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丹楓詩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山.見證】【丹楓】土地是有名字的:場畔地(散文)

編輯推薦 【江山.見證】【丹楓】土地是有名字的:場畔地(散文)


作者:安子川 舉人,4103.85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67發(fā)表時間:2025-05-09 21:45:30
摘要:原創(chuàng)首發(fā)

土地是有名字的:場畔地
  
   作為土地的名字,場畔地,顧名思義,就是場的邊沿。但我這里所說的這塊地,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地可以做場,場也可以做地。
   何為“場”,碾軋麥子、谷物,翻曬糧食的平坦空地。
   如此一來,這場畔地就有著說不完的童年故事,它就像一首永不過時的老歌,不論什么時候唱起,都能勾起我對往昔的眷戀。
   記憶中的場畔地,是緊挨村口的。種的不是油菜就是大麥,而且年年如此,年年不重復(fù),好像這場畔地就只能交替著種油菜和大麥,別的一概不能種植。
   不過,這樣也好。每到油菜花盛開的季節(jié),那近五十畝大小的金燦燦一片,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每次上下學(xué),我們都會盡情觀賞,不是看飛舞的蝴蝶追逐嬉戲,就是緊盯一只蜜蜂在油菜花間忙碌采蜜,要不就是脫下外衣,兩手撐開舉過頭頂,追著一只蝴蝶撲打。有時不小心追到地里,立刻遭到周圍大人的呵斥,我們就趕緊退回到路上,繼續(xù)邊走路邊欣賞。真可謂“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宋詩人楊萬里詩句),那充滿童趣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油菜花落,并長成越來越飽滿的油菜莢,才算是告一段落。
   倘若場畔地種植的不是油菜,而是大麥,我們觀賞的樂趣自然就轉(zhuǎn)移到大麥上,看青青的麥苗,如何一點點拔節(jié)、抽穗、成熟和收割。特別是當大麥還是幼苗的時候,我們根本分不清它和小麥苗的區(qū)別,可長著長著,它就開始瘋狂地往上躥,很快就高出小麥一大截,且顏色逐漸淡黃。等到小麥拔節(jié)的時候,它便開始抽穗。等小麥抽穗,它已經(jīng)顆粒飽滿了,而且和小麥的區(qū)別越來越大。那長長的麥芒,要比小麥的麥芒細長得多,也柔軟得多,再加上被一層硬殼包裹的顆粒,簡直就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品種。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知道了小麥和大麥的不同,更知道了場畔地為什么年年種的不是油菜就是大麥,而不種小麥。原來油菜和大麥都比小麥早成熟二十天左右。這樣一來,場畔地就如同一個多變的魔術(shù)盒,在我們的親眼見證中,不出十日,便成了一塊堅硬、光滑、平整的打麥場。
   這個過程,是從場畔地的油菜或大麥收割開始的。
   騰空后的場畔地,在一陣緊鑼密鼓地犁地、耙地和磨地后,再借著土壤干濕適中的機會,給表面光滑的碌碡套上耕牛,一點點將松軟的土壤碾軋成堅硬的打麥場。而這個場面,往往是我們這些小學(xué)生放學(xué)后所看到的最有趣的景象。
   我們?nèi)宄扇旱胤畔聲?,脫掉鞋,赤著腳,在剛剛碾軋好的場面上或奔跑或打鬧。昔陽的余暉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夏日的微風(fēng)吹在身上,冰涼的絲絲場面穿過腳心沁入全身,給人一種說不出的閑適與愜意。有時,我們?yōu)榱俗屄淀啬胲埖乜煲稽c,就跟在耕牛后面,大聲催喊道:“駕,駕?!彪m然牛的腳步有所加快,但招來大人們的呵斥:“喊啥喊,牛跟人一樣,也要一點點走,不能著急。”之后,他們便反倒催起我們:“趕緊回家放下書包給豬拔草去。等過幾天場面就碾好了,你們再好好玩。”我們一看已經(jīng)落在樹梢上的日頭,便呼啦一聲,背起書包跑回家中,拿起竹籃,說說笑笑地向河灘走去。
   果然,沒過幾天,一塊堅硬、光滑、平整的打麥場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且河灘地早熟的小麥也被一輛輛架子車拉了回來,如哨兵似的簇擁在場面上。
   一年一度緊張、繁忙、熱鬧的三夏大忙時節(jié)正式拉開了序幕。
   我們趁打麥場剛剛碾好的機會,不但下午放學(xué)后在上面玩,中午放學(xué)和下午上學(xué)那點時間,也要頂著烈日在上面跑幾圈?;蛟诖負淼柠湕y間捉迷藏,或坐在麥梱間空隙,揉幾顆麥粒放嘴里,滿足一下小小的饞意,之后才急火火地回家或上學(xué)。特別是晚上,打麥場就是我們的樂園,村里二十幾個小伙伴,就像事先約好似的,一吃完晚飯,都齊刷刷地來到打麥場,打鬧、嬉戲、唱歌、捉迷藏,但更多的是表演節(jié)目。
   那時,是崇拜英雄的年代,不論樣板戲里的李玉和、郭建光、楊子榮,還是百看不厭的電影《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奇襲》,其中的精彩片段,都是我們表演的內(nèi)容,并且不用排練,就能把里面的劇情演得活靈活現(xiàn)。因此,我們一到打麥場,就開始表演起來,不是電影《英雄人女》中王成手拿報話機,對著首長大喊“向我開炮”的精彩瞬間,就是電影《奇襲》中“抓舌頭”的精彩片段,抑或是《打擊侵略者》中“小豆豆”在戰(zhàn)場上被炮彈炸暈,連長叫醒他后,給他一個蘋果而被拒絕的感人鏡頭。由于我們的投入和富有感情,每次表演,都會吸引很多飯后前來悠閑散步的大人們。他們的夸獎,如同一張張大紅獎狀,讓我們興奮地一玩就是大半夜,害的家人常常喊我們回家。
   但是,這樣的快樂時光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的半個月忙假里,我們在打麥場里的活動,才更加有意義。
   三夏大忙期間,除了地里人們忙著收割麥子、播種玉米外,打麥場里的碾麥子、揚場、收場、曬麥子等,都是龍口奪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懈怠,而且大都是一個人頂兩個人用。就連我們這些放忙假回來的小學(xué)生,也是白天挨個地里拾麥穗,晚上幫大人抱麥梱,推麥草,收麥粒。
   抱麥梱,就是把從地里拉回來的麥梱,摞成一個或好幾個大大的麥垛。我們就幫著把麥梱抱到麥摞跟前,由大人們再一梱梱摞起來。
   推麥草,就是碾完場,把麥粒上面的麥草,用木杈抖落成一個個小堆,再用當時相當實用的“尖杈”(和木杈功能相同,前面有八根木杈桿至少有2米長,均勻地排列在一起,也有1.6米寬,木杈根部按有兩個小輪,小輪后面是兩根同樣有2米長的閉環(huán)扶手)推到麥草垛前,讓麥草垛摞的越來越大。我們就是把人員分成兩組,幫大人們干推麥草的活。
   這活對我們來說,就跟玩一樣,一點不知道累,往往約定的時間沒到,另一組就急催著讓我們下來,由他們接著去推,而且一推起來,更是虎虎生風(fēng),看的大人們一個勁夸贊。
   至于收麥粒,就更好理解了。就是把脫離出來帶麥糠的麥?;蚪?jīng)過揚場后干凈的麥粒及時收進倉庫的過程。這往往是緊急情況下的緊急任務(wù)。
   記得有一次,忙了一整天的人們正在家里吃晚飯。突然,狂風(fēng)大作,天色大變,一場暴風(fēng)雨即將來臨。人們馬上放下飯碗,拿起自家的簸箕、臉盆就往場里跑。那時誰都清楚,剛碾完場、推完麥草的麥粒還躺在場面上,如果不及時收回倉庫,很有可能被暴風(fēng)雨吹跑沖走。因此,只要能出動的,幾乎全員參加。我們也不能落后,跑得比大人都快。就這,當我們剛跑到打麥場,狂風(fēng)裹著暴雨就傾盆而下。
   當時,天已經(jīng)大黑,打麥場四周的電燈因狂風(fēng)而緊急斷電,整個打麥場瞬間漆黑一片。人們只能借著僅有的幾個手電光和不時炸響的雷電光,將平鋪在場面上的麥粒,一邊清掃,一邊用簸箕或臉盆地給倉庫端。風(fēng)越吹越猛,雨越下越大,忙碌的人們幾乎看不清對方的臉,也不知道自己端著麥粒跑了多少趟,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干勁搶收麥粒。就這樣,當所有的麥粒全部收進倉庫,也沒見一個人掉隊半步,那種關(guān)鍵時候龍口奪食的干勁,在全村男女老少們的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即使全身被雨水澆透,他們也一點都不含糊。這真應(yīng)了“團結(jié)就是力量”這句諺語,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渡難關(guān)。
   就這樣,整個三夏大忙期間,我們都像大人們一樣,玩耍在打麥場,忙碌在打麥場,度過了快樂而有意義的日子。直到麥子收完,曬干,一部分交了公糧,一部分分給各家各戶,打麥場的使命才漸漸結(jié)束。這時,人們又開始犁地,耙地,磨地,種上油菜或大麥,曾經(jīng)熱熱鬧鬧的打麥場終歸平靜,也恢復(fù)了場畔地的模樣,開始了新一輪的希望之旅。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昔日的場畔地早已被當成宅基地蓋起了紅磚大瓦房。社會的進步和農(nóng)用工具的機械化使用,也早已讓成熟的麥子和油菜還沒割倒就被顆粒歸倉,人們再也不需要套上耕牛一會兒將耕地變成打麥場,一會兒又將打麥場變成耕地,場畔地被永遠的封存在記憶的深處。但對我而言,每次回老家路過村口,都要看看那幾間紅磚大瓦房,靜靜地矚目良久,然后,才不舍地離開。
   我多想再回到從前,和我的伙伴們一起,讓發(fā)生在場畔地里的一切,原原本本地重復(fù)一遍。
   我知道,時光不會倒流,過去發(fā)生在場畔地里的一切都將一去不復(fù)返,唯有那份兒時的純真感情和美好的回憶,將永遠伴隨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二0二五年五月九日
  

共 3277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文章圍繞“場畔地”展開,通過回憶場畔地從耕地到打麥場再回歸耕地的變化過程,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童年趣事和三夏大忙時的勞動場景,抒發(fā)了對過去時光的眷戀和對童年純真感情的懷念,主題十分鮮明。 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真摯動人,如“我多想再回到從前,和我的伙伴們一起,讓發(fā)生在場畔地里的一切,原原本本地重復(fù)一遍”,直接表達了對往昔的不舍與向往,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文章內(nèi)容豐富多樣,不僅詳細描述了場畔地種植油菜和大麥的景象,還生動地刻畫了孩子們在油菜花間嬉戲、分辨麥苗、在打麥場玩耍和參與勞動等場景。如描寫孩子們追蝴蝶“脫下外衣,兩手撐開舉過頭頂,追著一只蝴蝶撲打”,以及在打麥場表演節(jié)目等細節(jié),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童年的歡樂。在描述三夏大忙時的勞動場景時,更是細致入微,如抱麥梱、推麥草、收麥粒等,讓讀者了解到當時勞動的具體過程,同時也展現(xiàn)了人們團結(jié)協(xié)作、共渡難關(guān)的精神。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開頭介紹場畔地的名字由來和特點,引出下文對場畔地相關(guān)故事的回憶;中間部分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敘述了場畔地種植作物、變?yōu)榇螓湀鲆约叭拇竺r的勞動場景;結(jié)尾感慨場畔地的變遷,表達對過去的懷念,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清晰。作者運用質(zhì)樸自然的語言進行敘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如“喊啥喊,牛跟人一樣,也要一點點走,不能著急”“趕緊回家放下書包給豬拔草去”等話語,生動地展現(xiàn)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和人們的交流方式,使文章更具真實感。是一篇非常優(yōu)生活氣息,但又缺乏時代變遷的好散文。推薦欣賞?!揪庉嫞杭{蘭睿王】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納蘭睿王        2025-05-09 21:46:01
  感謝賜稿丹楓,問好作者,期待繼續(xù)。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