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東籬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東籬】斫柴(散文)

精品 【東籬】斫柴(散文)


作者:秦之送 布衣,209.1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759發(fā)表時間:2025-05-08 06:38:07
摘要:故鄉(xiāng)人把砍柴稱為“斫柴”,其中的“斫(音zhuo)”字,有砍、削、抓、逮等意義,與“柴”字搭配,不僅生動地呈現(xiàn)出用手抓住柴草,再用斧子或鐮刀一揮,柴草便被割下的情景,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出生于六七十年代、成長于農(nóng)村的孩子,大都有過斫柴斫草的經(jīng)歷。盡管那些勞作,沒有多少詩情畫意,但卻依然令人難忘。

故鄉(xiāng)人把砍柴稱為“斫柴”,其中的“斫(音zhuo)”字,有砍、削、抓、逮等意義,與“柴”字搭配,不僅生動地呈現(xiàn)出用手抓住柴草,再用斧子或鐮刀一揮,柴草便被割下的情景,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如果只是借助字典詞典,解釋這個字的意義,完全不同于我的鄉(xiāng)人對其理解。出生于六七十年代、成長于農(nóng)村的孩子,大都有過斫柴斫草的經(jīng)歷。盡管那些勞作,沒有多少詩情畫意,但卻依然令人難忘。
  
   一
   位于渭北旱塬偏僻之地的故鄉(xiāng),六七十年代既沒煤沒電,更沒有今日人們普遍使用的天然氣,燒開一瓢水,做熟一頓飯,以及冬日燒炕取暖,都離不開莊稼秸稈、雜草雜樹等燃料。所以,從大人到小孩,種地、上學(xué)之余,都要到田間地頭、溝梁山峁間去踅摸做飯燒炕離不開的柴禾。
   故鄉(xiāng)村子三面環(huán)溝,一面靠山,干旱少雨,土地貧瘠。這些自然條件之下,沒有林草茂盛,看見的只有植被稀疏。南面的楊家河隔著一個村莊,距離遙遠;北面的五峰山雖抬頭低頭之間可見,卻被村子?xùn)|面的溝壑阻隔,而這條溝壑陡峭難行,不是我們這些小孩斫柴的理想之地。唯一能常常去斫柴、挖藥、放牧的,就是位于村子西面的溝壑。所以,這條溝壑的坡坡坎坎、梁梁峁峁,都留下過我斫柴的身影。
   斫柴也要看時節(jié),春天萬物萌生,新生的草木還處在嫩綠狀態(tài),不適宜斫柴。最好季節(jié)是夏秋之后,這時候草木經(jīng)過春天的初生,夏天的生長,枝桿粗壯,葉子漸黃,也能擔當起柴禾角色了。這時候,也是學(xué)校放暑假時間,那時作業(yè)也少,我們這些孩子們除了瘋玩,主要精力和時間,就是為家里斫柴。
   人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斫柴的工具就是一把草鐮、一根麻繩,偶爾也用扁擔。斫柴前要在家里的磨刀石上,將草鐮刃子磨上一番,使其锃亮鋒利。然后將麻繩系在腰上,鐮刀插在腰后,約上一幫伙伴,向著村子西邊的后溝出發(fā)。
   認識不到勞動的重要性,完全覺得好玩,而且那么多的孩子,湊在一起就有了故事,盡管互相之間也有摩擦,但轉(zhuǎn)身就消除了矛盾,還是一樣的好伙伴。
  
   二
   到了溝邊,面對梁茆坡坎縱橫的溝壑,看著羊腸般一條條從溝頂蜿蜒伸向溝底的道路,同伴們不知是誰說了句:“我們比賽吧,看誰先跑到溝底?!庇谑谴蠹乙缓宥ⅲ髯該屩罱牡缆废蛑鴾系妆既?,塵土飛揚中,時不時的有伙伴被腳下的莎草滑到。好在這面連接溝底的溝坡,除了其上的道路狹窄,卻并不陡峭。對于常常奔走于溝壑之間的我們,這些都算不得什么。
   很快大家就到了溝底,至于誰跑了第一,已經(jīng)無暇顧及,大家分頭各自沿著溝底尋找長滿荒草的溝坡,忙著開始斫柴了。我選擇了一處稍為有些陡峭的溝坡,爬到上面,放眼坡上芳草萋萋,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野花、野草散發(fā)的清新氣息,回蕩著各種鳥兒和蟲子的鳴叫。從溝岔里透射下來的陽光,給一切都鍍上了金色,像油畫一般讓人心情愉悅。在這樣的氛圍中,我一手揮動著鐮刀,一手抓著面前茂密的柴草,將它們一叢叢斫倒在腳下。半天時間,半架溝坡上就曬滿了我斫的柴禾。
   這些新斫倒的柴禾,一般當天不背回家,要讓它們在太陽下晾曬幾天,這樣不僅背起來輕松,也免去了背回家后找場地晾曬的麻煩。但我還是從心里憷著背柴的活兒。
   當天斫柴完畢,將前幾天在另一架溝坡斫的柴捆好背上肩頭,便開始艱難地爬坡。盡管這些柴禾已經(jīng)失去了大部分水分,壓在肩上并沒有多么沉重,但那溝里的坡路窄而曲折,沿途又無放下歇息的地方,只能一口氣爬上溝頂。那種氣喘吁吁、汗流浹背,身上又被柴草刺的痛癢難耐的滋味,真不是好受的。但你絲毫不能松勁,弄不好腳下一滑,人和柴禾就會滾入溝底,不僅前功盡棄,還可能將自己摔傷。
   每當背著柴禾踏上溝頂時,人像泄了氣的皮球,一下子癱倒在地上,掙脫背上的“枷鎖”,躺在地上歇息半天。等到緩過勁,再繼續(xù)完成回家的最后路程。
  
   三
   記得有一年暑假,我斫的柴禾在莊院里堆成一座柴垛,看起來挺大挺多,但多是一些酸棗樹和茅草黃蒿之類的“軟柴”,比起樹枝、樹根等“硬柴”,這些柴禾燃點低、燃燒快、不耐燒。
   由于人們不斷地從這些溝壑中搜刮柴禾,使得本來就稀疏的植被更加荒涼。即使有一些灌木雜樹,多長在人畜難以到達的溝崖上。要到達那些地方,不僅費力而且危險。有一本家叔叔,看到一處土崖上面有一叢灌木雜樹,為了斫到這些柴禾,拿著镢頭挖出一個個腳窩,爬到溝崖處。誰知剛下過雨的崖上土松地滑,不幸腳下踩空跌落溝底,摔斷了小腿,留下走路跛行的殘疾。
   柴禾盡管難覓,生活盡管艱難,人們依然不放過一切能做燃料的東西。到了深秋樹葉漸落、草木漸枯,周末或課余之時,我會同伙伴們背著背簍,拿著竹耙子或掃帚,去踅摸能當柴燒的枯枝敗葉。這些幾近于碎柴沫子的柴禾,是冬夜煨炕取暖的好燃料,也可當作冬日喂羊、喂豬的飼料。
   那些已經(jīng)失去了綠色的荒草地,枝頭葉子已經(jīng)稀落的樹木下,只要用竹耙子擼一擼,用掃帚掃一掃,總會有收獲。對于長在不宜用耙子和掃帚收攏葉子的闊葉樹,比如一些深耕的土地上、壕子溝里,我們的辦法是找到一段粗鐵絲,將一端彎成圓形當作手柄,一端稍作打磨,制成一個插撿樹葉的釬子。來到樹下,一下一下地插著那些散落的葉子,插上一串后,順手放入肩上的背簍里,心里比撿拾到什么寶物都感到滿足。
   那個時代,故鄉(xiāng)的地坑莊院里,幾乎家家都有一個柴窯,用作堆放平日里踅摸來的柴禾,也有把柴禾堆放在莊院頂上或院內(nèi)的。但那柴窯多半都是些碎柴禾,兒時冬日常常看到母親燒炕時,從柴窯里用簸箕攬一堆麥糠加碎柴草,放于炕頭底下的倉室,用小鐵锨鏟起放進炕洞里,確??活^一夜都是熱的。
   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以柴為首。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柴,無疑是寶貴的資源,柴的身價是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時代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柴讓人類生命延續(xù),所以有薪火相傳的說法,薪即柴也。所謂人間煙火,炊煙裊裊見證人類生命還在。
   兒時斫柴的經(jīng)歷,讓我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好在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幾十年使得故鄉(xiā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再也不用一年四季到處踅摸柴禾了。即使沒有用上天然氣,農(nóng)民自己生產(chǎn)的莊稼秸稈也足夠做飯用了。而燒炕似乎已經(jīng)絕跡,因為人們?nèi)∨蒙狭烁蓛?、暖和的電熱毯?br />   與之相應(yīng)變化的,通過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山梁溝峁間植被也逐漸得以恢復(fù),林草茂盛、鳥語花香的美麗故鄉(xiāng)就呈現(xiàn)在眼前。
   科技改變生活,一點不假。這些年,我時?;氐郊亦l(xiāng),從前的孩子斫柴的情景難得一見,孩子們需要社會實踐,現(xiàn)在都被“研學(xué)基地”取代,藝術(shù)性和教育性相結(jié)合,不能不令人感慨今昔兩重天!
  

共 2645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斫柴”,一個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詞匯,承載著一代人對故鄉(xiāng)勞作的深刻記憶。在六七十年代的農(nóng)村,柴草不僅是生活必需的燃料,更是人們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紐帶。本文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地再現(xiàn)了那個時代孩子們斫柴的艱辛與歡樂,同時也反映了時代變遷給農(nóng)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文章通過對斫柴的細致描寫,讓讀者仿佛置身于溝壑縱橫的旱塬之上,感受到孩子們斫柴中的堅韌與樂觀。從溝底的奔跑嬉戲到背柴的艱難爬坡,到對柴禾區(qū)分、柴窯的描寫,每個細節(jié)都充滿了生活的質(zhì)感,更是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對柴草的珍視與依賴。 然而,文章并未止步于回憶,而是將視角延伸到新時代的故鄉(xiāng),改革開放帶來的,農(nóng)村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潔、更便捷的能源。同時,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得到了恢復(fù)。 這不僅是篇關(guān)于斫柴的文章,更是篇關(guān)于時代變遷、社會、生態(tài)發(fā)展的生動記錄。使讀者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銘記過去的艱辛,也關(guān)注自然與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立意深刻、行文流暢,好文章。感謝老師投稿東籬,祝筆健!【東籬編輯:繼道后裔】【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F202505120004】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繼道后裔        2025-05-08 06:40:11
  “斫柴”這種口語讓我感到格外親切,我的家鄉(xiāng)也是這么叫法,類似的用法,比如去集市肉攤上買肉,我們也會說“斫肉”。作者的家鄉(xiāng)在渭北,屬于北方,而我的家鄉(xiāng)在江南,相隔千里,但這種方言上的相似,恰恰印證了華夏大地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蘊。小時候,我也像作者一樣,常常上山斫柴,那種辛苦與快樂交織的體驗,至今仍歷歷在目。非常感謝老師這篇美文,它讓我重溫了童年斫柴的時光,也喚起了我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
回復(fù)1 樓        文友:秦之送        2025-05-08 08:41:45
  謝謝老師評論鼓勵,順祝創(chuàng)作豐碩,萬事喜樂!
2 樓        文友:書者茶道        2025-05-08 15:54:00
  現(xiàn)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全暖做飯要用柴禾,柴禾已被天然氣、點煤炭所取代,那時候做一頓飯,要不停的往爐灶里添柴禾,真是煙吹氣打的,更不知道砍柴的艱辛!充滿生活的好文!
回復(fù)2 樓        文友:秦之送        2025-05-08 20:21:54
  謝謝老師的評論鼓勵,順祝創(chuàng)作豐碩,一切安好!
3 樓        文友:懷才抱器        2025-05-11 11:59:30
  斫柴,這個說法特別牛氣,斫是砍的意思,且趨近于書面語。想想頗有豪氣。我從小的時候,是登山打小柴,沒有斫的經(jīng)歷。文章細節(jié)豐盈,還原了曾經(jīng)的生活。寫得好。懷才抱器拜讀。
懷才抱器
回復(fù)3 樓        文友:秦之送        2025-05-11 23:20:08
  謝謝社長老師的評論鼓勵,順祝安好!
共 3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