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重構(gòu)望槳寺(散文)
一
我一向看不慣荒廢破敗的古地,難免生出悲愴涼意。生怕那種“薺麥青青”,“廢池喬木”(姜夔《揚州慢》詞句)加重我的凄冷和劫后的余悸。我知道,未必戰(zhàn)亂可以壞一山一水一城一街,漫長的時光,也會無情地改變所有。
但有一種莫名的情緒,還是讓我對當?shù)卦?jīng)的古跡產(chǎn)生了還原的想法。我找到一個理由——最深的熱愛,是去追溯自己的出處,知己所出,一切皆為“家珍”。我生活在膠東半島小城——榮成,我的城市是怎么走來?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個歷史追問。
在唐代,榮成便有了“虎礎(chǔ)寺”,其后,千真洞、圣水觀、法華院等道佛寺觀便相繼而生,用佛道之事、佛道文化開墾這片邊?;倪h之地,可能是榮成的起端。文化并未因榮成地處荒蠻(古稱“東夷”)而被拋棄或冷落,我們應該尊重這種教化。
而位于現(xiàn)今上莊鎮(zhèn)境內(nèi)的望槳寺,或許于唐代以后出現(xiàn),并無確切記載,但知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趙禎敕賜“望槳院”。這個名字不算有什么創(chuàng)意,它座落于望槳山,因山得名,按現(xiàn)代的觀點看就是一個批復吧。
二
“青巒碧漢排螺髻”,(明代李讓《題望槳寺》)忍不住,我接續(xù)一句——爭涌奔海掌望槳。已暮春,木青草綠,望槳山已經(jīng)耐不住春意濃烈而吐翠,登山放眼,周圍的山包,都呈拱圍之勢,仿佛是從西從南的海涌出的碧螺,不過我還是喜歡詩人李讓將其喻為“螺髻”的比喻,他看到的是發(fā)髻聳動的樣子,頗有萬眾奔來的架勢。按照古籍介紹,登山,西南可眺沙島灘,千八港,曾經(jīng)是“浪打孤舟橫石港”之貌。我總在想,古人所見“野渡無人舟自橫”一類的描寫,并非發(fā)現(xiàn)了一種孤寂的野趣閑意,而是海上生產(chǎn),根本無法形成如今的規(guī)模,帶著蕭條荒蠻的格調(diào),李讓句幾與韋應物句意境相近。根據(jù)所見,古籍出現(xiàn)的名字,都已經(jīng)搖身一變,可能“沙島灘”就是如今的“沙窩”,千八港,演變?yōu)椤笆邸?,就是今天的石島港。早就不是一個“橫”字可寫真了,已經(jīng)找不到古代的“閑”趣了。石島港,已經(jīng)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漁港。自沙窩而東,直至鏌铘島,都屬于“石島”轄區(qū),早被民主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在其《建國方略》中稱為“小香港”了?!吧掣C”也變成了沙窩島,也有漁業(yè)碼頭,早就不是海灘濕地。可見“舟橫”,但不見槳楫,因為早就換了人間,換了動力。古今之變,著實讓人感到驚詫了,所謂的“滄海桑田”,還是趕不上文明之光的歷史變速。
找一處深藏在古松古柏之下的大石坐下,想著“望槳”的名字。我覺得一定出自民間,槳,借代舟,或許就是登山的樵夫小憩時根據(jù)所見而得名吧,山可能并無大名,于是叫下來,就有了口口相傳的雅名。或許樵夫下山一說所見,那時的人們也登山“望槳”,心中也有出海的夢,但限于生產(chǎn)力水平,他們也只能留住一點詩意吧。
用“天下名山佛占盡”來解釋,并不確切,望槳山并非名山,如今只在鄉(xiāng)鎮(zhèn)地圖上標明,古時是不知名的小山矮嶺而已,或許,佛家就喜歡“望槳”兩個字兒于此建寺,不必說什么“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里就望見了海,就在岸上,就在海邊,仍有身處苦海者,那佛家就在這“渡人”吧,渡人渡己,或許是“望槳”兩個字的佛家內(nèi)涵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隱形的文化,懂得了,就不是釋名那么簡單了。
李讓的詩,成了我尋跡重構(gòu)望槳寺的攻略。感謝他留下了文字記載,雖不能與《山海經(jīng)注》相比,倒也給我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三
“崎嶇石徑繞荒塘”,石徑并不整齊了,有的可能沉在泥土里,露出的仿佛是半閉著的眼睛,我有點不忍步踏,生怕踩疼了它的安寧時光。據(jù)記載,山寺中有不涸古井流出的水在山中洼地匯聚成塘,曾經(jīng)蓮荷滿塘,如霞垂落,或許寺僧并不在寺內(nèi)打坐,就坐在這荷塘邊上,與塘中的蓮花一起打坐,真?zhèn)€是名副其實的“蓮座”啊。如今,塘已荒廢,尚有下塘的石階石頭可見??磥?,美好的風景,也需要打理,否則,無人陪伴,無人欣賞,風景也會自覺無趣而慢慢消弭于歲月深處,只能留給我們些許的感慨。何時,再生一塘水,邀請蓮荷入塘?。克卤惫潘勺酀?,寺南一池荷香,響一池梵音,涵養(yǎng)偈語留佛記。佛鼓禪唱,這般美妙,也讓那些寺僧多一份修行的樂趣。歷史如草木,風景似幻光,太多的東西,都不能遺存啊。一個繁華的時代,不僅要建設(shè),更要在歷史的脈絡(luò)上,留住那些蛛絲馬跡,加強保護。
古寺大殿三進,已經(jīng)年久失修,但并未全部頹圮,我不敢貿(mào)然而入,只能茫然地顧望。我尋找殿前那眼古井,它應該是活著的見證吧。據(jù)說,寺僧常坐在井邊,井內(nèi)有佛座,且白魚沉浮……古書留下了多少謎團,若不是淺泉,哪有魚兒活在井中?但這不是一個傳說,是真的風景,且井中生魚,魚兒隨水溢出,流進山中荷塘。我只能用神奇來解釋這樣的生命景象。古井淌出,經(jīng)過山石,形成跌汀濺玉的景觀,詩人王維形容空山說“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而在望槳寺應該是“空山不見人,但聞泉石響”了。這是怎樣的幽情秘境啊,如果能夠復原,不知要留下多少美詩麗句。
望槳寺的歷史都記錄在《文登縣志》,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之前,榮成隸屬于文登縣,以“始皇嘗射大魚于榮成山”為據(jù),欽賜“榮成”縣名,使用至今??h志記載:望槳寺“有古松一棵,如偃蓋直垂至地,中空無物,可容數(shù)十人弈酒,非急雨不漏。”我還是找到了那棵樹,不知生于何年,應該被列入古樹之列。樹干需三五人環(huán)抱可圍住,樹冠遮天蔽日,垂枝接地,繞樹蔭籠罩的外圍而行,一圈下來也要三兩分鐘。古松翠色不減,地上松毛已被吹得支離。古老的樹木,是懷古的誘引,但愿將來這里游人如織,以能夠站位古木之下而感到榮幸。
古人真有雅趣,真的可在樹下以石子畫地為棋盤,對弈一場,如果在樹下安置幾個石桌石墩,煮茶以品,一定是終生難忘的“茶局”,不知詩人李讓是否只是一個勁地爬山,有沒有席地品一杯茶。他沒有寫?;蛘咚碛性姼栌涊d吧,寺僧知詩人來,一定會奉茶于客,他們怎么能舍棄這“禪茶一味”的意境呢?
我想帶走古樹的美,突然覺得那個“螺髻”的詞給它也合適,退到很遠,古松螺髻,顫顫巍巍,微風不敢吹掉頂上簪子,甚至連發(fā)髻沒有收斂住的散發(fā)也不輕易撩撥。樹猶古代的美人兒,一點也不蒼老倦怠。
四
千年的風景,寄予了太多的文化內(nèi)涵,我在網(wǎng)上看到,榮成市已經(jīng)有了復原古風景的規(guī)劃,榮成是全國“沿海開放城市”、“生態(tài)園林城市”、“人居范例城市”,這些榮譽,除了得益于所占地理位置,更有文化內(nèi)涵的支撐。
山中山巔,鳥兒嘰喳,我又想起李讓“簾垂雙燕入僧房”的句子。紫燕剪簾,斜飛進了僧房,當是要傾聽禪語梵音吧?或者是燕子最知人趣,來逗一逗寺僧,給深山修行的僧侶增添一點樂趣?這景象被李讓捕捉到,真的絕筆天成啊。
燕子是最懂人居的候鳥,哪管僧侶遠離紅塵,出世蘭若,皆視為鄉(xiāng)野民居,要鉆進鉆出,檢視僧房的煙火氣。僧侶不負如來,燕子呢喃,相告,也不能負了煙火紅塵,在燕子看來,世間之人,都是情意脈脈;于僧看來,靜修也得紅塵趣。靜謐祥和,不分紅塵與出世,都是一份共有的情調(diào)。
環(huán)繞望槳寺故址走一走,千年草木,綠了又枯,枯了再榮,一睹古墻,在翠色間蜿蜒,褐色的石頭,好像被人千撫萬摸過,一幅舊色,我感覺好像有人家還定居這里,時光總是透著溫暖色,盡管古寺破敗,但在我的腦海里,大雄寶殿依然飛檐展翅,紅綠彩繪,僧侶擊打木魚聲依然傳響,那些故去的僧佛,給一座普通的山增添了禪趣,足以瞑目。
清代詩人林鐘岱游望槳寺,還見到古碑,詩句說“斷碑苔作字”,四下搜尋不得見,只有嶙峋的怪石靜臥山野。青苔是石頭石碑的肌膚,讓人感覺時光還是活著的,并不無情地轉(zhuǎn)身離去。
五
我原本想試試用AI技術(shù),還原望槳寺的古風舊色,但我不肯,我不想讓自己的情感在這種還原的過程中被漠視,被邊緣,我寧愿苦思冥想,甚至荒誕地無中生有。
深山藏古寺,古寺在我腦海里被我的文字修復完整。榮成市正在“創(chuàng)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qū)”,望槳寺沒有被冷落被邊緣,到底以什么樣的面貌呈現(xiàn)給游人呢?這正是人們的期待。
其實,我對望槳寺的情懷并非心血來潮,早有試筆。曾于2018年8月,在望槳山下仰望抒懷,作詩一首發(fā)表在“江山文學網(wǎng)”——
七律?眺望槳寺
萬朵云花覆八荒,孤峰爭上吻蒼茫。
鐵槎欺壓山藏色,石港平吞寺瀉光。
飛拱風摧漂大海,斷桅潮裹涌禪房。
何須登頂歌懷抱,閑看旌幡斗夕陽。
文學和佛教,自古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非文學要捕捉素材,佛寺作為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瑰寶,吸引了文學、哲學、藝術(shù)的靠近,王維、李白、白居易等詩人都創(chuàng)作過佛詩,佛文化影響著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
還原重構(gòu)一座佛寺,讓它在這個時代再度復活,我覺得是為我們的城市文化賦能,為人們的文旅生活提供更為廣泛的空間。
中國人在生活中,非常傾向于歷史體驗,甚至醉迷于歷史的幻想,往往能夠生發(fā)出“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起碼會產(chǎn)生我為歷史做點什么的想法。
歷史的循環(huán)很多,不少的古建都是幾經(jīng)修復,這是一種不可抹殺的歷史情結(jié)。有些歷史,處于“斷代”,留下了時空的空白,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定會以包容和負責的態(tài)度,重新銜接歷史的過程。我們的時代正處于這個節(jié)點。
或許,修葺之后的望槳寺,只是一個旅游的去處,但還是可以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溫情,為后人繼續(xù)開掘中華文明留下尚未泯滅的痕跡。
我想準備一張畫紙,復原望槳寺概貌,以直觀地展示其風采。
2025年5月8日原創(chuàng)首發(fā)江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