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曉荷.過往】冀東民俗院之約(散文)
剛剛下過一場透雨,地上的萬物被洗過一般清新亮麗。馬路上一塵不染,路面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青灰色的光;兩旁的梧桐、銀杏、海棠、白皮松等,帶著一團團的綠跳入眼簾,接著向車后閃去。想起了趙姐在“感受民俗,品味鄉(xiāng)愁”活動臨時群里“天氣很棒!”的點贊和后綴一個笑臉。這也正是我此時的心情。這次活動,是唐山市雜文學會受冀東民俗院院主侯宗友老師邀請,前去參觀學習。趙姐是我們學會這方活動的組織者。
手機導航告訴我們,前面五百米處右轉(zhuǎn),距目的地還有六公里,約需十二分鐘。我看表,時針在八點一刻處。車子拐進了鄉(xiāng)間水泥路,速度稍稍慢了下來。油綠的小麥如同巨大的綠毯在道路兩旁鋪開。開車的張老弟打開車窗。一股濕潤淡雅的泥土的芳香沖進車內(nèi),我的心,感覺安詳而熨帖。
“小麥正是灌漿階段。這場雨太好了,點滴入地?!睆埨系苷f。他和我,都是從農(nóng)村長大,對農(nóng)事有所了解。
“不是約好八點半到民俗院,我非下車到麥地里躺上一會兒不可!”我說。
就過了邵家街,進了女過莊。女過莊,是著名作家管樺的故居,我曾來過。但去民俗院,從這村路過,我才知道。這里的文化底蘊深厚,就是自然的了??缒嗪有颍诌M出兩個不知名的村莊,導航提醒我們:目的地四戶村已到。
頭次聽說這個村子,首次到訪這個村子。村子清靜又干凈。在一條停有幾輛車的街上,我看到了一個灰瓦翹角的小門樓,兩扇灰黃色的木門往里開著,古色古香,和其它門口的鐵門完全不同。門口朝北。西門垛上,釘有一塊暗黃色的木牌,不大,依稀刻有五個藍色行書:冀東民俗院。普通而簡陋,土氣而模糊。一種遠去的年代感壓迫而來。門的上框?qū)懼簴|莊子街南一排7號。
院子里,有三五個人在活動,一個男子舉著相機照相,一個男子提著籃子在地里拔水蘿卜,兩個女人在一張小方桌前,對著一個本子練唱歌。還有一個穿吊帶褲、白襯衣的男人向門口的我們走來。
來之前在網(wǎng)上看過照片,這個向我們走來的人,一定就是院主侯宗友老師了。他中等個子,身材勻稱,寬闊的眉宇下邊,挺拔著高高的鼻梁,頭發(fā)脫落不多,留著老式分頭,梳理得不算整齊。端莊沉穩(wěn)略顯疲憊的表面,好像暗含著激情與浪漫。相互自我介紹,用力地握手,我們就走進了院子。
甬路西側(cè)是一個葫蘆形狀的小水池,中間豎著一根一米多高的水管,一股清水從水管頂端流出,流入水池。讓人想起低吟淺唱的小溪。水池南端,是座水泥制作的小橋,玩具一般,但上面可以走人。在不大的院子里,特意建造了小橋流水,是主人對詩意生活的追求,也是對客人生動的歡迎。挨著水池,是個磚砌的小屋,里邊有一人正在忙乎。一定是提早為我們準備午餐了。
甬路東側(cè),是一畦一畦的蔬菜,有韭菜、小蔥、水蘿卜、油麥菜,嫩綠的葉子向上舒展著,青翠欲滴;還有辣椒、茄子、西紅柿,看樣子栽上沒有幾天,有的葉片上,還粘著一層土;最北端有幾棵菠菜,挺著高高的莖,頂端長著尚未成熟的菠菜籽。正值初夏,這一片綠色,為小院平添了不少生機,證實了小院的農(nóng)家特色。趙姐曾告訴我們,今天中午吃農(nóng)家菜。想必就是這里生長的了。
院子的東墻,是最吸引人的目光的。這面墻,兩米多高,十幾米長,從南到北,整面墻上,立體圖畫一樣,橫橫豎豎,掛滿了各種農(nóng)耕用具和農(nóng)家用品。有犁耙鍬鎬,有叉子木锨,有套車的牛軛,有趕車的皮鞭,有拾糞的糞箕子,有摟柴的小耙子,脫坯的模子,砌墻的瓦刀大鏟……看著這些,我仿佛又聽到了耕地的老牛喘著粗氣的聲音,聞到了新翻泥土沁人肺腑的芳香,看到了打麥場上木锨不斷揚起的麥粒。我小時候和父親脫坯砌墻時大汗淋漓的場景,同時浮現(xiàn)在眼前。幾十年前我用過的,看過的,這里幾乎全有。一面墻,濃縮了幾千年農(nóng)耕的歷史,再現(xiàn)了無數(shù)代莊稼人的記憶。
在我站立的腳旁,還有一臺石磨,純石頭鑿刻而成。這像是一臺曾經(jīng)用過的石磨,上盤周邊光滑,似有多少雙手撫摸過這里;磨眼內(nèi)壁,閃出幽幽的光芒,一定是當年五谷伴著清水不斷沖刷的結(jié)果。小時候,我家有一臺小石磨,家里人都叫它小磨子。每年秋后大豆收上來的幾天,媽媽就用這臺小磨,磨豆?jié){,點豆腐腦,壓豆腐,為我們改善幾天生活。后來,二哥曾給生產(chǎn)隊磨豆腐,我去過幾次現(xiàn)場。是隊里的一頭毛驢轉(zhuǎn)圈拉磨。它被蒙住眼睛,就那么不停地轉(zhuǎn)圈,水和大豆的潔白的混合物,就源源不斷地從底盤的溝槽里流出,流到下邊的一個大盆里……想著這些往事,上盤旋轉(zhuǎn)時咯吱咯吱的聲音,仿佛又在我耳邊響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哪個人的生活,不與石磨有關(guān)呢?
沉思著,就進了正房。共三間,東屋、西屋和堂屋。是幢尖房,沒有吊頂,過梁、檁子裸露著。窗戶,上邊是兩扇木格,下邊是四塊玻璃。兩個開窗戶的吊鉤,從房檁上默默地垂下,無聲地裝點著火炕上的空間。這和我小時候,家里草房的窗戶一模一樣。粗一瀏覽,這是一家日子殷實的農(nóng)戶,東屋火炕,堂屋灶臺,西屋儲物。有畫著牡丹的靠山鏡,有嘀嗒作響的老座鐘,還有其它好多生活用具。但細致觀看,就令我心頭一振了。總覽三間房屋,與其說是一家用品充足的富裕人家,不如說是各種農(nóng)家用具的陳列館,是耕種人家在田間、院內(nèi)、屋里勞動、生活用品的集大成之地。有織布機、紡車、針線笸籮、針線板,有馬燈、煤油燈、老手電,有鞋撐子、鞋拔子、繡花繃,有煙袋、煙斗、煙笸籮,有戲匣子、半導體、老唱片,有絞繩器、制繩機、拔楞錘,更有赤腳醫(yī)生用的藥箱,會計用的算盤,轟蠅子的馬尾撣,掃塵土的雞毛撣,計量五谷的升、斗,掏灶眼的掏耙,攪醬缸的醬耙,還有大小蒲墩,帶眼的土屜,吊著的,擺著的,掛著的大小竹籃、紙糊的小笸籮等等,等等。
久違了!屋子內(nèi)的上千件老物件,有的,我小時候用過;更多的,是看見父輩們用過;有一半,我叫不上名來。但無一例外地,我都感到無比地親切。每一種,每一件,或吊在墻上,或放炕上,或擺在老式板柜上,都承載著一系列的故事,記錄著一段長長的歷史。我分明覺得,它們?nèi)谖业男闹?,在我的血液里,我如同見到了闊別多年的老朋友一樣,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急。
在這么多品種中,有一樣東西,我好像從來沒有見過。東屋的東北墻角,掛著兩個長把葫蘆,大頭中間,開有一個核頭大的孔,另一頭也開了一個略小的孔,一條繩子分別拴在兩頭,形成一個背帶。我駐足良久,觀賞追憶,終不得答案,問身旁文友,也竟不知其名其用。問侯老師吧,才知是撒種用的,叫撒種器。一般用于谷子、黍子、芝麻等顆粒較小的農(nóng)作物的種子撒播,純粹人工操作。這是侯老師從哪里淘來和呢?
走出正房,來到南院。回首再看,才知這幢房子的尖頂,是一水的紅瓦鋪就。這時,又有幾個文友陸續(xù)來到,侯老師把他們帶到南院。
“這老房子多少年了”侯老師太忙,我趕緊搶機問道。
“建于晚清,距現(xiàn)在一百六十多年了?!焙罾蠋煵亮艘话涯樕系暮梗鸬?。
“真是老宅了。老模樣一點沒丟。怎么到你手里了?”
“2018年,我買過來的?!?br />
“就為了建造民俗院?”
“對的。轉(zhuǎn)了幾個村,就發(fā)現(xiàn)這幢房子適合,我就買過來,鋪地、砌墻,開始了民俗院的建設?!?br />
“費用?”
“當然自己出。唐秦兩地,是冀東民俗的發(fā)源地,也是傳統(tǒng)農(nóng)耕的代表區(qū)域,但好多代表民俗的工具用品,眼看著都丟失了。這是寶貝,是研究咱們這里歷史的不可復制的證據(jù)。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不愿看到這種現(xiàn)象持續(xù)下去。退休后,就開始做這件事,保護、追撿、打撈唐秦兩地的民俗舊物,保護起來,供專家、學者、百姓研究參觀認識。七八年了,有了這個模樣?!?br />
他指了一下西墻的南端。我走過去,看到墻上掛著一排牌匾:大學生民俗教育基地、唐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冀東融媒體文化交流基地、河北省民俗攝影協(xié)會創(chuàng)作基地、京津冀文學創(chuàng)作基地等。
有人招呼侯老師,他匆匆去了北院。這時,我的老同學、畫家吳建?來到我的身旁。他說,侯老師也是唐師畢業(yè)的,學的是音樂。他從教四十多年,桃李滿天下,還創(chuàng)作了好多詞曲,現(xiàn)為唐山音協(xié)副主席。我給了老同學一拳:怎么不早告訴我,害得我剛知道這個地方。原來,侯老師,我們是同屆唐師同學,只不過不是一個專業(yè)。那時,怎么沒有相識呢?
這時發(fā)現(xiàn),南院東側(cè),放著一架鋼琴,蓋子打開著。院子沒有南門,鋼琴南面是個棚子,一張長條桌、四只長條板凳擺在棚子下邊,西側(cè)是個圓形石頭桌子,幾個方凳圍在圓桌四周。
像農(nóng)民種地一樣見縫插針。南院的東西兩面院墻,也被侯老師巧妙利用,掛上了民俗舊物。西面墻上,是汲水的系列用具。曲柄彎彎的轆轤,一頭繞著麻繩,一頭連起水罐。這是冀東農(nóng)村在土井汲水最便利的設施,澆園、做飯、飲用,在吱吱吜吜和噼里啪啦的轆轤上下的搖動中,糧食、蔬菜,在這聲音中生長、成熟;人們,在這聲音中生存、長大,延續(xù)著日子。轆轤的使用,是杠桿原理的巧妙利用,是動能勢能轉(zhuǎn)換的經(jīng)典杰作,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如今,科技迅猛發(fā)展,水位急劇下降,但轆轤,應該留在我們記憶的深處。鐵皮水罐、柳條水罐,都在這里陳列著,祖先打水的聲音就會時常在我們耳旁響起。這里還有水扁擔,木制的、鐵制的水桶,還有在井里撈水桶的三爪鉤。用水扁擔汲水,可要講究技巧。扁擔鉤鉤著水桶提梁,放到水面,用巧勁,使鉤不離梁,梁不脫鉤,上下擺動幾下水桶,猛丁口朝下扣在水面,迅速提起,水桶就滿了,用力提上來便是。稍有差池,水桶就會脫離扁擔,沉落井底。三爪鉤,就派上了用場。那是曾經(jīng)多么有趣的生活啊。
東面墻上,則掛著全部桿秤和木工的全部用具。桿秤作為稱重工具,最鮮明的特點是體現(xiàn)公平。它在人們心中,有著特殊的文化符號意義,所謂人人心中有桿秤。但自古以來,也沒有斷過有些奸商在用桿秤稱重過程中的作弊行為。砸秤盤子,抬秤桿子,星里星外找分量等等,都是作弊的表現(xiàn)。桿秤本身是公平的,但用秤的人,心術(shù)是不一樣的。
我們稱成熟的木工為木匠。所謂精雕細刻、雕梁畫棟、釘卯對榫,所指都是木匠的行為。但木匠用的工具并不太多,也不復雜,無外錛鑿斧鋸,刨子、尺子、墨斗等。當然,每一種工具,都有大小不同型號,粗細不同用途。這里擺放的木工工具,大致有一百多件,但看上去年代都已久遠,退色走樣了。鋸把糟朽,鋸條生銹。斧子和各種大小尺寸的鑿子,更是卷刃崩刀,磨損熱裂。但這,一點不妨礙我們對它們的認知。小時候我曾聽大人說過,能夠獨立地把木工工具全部做出來,木工就學成了。高中畢業(yè)后,工作沒有著落,又不愿下地干活,我曾試著學木工,做木工工具,但不出一個月,就畏難放棄了。說明做個工匠是極其不易的?,F(xiàn)在提倡工匠精神,講求的就是對技術(shù)精益求精。這是木工和木工工具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活動有個提問環(huán)節(jié)。我第一個舉手。
“侯老師,您這里共陳列多少件民俗舊物?”
“兩千多件?!?br />
“這些舊物,都是通過什么渠道獲得?”
“學生、朋友捐贈,外出去買?!?br />
“您去的最遠的地方是哪里?”
“撫寧山區(qū)?!?br />
“在外出中,您遇到什么最有趣的事情沒?”
“我去灤縣雷莊子鎮(zhèn)趕集,驅(qū)車往返一百多公里,只花十元錢,買了十根鞭稍回來?!?br />
大家笑了,但緊接著又鴉雀無聲了。大家一定在心里發(fā)問:1958年出生的侯老師,為了什么呢?
午餐有煮玉米、煮花生、煮雞蛋,有水蘿卜、小蔥、黃瓜,有花生糖,咸鴨蛋,燉柴雞,還有雜面的饃饃……
吃飯過程中,笑聲、歌聲、鋼琴聲沒斷,不時飛出這座老宅。(202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