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云水】我與古城開封的緣分(散文)
穿越時空隧道,我又回到三十年前,尋找年輕的自己。那時的我剛大學畢業(yè),二十二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心中懷揣著不切實際的夢想,興致勃勃地來到開封這座人生地不熟的古老城市,開啟了我人生的新篇章。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國有企業(yè)的一些工廠雖然效益還不錯,但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就在這時,我走進了開封空分廠。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一開始,在工廠里,廠長安排我跟著宋師傅實習,學習板鉗技術。宋師傅五十多歲,眼睛不大,不怒自威。對于我這個剛分來的大學生,他嫌我笨手笨腳的,說話總是陰陽怪氣,有種嘲諷的味道,讓我聽著很不舒服。他是有技術的老工人,我敬重他,而他并不領情,對我要求很苛刻,一度我曾懷疑自己的選擇。命運充滿了戲劇性,忽然就有了轉機。正當我一籌莫展時,同在大學生樓居住的好友告訴我現在廠辦學校缺少老師,你想不想到學校去當老師?我正愁沒辦法逃離當時的尷尬處境,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好友向校長推薦我,我前去應聘,順利地當上了一名小學老師。學校生活相對簡單,學生天真可愛,老教師也都平易近人,大家相處很融洽,人際交往中沒有那么多的爾虞我詐,工作上得心應手了不少。
當時的化肥廠污染嚴重,我們居住的小區(qū),正處在化肥廠的北面,一到夏天的晚上,廠里放出的毒煙就會席卷東郊的上空,南風里有一股濃濃的二氧化硫的味道,許多人家不敢開窗戶。后來化肥廠東遷至開封縣郊區(qū),我們才免受其害。女兒出生后,我們有了一套屬于我們自己的房子,就在開封城最東邊的一個小區(qū)。那里位于城鄉(xiāng)結合部,東邊緊挨著炮團,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能聽到軍人們響亮的口號聲,無論刮風下雨,似乎從不間斷。有一種被守護的感覺,心中滿滿的安全感。
生活中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城市在發(fā)展進程中不斷地在發(fā)生變化。那一屆的市領導說要打造旅游城市,一些效益不錯的大工廠相繼被賣掉,空分廠,這座曾經輝煌的工廠,也難逃被賣的命運。廠辦學校被市里收回,我也因禍得福,調到了市直的一所小學任教。
九十年代的開封,還是一幅破舊不堪的模樣。人們出行,要么騎自行車,要么坐公交車,城市里沒有多少高樓大廈,如果說高樓,就是東郊水廠的樓,十幾層的樣子。城市的基礎建設不到位,一到下雨天,城市的街道就成了一條條河,污水橫流。春季風沙大,風起時,城市上空飄浮的是五顏六色的垃圾袋。人們也沒有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路邊飯攤的桌子旁邊,是人們隨手扔了一地的紙。
開封的城墻,被毀壞得不成樣子,就像一道殘破的斷臂,環(huán)繞著又破又小的開封城。城墻邊上是一排低矮的房屋,做著各種生意。城墻周圍雜草叢生,沒有人打理,城墻被荒廢在那里,猶如一堆無人問津的破銅爛鐵,完全沒有體現它應有的價值。
有人說開封是一座落魄的城市,它已淪落為四線城市。歷史上,它可是八朝古都,風光無限。宋朝時達到鼎盛時期,尤其是宋詞,雅韻悠悠,流傳千古。解放前,它還是河南的省會,它曾經的輝煌讓開封人引以為豪,落魄的模樣又令人嘆息。
那時的開封城包括范圍很小,工作之余,騎著自行車就能轉遍開封城。雖然生活不富裕,但每天生活都過得窮開心,我當時工資也就二百多元,一咬牙,掏出七十六元錢在舊貨市場購買了人生中第一輛屬于我自己的自行車。
節(jié)假日的時候,我喜歡騎著自行車穿街走巷地到處亂逛,吃遍了開封的各種美食。開封作為古都,有不少的老字號,像小籠包、炒涼粉、黃燜魚、開封拉面、胡辣湯、羊肉湯等,味道獨特,讓人百吃不厭。
有時候,我騎著自行車去開封北的黃河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在開封是地上河,高出開封地面十幾米,因此,黃河在開封地段也被人們稱為懸河。出開封北邊的城門,離黃河大概有二十多里地,騎行要半個小時左右。站在黃河邊上,看著滔滔的黃河水滾滾東流,心中升騰著一種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黃河灘里有大片的麥田,夏季黃河水量大,會無情地淹沒莊稼。1994年,位于洛陽以北的黃河中游地段開始修建黃河小浪底工程,它以防洪、減淤為主,除害興利,調沙排渾,徹底地馴服了狂放不羈的黃河,讓它造福于下游的人民。如今的黃河,猶如一條綿延不絕的黃絲帶,黃河的水,經過柳池的沉淀,清澈見底,澄靜清幽,流入清水河,被引入開封城內,成了開封人民飲用水的重要來源。
有一次,我和愛人孩子騎行到開封南邊的朱仙鎮(zhèn),它是中國四大名鎮(zhèn)之一,距離開封有二十里地。朱仙鎮(zhèn)是河南豫劇的發(fā)源地,祥符調古樸醇厚、婉約含蓄、俏麗典雅,有人稱它為戲劇藝術璀璨星河中的一顆明星。朱仙鎮(zhèn)不僅有歷史悠久的木版年畫,還有民族英雄岳飛的雕像和岳飛廟,因為岳飛曾在此阻擊金兵,留下了他抗擊金兵的英雄故事,那一句“還我河山”鏗鏹有力,令后世人敬仰?,F在的朱仙鎮(zhèn)更是今非昔比,這里風景如畫,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成了很多人來開封必游之地。啟封,開啟開封之源。啟封故園,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仿古的建筑,湖上泛舟,讓人心情舒暢,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最西邊,當時只到老開封大學那里,大學旁邊就是大片的麥田。因為我高中好朋友潘靜在這里上學,我曾騎著車到開封大學找她玩,她領著我坐在麥田的田埂上聊天。如今的開封西郊,高樓林立,鄭開輕軌、開封北站都在開封西郊,讓開封的交通更加便利,開封圖書館、博物館,高大氣派,藝術氣息濃厚,也是游客喜歡光顧的地方,充滿了現代化的情調。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歲月忽已老。我從青絲到了白發(fā),時光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容顏,還有這座城市。我親眼目睹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新月異,舊貌換新顏。
隨著鄭汴一體化的推進,開封也正從落魄走向輝煌。古城區(qū),正逐步形成旅游景區(qū),仿照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建造的清明上河園,臨近大宋御河,規(guī)模宏偉,氣勢磅礴,園內充滿了宋韻風情,生動地再現了宋朝繁華的景象,成為人們來開封的打卡之地。而古色古香的龍亭大殿,還保留著它的威嚴壯觀,登臨大殿之上,潘楊二湖左擁右簇,風光旖旎。翰園碑林,更是將宋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開封這座書法名城,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底蘊。萬歲山,占地五百余畝,本是環(huán)城墻國家森林公園,已被打造成了大宋武俠城,據說,它曾是北宋著名的一座皇家園林,是天然的氧吧,如今,再現往日的輝煌,是人們放松休閑的好去處,吸引了無數游客,要來這里體驗宋文化。鐵塔公園,佛光塔影,尤其是夏日里,荷花綻放,更是讓高聳入云的巍峨鐵塔充滿了禪意。開封內城,三步一景,五步一園,成了名副其實的旅游城。
開封城墻,得以重修,站在城墻之巔,讓人有一種夢回千年之感。沿城墻是各種花草樹木,像銀杏樹、海棠、丁香、薔薇等,把城墻裝扮得像一個美麗的花園。清澈的河水,靜靜地流著,沿岸鳥語花香,美如畫卷。如今的城墻,不再是防御的工事,而是歷史的符號,成了一道守護開封的最美風景線。
開封一渠六河的改造,將開封打造成北方風情的水上城市。各種各樣的橋梁,橫跨在護城河上,成了城市里一道不可或缺的點綴。夜晚的燈光,照在河面上,彩燈閃爍,人影綽綽,游艇畫舫,如夢似幻。
四通八達的高速路,給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開封高鐵站,是連接這座城市與外界的樞紐,從開封到鄭州,只需要十六分鐘,從開封到西安也只需兩個小時。便利的交通,大大縮短了人們出行的時間。
開封古老與現代交織,美輪美奐,讓人眼花繚亂。內城以旅游業(yè)為主,風景名勝云集,讓游客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開封新區(qū)建有無數的高樓大廈,在六大街有氣派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內別有洞天,藏有古今,是一部厚重的開封發(fā)展史書。進入開封西區(qū),就進入了一座現代化的開封新城。
開封正以迅猛的速度快速崛起。三十年,足以讓我愛上這座古城,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開封人。親眼見證它的成長和變遷,我為開封這座古城感到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