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芽】教育的力量,媽媽的故事(記敘文)
我的媽媽出生在1982年的春夏之交。媽媽的老家是一個不算富裕的海島,上面居住的百姓都認識她,因為,她有一個受人尊敬的媽媽。這個人就是我的外婆。那時的海島上,交通很不方便,消息也比較閉塞。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拂過海面時,物資依然比較匱乏。可是,外婆和外公盡最大努力為自己的獨生女兒受到較好的教育。所以,媽媽五周歲那年,外公外婆就把她送到小學去讀書。
媽媽的童年記憶里,外婆外公總是忙忙碌碌的。那時候的她,根本想不到自己將來能成為浙江工商大學的計算科學研究生。媽媽的成長軌跡,就好像一條從海島通向高等學府的崎嶇小路,一路上磕磕絆絆地,都是媽媽堅韌的足跡。她不僅是給予我生命,更是用自身經(jīng)歷教會我“識改變命運”的人生導師。
媽媽的童年,清晨五點起床,步行四十分鐘去鄉(xiāng)里的學校。放學后趕緊寫作業(yè),不會做得題就請教外公,外公年輕時,對自己唯一的女兒也是很上心的。高考是媽媽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1999年的夏天,十七歲的媽媽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杭州商學院。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外公蹲在門檻上抽了一下午的旱煙。外公心里五味雜陳,女兒大學本是件好事,但是女兒要遠離故土,一個人去省城讀書,他又是萬般不舍。最后,外公決定親自將媽媽送到學校才放心。
如果說上大學是媽媽人生轉折,那么考研更加決定了母親的艱難人生。本科畢業(yè)后,媽媽的親戚們都說,女孩子早早工作,早早結婚算了。可媽媽做出了令海島上所有人都震驚的決定:“考研?!眰淇计陂g,英語是最大障礙,農(nóng)村出身的她聽力尤其薄弱。于是她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魔鬼訓練法”,每天凌晨五點起床聽BBC廣播,把聽到的每個句子抄下來反復朗讀,直到耳朵生繭、喉嚨沙啞。有時候半夜醒來,看著鏡子里憔悴的自己,媽媽會問:“我這樣值得嗎?”可第二天她又會拿起書本拼命閱讀。2005年,媽媽終于收到了浙江工商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用兩年不屈不撓的堅持,改寫了她命運的劇本。
期間,媽媽不僅僅獲得了錄取通知書,也獲得了美好的愛情。這個人就是我的爸爸。
如今,我媽媽是一位自信從容的大學教師,她保持著海島女兒的樸實勤勞,每天清晨仍保持六點起床的自覺性;她還具備知識分子的開闊視野,常帶我去博物館、書店,培養(yǎng)我對世界的好奇心。言談話語之間透露著大學教師都有的風采。媽媽不給我“考第一”的壓力,可她翻閱專業(yè)書籍、密密麻麻的筆記,言談舉止給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當我考試不理想的時侯,她會講故事給我聽,每一個故事都是對我人生的啟迪和鞭策:“人生是馬拉松賽跑,重要的是繼續(xù)持續(xù)向前的勇氣?!边@是媽媽常說的話。
媽媽用自己的人生證明:教育不僅能帶來社會地位的提升,更能賦予人精神上的自由與尊嚴!
回望媽媽從封閉的海島到大學講堂的旅程,我看到了一個農(nóng)村女孩的逆襲腳印,更是把握自身命運的精神典范。1982年出生的這一代人,恰逢中國社會劇烈轉型期,他們有機會通過教育實現(xiàn)階層流動,但機會永遠只眷顧那些做好準備的人。媽媽用她的經(jīng)歷告訴我:命運從不由出身決定,而取決于你愿意為之付出多少努力。這種認知,一直鼓舞著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張致遠,男,杭州高級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