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東籬】竹林下(散文)
1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們農村,地名總是千奇百怪,但也風情萬種。就說“竹林下”這個地方,任何人都會想不通。明眼人一看,就應該稱作“竹林上”方可適合。原因就是在這個只有五戶人家的莊戶下面,直線距離一百米的地方,有一條小水溝,水溝的兩面密密麻麻長滿了竹子。為此,我做過大膽的猜測。地球形成的確切時間仍在科學研究之中,但根據現有的地質學和天文學證據,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地球的年齡約為46億年。這一估計是基于對地球上最古老巖石的放射性同位素測年,以及對月球巖石和太陽系中其他天體的分析。所以我斷定,這個竹林下,應該是很早的命名了,在漫長的歲月更替中,地殼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高低發(fā)生了倒置而形成的地理地貌。當然,我的猜測沒有任何的依據,包括某種的傳說也沒有,只是個人的一種妄自斷言。這樣想著的時候,便也有了新的疑問,那不是說這些竹子也有了很久很久歲月的亙古吧。
我和竹林下的結緣是一個偶然,那時我有一名玩伴,十九歲,比我大兩歲。我還在上學,他已經走上了社會。
八十年代的深山里的農村還是十分封閉,剛剛包產到戶,農耕思想還是鄉(xiāng)村最為基本的生活思想,在農作物的耕種上始終保持著原有的耕種模式,延續(xù)著大集體勞作那種傳統(tǒng)。更別說人的思想了,那依然像那小水溝兩旁的竹鞭深深的扎在泥土里那樣厚實。事情還是這小水溝兩面的竹子引起的。剛包產到戶,許多農具就得各自準備各自的。
我的玩伴叫盧樹,是我們村盧叔的兒子。個頭一米七六,長得壯實,是家里的老大,也是盧叔的絕佳幫手。在村里和盧叔一樣的厚道,為人和善,勤勞肯干,村里有幾個姑娘看上了他。也有人私下里和盧叔說,但盧樹就是不答應,說是自己年齡還小,其實我知道是什么原因。
由于土地承包,每年夏收的時候,家家戶戶就得在頭一年的冬季,準備好打場用的掃把。打場的掃把不是隨便割一把竹子,曬干后捆在一起就行。打場用的掃把,必須是“九”里的竹子,而且竹子上要有細而濃密的竹枝,這樣的掃把才可以把打下的麥子里的麥殼清掃干凈,而竹林下的竹子就是最佳竹品。盧樹就是在去年割掃把的時候認識了竹林下老大的女兒韓雪雪。韓雪雪是韓家老大的獨女,長得瘦而高,標準的瓜子臉,一雙水汪汪的眼睛會說話,一對麻花辮在腦袋后面總會甩出兩道弧,黑油油的健康的弧。其實,在我上初一的時候,他們倆就在初三一班,雖然那時同學們總是過著“三八線”式的學生生活,但這個社會總會出現敢于吃螃蟹的人。芳心暗許,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種現實。我那時也聽說過: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鐘情。學校畢業(yè)后,各自就展開了翅膀,我就是這兩對翅膀中的電燈泡。雖說是電燈泡,但那也懷著一種羨慕。我也想鐘情,可沒有對我懷春的少女啊。
竹林下就是一個地名,居住著五戶人家的地名,這五戶人家都姓韓,呈梯田形的排成三行。上面是寒老二和韓老三,下面是韓老四和韓老五,中間一行住著韓老大。據我們村老年人講,這戶人家是五十多年前的遷移戶,至于從哪兒遷來的,沒有人知道,到現在都是一個迷。包括韓家弟兄五人,也不知道其中的緣由。
我和竹林下結緣也是必然,我不知道盧樹是怎么說服自己的父親,竟然做了韓老大的上門女婿,等我再次上學回家的那個寒假,盧樹就不在我們莊了,成了韓家人。讓我意外的是,一直固執(zhí)的韓叔也沒有為此和兒子鬧矛盾,還一個勁地夸大兒子成家了,有了好的歸宿。就這樣,我和竹林下就有了不解之緣。
2
現在的竹林下早就成就了自己的美名,因那一排幾里地長的竹林,早就是遠近聞名的休閑之地,是當地的名片,旅游重地。
當地政府很看重這一片竹林,通過考察、設計、研發(fā)等,修建了具有古今結合的休閑娛樂場所。每到周末,竹林下人頭攢動,老老少少不計其數。免費的停車場停滿了白的、黑的、紅的、藍的各色車輛,遠遠地看,就像停了一地的蝴蝶,五顏六色,甚是歡欣。
竹林兩邊修建了人行賞景棧道,駝紅色的,顯得溫馨而靜雅。棧道每隔50米就有一處四五十平的觀景臺,觀景臺的兩側是一色的竹文化圖文。有齊白石畫的竹子,當然是仿制品。但那一幅幅的畫,總有著點滴的賞析或說明。比如在第一個觀景臺上,就是放大的《清風君子》,配著這樣一段話:“這幅作品是齊白石在86歲時創(chuàng)作的,不同于傳統(tǒng)的畫竹方法,齊白石打破了先畫枝干再畫葉子的傳統(tǒng),采用了先畫葉子再畫竹竿的創(chuàng)新手法。這幅作品縱高2.46米,寬0.61米,展現了齊白石對竹子的獨特理解和創(chuàng)新精神?!肚屣L君子》在2009年的拍賣會上以548.8萬人民幣成交,成為齊白石墨竹作品中價格最高的作品?!痹俦热缭诘谖逄幱^景臺上,有這么一首詩:“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迸渲@樣一段話:唐·杜甫。此詩描繪了新竹的形態(tài),從“半含籜”“才出墻”可見其生機勃勃?!吧謺恚庍^酒樽涼”通過描寫竹影和竹香,營造出清幽的氛圍。最后表達了希望竹子不被砍伐,能夠茁壯成長的愿望,借竹表達了對美好事物自由生長的期待。
這樣的配語,我覺得十分親切。在游人觀賞無盡竹景的同時,起到了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啟新的美好的途徑,何樂而不為。可見開創(chuàng)者的別具用心和其遠大的理想信念,賞心悅目在這里盡顯其淋漓,發(fā)揮了古典文化的教育意義,欣悅的是這幾里長亭一綠到底的竹子。如果放到古代,那便是文人墨客、遷客騷人潔美的詩情畫意。
竹林下配有休息室、棋牌室、健身場和農家樂。休息娛樂,健身美食匯聚,那便也符合現代人的舒暢和閑遣的理想。靜心、安心、悅心,怡然自得,其樂融融。
3
我和竹林下的緣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些,那里有著我獨有的鐘愛。那便是竹林這小水溝里密植的魚腥草,那種特有的魚腥味總是我對于春天的一種情結。魚腥草在餐桌上,又叫折耳根、折耳菜,在學術上屬于三白草科,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葉片比較茂盛,顏色也非常翠麗,有股比較濃的腥味,但是它營養(yǎng)非常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鈣、磷、鐵等營養(yǎng)物質。而我對于魚腥草的鐘愛并不是這種營養(yǎng)價值,是純粹的那種口味和采摘魚腥草的歡喜。
每年春天農歷三月,我總會接到盧樹的電話:“老伙計,竹林溝里的魚腥草露頭了,還不快來?!?br />
起初,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總會在周末坐班車,或者盧樹騎著他的坐騎來接我。每每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在一起聊一年的過往的時候,總有許多的童年趣事和著現在生活的雞毛蒜皮而開懷大笑?,F在家境好轉,我也上了駕校、買了小車,就自己駕車去。盧樹不抽煙,但喜歡一個人喝幾杯,于是我每次去的時候總要給他帶兩瓶還算過的去的酒。而盧樹,總也會給我?guī)砑亦l(xiāng)的土特產,尤其是野菜。
我對魚腥草的采摘是有著一定的限制的,那就是魚腥草在水溝里露出紅綠相間的小腦袋,腦袋上頂著兩三片脆生生的葉子,這就是我采摘的最佳時段。魚腥草是喜水植物,總會在小水溝的泥巴里把自己養(yǎng)得白白胖胖,等待著我的肆虐。
每次去,盧樹早就準備好了幾只竹節(jié),把一頭削得尖尖的,像是一把鋒利的鈍器,瞬間會插入泥土的心臟。我們各自拿一個食品袋,穿上一雙適合在泥水里前行的水鞋,沿著小水溝一路前行。那目光就像鷹覓食那樣犀利,讓肥胖的魚腥草無處遁形。
首先撥開魚腥草周圍的雜草,輕輕地將竹節(jié)沿著魚腥草生長的方向插下去,往邊上輕輕一掰,魚腥草潔白的身姿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伸出手,拽著魚腥草探到底部,一把從泥土里拽出來,三四寸潔白的魚腥草就乖乖地躺在食品袋里,像憋屈的孩子。
盧樹是一位有心人,每年都會在小水溝的某個地方鋪上一層厚厚的玉米秸稈,讓其生長在泥土里的魚腥草受到較好的保護,在來年長得更加壯實肥庾。而在我去之前,早就把腐朽的玉米桔柑清除得干干凈凈。這樣,我也好坐收漁利。
盧樹是這條小水溝魚腥草的守護者,他不允許人類對魚腥草肆意踐踏,為此也和許多采摘魚腥草的人干過架。后來,他干脆封死去河道的路。后來,便也少了強行去采摘魚腥草的路人了。不過,我不贊成他這種只為我來的做法,曾經勸說他,他也說應該開放,不然就不算大眾風景。
4
盧樹就是這里農家樂經營者之一。在政府進行開發(fā)竹林下的時候,我就給過他建議,也領著他在我們縣城幾家經營的比較好的農家樂里去吃農家飯,目的就是讓他體會農家樂的經濟效益。
盧樹的農家樂地處第二光景臺的后方,他在那里建了占地一畝半的房舍。有餐廳、酒吧、棋牌室,還有簡單的游樂器皿,間或一些菜園和雞舍。每年的春天,他都會采集各色的野菜:薺菜、香椿、竹筍、魚腥草、槐樹芽、花椒芽等作為一年菜品的本色,在經營的過程中,他探究了一套獨特的儲存與保鮮模式,使得菜品的新與鮮保持在最佳范圍。
他的菜園種滿了各種菜蔬,供游人自主采摘,想吃什么就采什么,那樣,客人也吃得舒心又放心。雞舍也一樣,客人喜歡哪只雞,他就抓哪只雞,現抓現宰,保證了食品的新鮮度,杜絕冷凍食品上餐桌。
近年來,很多上了年齡的人都很懷舊,總想著兒時吃過的香甜玉米,白米細面吃膩了,大魚大肉吃膩了,來一碗漿水魚魚,總是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和懷舊心情,既圓了懷舊的夢,也圓了懷舊的情。盧樹便在自家的農家樂推出了“漿水魚魚”套餐。七八個小菜,七八人吃一頓,也就百十元,和在城里吃一碗牛肉面的價錢一樣,食客也多了起來。
去年夏天,他兒子放棄了在外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也回到老家,開始接手盧樹的產業(yè)。他兒子在外奔波了六七年,也算混得風生水起,在生意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有這樣的后生接管,盧樹的心也怡然。他兒子畢竟在大城市混過,回來后拿出自己幾年的積蓄,把農家樂進行了重新裝修。以田園為主題,以竹林景區(qū)文化為背景,建起了城市與農村,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更加舒心的農家環(huán)境,吸引著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群。
盧樹有了閑時間,總會在周五約我去他家,一起在棧道上走走,回憶我們曾經的過往。我也隔三差五的,利用周末開車前去,看風、聽風;看竹,聽竹;看水,聽水。久了,我感覺自己也就是一株土生土長的竹子,我心中的竹鞭也在這一片熱土里扎下了深深地根。
竹林下,就是一個山村樸實的地名,但那里有我一起長大的玩伴,有著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厚土和農家味十足的農家樂,便也牽動著我的心,一步步地回歸自然,回歸泥土,回歸曾經兒時快樂的山野,還有那一只只歡奔亂跳的兔子,一個跳躍,就越過了一片綠油油的麥田。身后,那一排排翠色的竹林,在微風的吹拂下,像一塊隨風而舞的幕布,幕布便抖落出那一片綠色的海浪,在翻涌、在堆積、在前進。春天,勤勞的人們在竹林中穿梭,尋找著一顆顆圓潤如玉的春筍,剝皮、蒸煮、晾曬,為的就是一桌美味。夏日里站在觀景臺上,吹著徐徐的風,看著如山倒的竹林,臨聽鳥鳴,非常愜意。秋日里與竹絮語,聆聽泥土與竹子的絮語,講述著張壯、長高的風雨歷程。冬日里看雪落竹葉,迎寒風瀟瀟,看草荒山梁,樹葉飛舞,有別具一格。
與我站在一片盛開的油菜花前,看著一只只翩翩起舞蝴蝶,聽著一只只嗡嗡嚶嚶蜜蜂的忙碌,我樂呵呵地笑出了聲。
我和盧樹相約,過幾年我退休了,就把根扎在這里,與山為舞,與水為伴,與常青的竹子一起記憶和記錄關于山、關于水、關于花草的世界。還有,記錄這僅有的五戶人家在竹林的見證下的花好月圓,與這五戶人家一起見證千米竹林在這方水土中的新生和永恒。
原創(chuàng)于2025年4月1日,修改于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