆放在一起,雜亂無章。而在橋的那頭,一排排白楊和柳樹像影視劇中常常拍攝的那樣如詩如畫。許多少男少女羞澀在柳樹下,手捻毛茸茸的綠色柔條,輕聲細語描繪著人生未來,靜靜的石橋,亭亭玉立的白楊和腳下滿目綠意的芳草,見證著一個個幸福溫馨的小場面。
那些幸福、羞怯,欲說還休的場面,是人一生中最美最值得留戀的瞬間。春風是優(yōu)美的恬靜的,可它的脾氣上來又是兇神惡煞的,讓人望而生畏。就像這里發(fā)生的一切,有皆大歡喜的愛戀,也有有情人難成眷屬的遺憾,直到長大之后,我們才懂得那就是真正的春天,也是真正的生活。
從過往的懷想中抽出身來,置身于現實的風沙里,石橋變成了水泥橋,向東,以前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縱目四望,道路兩旁白楊樹,用自己的雄姿與風抗爭,打造了天地間真正的脊梁。我熱淚盈眶,為這為數不多的樹種構成的風景。
白楊樹下的田地,西瓜已經栽完了,白色地膜像長龍一樣蟄伏于田野上,任憑狂風沙塵的進攻,頑強地守護著的幼苗。長龍之間,四個手執(zhí)鐵鍬的主人一鍬一鍬地挖土,加固塑料地膜根部。大風吹得他們站立不穩(wěn),可他們卻像勇士般地毫不退縮,勇往直前。我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筆下的壯士,把他用在這幾個勇敢的人身上也恰如其分。
盡管大風吹得樹木東倒西歪,盡管它吹得人站不穩(wěn)腳跟,卻始終沒能突破塑料膜的防線,那些可愛的綠色生命,見證了自然界的殘酷,更見證了人類的頑強不屈。
即使沙塵暴威力讓人膽戰(zhàn)心驚,但我依稀看到播種機在田間奔忙種花生,村里人在澆地。茫茫原野上,他們只是天地畫面上的小點,可那種形象卻讓我們領略到唯有在艱難困苦中才能彰顯出人性的堅韌和強大。
于是,我不再退縮,向著田野的深處,向著風沙的狂莽處,努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