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逝水流年 >> 短篇 >> 雜文隨筆 >> 【流年】好人與壞人(散文)

精品 【流年】好人與壞人(散文)


作者:正南方 白丁,53.8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85發(fā)表時間:2025-05-18 07:59:54

【流年】好人與壞人(散文)
   唐宋八大家里,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司馬光——盡管他砸過缸。
   至于為什么就很難說了,不過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肯定起了作用。從那時起,司馬光在我心中就是一個頑冥不化的老頑固,阻礙歷史進(jìn)步的絆腳石。
   后來我又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司馬光與王安石的“律敕之爭”。
   起因是登州(現(xiàn)山東煙臺)十三歲的少女阿云,她的母親由于病重去世,只留下她孤苦伶仃的一人,后來她的叔叔就把她賣給了一位名為韋大的人為妻。
   但韋大在年紀(jì)上卻比阿云大了許多,是一位老光棍,相貌丑陋不堪。年少的阿云自然是百般不愿意,但又無法拗過叔叔的安排。于是,無父無母、走投無路的阿云,最終做了一個大膽而又無奈的決定——?dú)⒘隧f大。
   殺的結(jié)果是韋大受輕傷,阿云被收監(jiān)。在公堂之上,阿云承認(rèn)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官府最終判決阿云死刑。
   中國不像歐洲的封建社會,一個行政村就算一個諸侯國,諸侯大公什么阿貓阿狗的是個人就有裁判終審權(quán)。自秦以降,中國的裁判終審基本都在中央。
   當(dāng)時的宋朝亦是如斯——死刑案件必須逐一的上報給上級,最終由大理寺給定奪。宋朝的大理寺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最高法院,擁有裁判終審權(quán)。
   案件逐級上報到登州知府那里,當(dāng)時登州的知府叫做許遵,此人雖只是個知府,但他還有另一重身份——中央掛職干部,一旦掛職期滿,許遵就會回到京城為官,這點對阿云的生死很重要!
   許遵看到阿云的案件后,經(jīng)調(diào)查他認(rèn)為阿云當(dāng)時正在為母親守孝。按照大宋律法,守孝期間的婚姻都是不合法的,所以阿云就不存在殺夫之罪,其次韋大并未受多大的傷,所以許遵認(rèn)為阿云罪不至死。
   后來案件上報了大理寺,大理寺認(rèn)定阿云蓄意謀殺,按照大宋律法就是死刑。到這里案件本該結(jié)束了,阿云逃不過死罪。但此時事情反轉(zhuǎn),剛好宋神宗在這個時候下詔,任何主動認(rèn)罪的犯人可以減輕判罰。
   所以阿云此時可以免除死罪,但是大理寺卻依舊按照大宋律法做事——你皇帝只有行政權(quán),又沒有司法權(quán),我們干嘛鳥你?所以阿云還是逃不過死罪。
   然而事情再次反轉(zhuǎn)。恰逢此時,許遵接到了朝廷的詔令,他被升任為大理寺卿,案子又回到了許遵手里,擁有了話語權(quán)的許遵免除了阿云的死罪。
   經(jīng)歷這么多起起伏伏的,我也不知道少女阿云是什么心態(tài)。
   然而這還不是事情的終結(jié),后來御史臺知道了這件事,對于大理寺的判決表示了強(qiáng)烈不滿,并認(rèn)為許遵有瀆職枉法的行為。御史臺是干什么的,拿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紀(jì)委、監(jiān)委,就問你怕不怕。
   一來二去的,這場官司還是打到神宗皇帝那里。
   神宗此前已經(jīng)被大理寺放過一次鴿子了,知道走程序怕是難,于是就到翰林院請來的兩尊大神——司馬光與王安石,讓他們兩人來判定一下這起案件。
   我不知道神宗皇帝到底怎么想的,明知這二位在政治上是死對頭,怎么還要干這種事。
   不出意外,兩位文壇大家、政治領(lǐng)袖、朝廷重臣,為少女阿云的生死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口水戰(zhàn)——當(dāng)然,也許對他們來說,少女阿云只是個由頭,而為自己的陣營賺積分才是最重要的——司馬大夫認(rèn)為阿云必須死,王丞相認(rèn)為阿云不許死。
   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之間的爭論,迅速漫延開來,不但各機(jī)關(guān)卷入爭論,而且整個朝野上下都在爭論這件事,宋神宗覺得這件事再爭論下去,對于整個國家社會而言,并沒有什么好處。最后也煩了,決定朝廷行政干預(yù),直接下了一道詔——阿云無罪。
   故事似乎很圓滿,也滿足了我們的善良愿望。
   但這還不是結(jié)束。
   十七年后,按算的話當(dāng)年的少女阿云應(yīng)當(dāng)已經(jīng)是三十歲了,也應(yīng)該是兒女伴膝的幸福少婦了吧。
   就在這時,當(dāng)年為他主持公道的神宗皇帝駕崩,哲宗繼位。按說新皇帝是支持變法的,但他繼位的時候才幾歲,只好由祖母高太后聽政。
   高太后的名字很潮,叫高滔滔,但她的思想不點都不潮,是位典型的守舊派,對變法改革什么的一點都不感冒。她一聽政后,立刻罷黜變革派官員,于是,司馬光順理成章地接替了昔日的政敵,成了宰相。
   整整十七年的光陰,司馬光依舊沒有忘記當(dāng)年輸?shù)舻哪菆隹谒畱?zhàn),履職之后立馬下令重新翻查阿云殺夫案,最終還是判了阿云死罪。
   這件事,就歷史長河來看,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司馬光在我心里由此變成了壞人。以我個人以為,即使是司馬光最后殺了阿云,他依舊還是輸了,而且比當(dāng)年輸?shù)酶鼜氐住?br />   但翻翻史書,你又會看到不一樣的司馬光。
   在政治上,司馬光與王安石似乎是生冤家死對頭,在私交上,我們可以看看他們二人對對方的評價:
   宋神宗當(dāng)年詢問王安石,司馬光這個人怎么樣的時候,王安石豎起了大拇指,認(rèn)為司馬光是世間少有的忠臣;反過來宋神宗又問司馬光,王安石為人如何的時候,司馬光如出一轍地表示欽佩。
   對于王安石,司馬光還說了一句這樣的話:“人若說安石惡,則多毀;人若不知,則固執(zhí)?!薄坏貌徽f還是挺公正的。
   這兩個人從來不會在個人問題上去貶低對方。結(jié)合歷史來看,司馬光原本是王安石的好朋友。在王安石推行改革之初,原本并不是堅定反對派的司馬光,認(rèn)為王安石的改革措施有些操之過急、步子太大,一些具體問題考慮不夠周到全面。因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王安石不僅對司馬光的意見沒有采納,還說了一些很過分的話,讓司馬光很受傷,最終導(dǎo)致兩人在政治上分道揚(yáng)鑣。
   另一件事。司馬光隨好友龐籍在河?xùn)|路任職期間,宋朝和西夏處于休戰(zhàn)時期,但帶兵將軍郭恩,乘酒出擊西夏,結(jié)果大敗而歸,畏罪自殺。
   朝廷派御史審理此案,龐籍勇敢地承擔(dān)了責(zé)任。結(jié)局是龐籍被解除了節(jié)度使之職,貶謫知青州事。司馬光知道此事后急了,忙向皇帝連奏三狀,奏明龐籍是聽了他的意見才決定修堡,致使郭恩擅自出兵的。說明龐籍完全是出于“欲為國家保固疆圉”的想法,“發(fā)于忠赤,不顧身謀”,因為“過聽臣言,以至于此”,應(yīng)當(dāng)“獨(dú)臣罪,以至典刑”。
   而龐籍得知司馬光要為自己辯解時,就又上奏章,引咎自歸,請求免除司馬光之罪,使司馬光沒有受到任何責(zé)罰。
   龐籍和司馬光以忘年之交,不但互相支持愛護(hù),而且在事關(guān)危難時能挺身面對,實屬難能可貴。龐籍死后,司馬光不忘龐籍對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親人。
   看到這里,司馬光似乎又沒那么壞了。
   順便說一下高太后。通過前面的事件來看,高太后似乎是一個冷血無情、抱殘守缺的無知婦人,而且垂簾聽政達(dá)八年之久,很容易讓人想到后世的慈禧。
   但后人對高太后的評價非常高。
   高太后的弟弟高士林任內(nèi)殿崇班很長時間,當(dāng)時英宗欲擢升其職,當(dāng)時還是皇后的高滔滔謝絕說,世林能在朝做官,已經(jīng)是過分的恩典了,怎么好援照前代推恩后族的慣例?
   到神宗時幾次要為高氏家族修建豪華的宅第,高太后都不答應(yīng),最后由朝廷賞賜了一片空地,自己出錢建造了房屋,沒用國庫一文錢。
   高太后的兩個侄子高公繪、高公紀(jì)按資歷都該升觀察使,但她堅持不允。哲宗一再請求,才升了一級。
   由于高太后廉潔自奉,處事公正,所以她垂簾聽政期間,朝政比較清明。因而,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后一個經(jīng)濟(jì)繁榮、天下小康、國勢相對較強(qiáng)的時期。這與高太后的賢德是分不開的,后人譽(yù)之為“女中堯舜”。
   唉,好人與壞人,一句話怎么說得清呢!
  
   二
   接著說。
   我還是先羅列一下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與司馬光的保守派的陣營吧。
   變法派陣營,這個不是太確定,因為里面不乏左右橫跳的小人:
   帶頭大哥:王安石。旗下粉絲宋神宗、曾布(曾鞏的弟弟)、呂惠卿、李定(彈劾蘇東坡的那位)、鄧紹(兩面人,先后服侍呂惠卿和王安石)、韓絳、舒亶、王霧(王安石之子)、謝景溫(王安石姻親)、蔡卞(王安石女婿)、章惇(蘇軾同學(xué),這個人很重要)、呂嘉問、宋哲宗。
   保守派陣營就比較確定了,基本都是堅定的反對派:
   帶頭大哥:司馬光。旗下粉絲高太后、韓琦(元老重臣)、富弼(老臣)、呂晦(第一個向王安石發(fā)難的人)、曾公亮、趙護(hù)、文彥博(《三俠五義》中包公的學(xué)生,實際上比老包資歷老)、張方平、范鎮(zhèn)、歐陽修、蘇軾、蘇轍、范仲淹、范純?nèi)剩ǚ吨傺椭樱?、孫覺(東坡密友)、李察(東坡密友)、劉恕、呂公著、韓維、王安禮(王安石弟)、王安國(同前)、劉摯(后與蘇東坡為敵)。
   看看,全是重量級歷史名人,里面不乏大神。
   當(dāng)你看到這些名單時,你的看法會不會有些改變?
   變法與保守的循環(huán)基本上是這樣:宋神宋支持變法——王安石的改革派上臺;宋神宗反對變法——王安石下臺,改革派失勢;宋神宗又支持變法,王安石又上臺,保守派失勢;宋神宗掛了,高太后聽政,保守派上臺,改革派失勢;高太后掛了,哲宗親政,改革派上臺;哲宗掛了,變法結(jié)束。
   真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支持變法的人里面有呂惠卿,這個人我們可能不太熟。但在北宋史里,絕對可占一席之地——無他,這就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小人。呂惠卿支持王安石變法并不是因為他支持變法,為國分憂,而是他發(fā)現(xiàn)皇帝也支持變法,因此他毫不猶豫地站在了改革派的陣營。
   呂惠卿是依靠王安石的信任一路走到副宰相之位,但在王安石罷相之后,呂惠卿立即站至了王安石的對立面,對王安石落井下石,甚至拿出王安石的私信來詆毀他。王安石退處金陵后,也深悔錯信了呂惠卿。所以后來無論是章惇、曾布、蔡京中的誰當(dāng)政,都會因為厭惡害怕其品性而不敢引其入朝。
   這一點,司馬光是看得很清楚的,他曾上諫神宗說:“呂惠卿此人邪佞不是良士,都是因為他的作為才讓王安石招致朝野的誹謗。王安石賢良卻固執(zhí),又不諳世務(wù),呂惠卿謀劃變法的方略,并通過王安石極力推行,因此讓天下人認(rèn)為王安石也是奸臣。近來官吏的提拔又不按次序進(jìn)行,致使眾臣非常不滿?!薄皡位萸浯_實文采出眾,思辨明慧,但是用心不正,但愿陛下能慢慢考察他。”
   下面我們來說說我先前說的很重要的章惇。
   這個人對我們大家來說也是個生面孔。與反復(fù)小人呂惠卿不同,章惇倒是一個堅定的改革派。
   章惇早年與蘇東坡交好,其實這并不奇怪,二人都是豪邁天性。章惇性格豪爽、真率,相貌俊美,舉止文雅灑脫。才智出眾,學(xué)問廣博精深,善于寫文章。當(dāng)然文采肯定不能與蘇東坡這種級別的相比,不過也算是人中龍鳳了。
   章惇追隨王安石變法,算是比較堅決的,曾因保守派上臺被汝州(河南臨汝)。哲宗親政后,其時王安石已逝,章惇被啟用為相。
   章惇入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復(fù)變法,恢復(fù)變法的重要措施就是起用“元豐黨人”,亦即變法人士,把反對改革的“元祐黨人”,包括昔日好友蘇軾等等,全部下放,統(tǒng)統(tǒng)滾蛋,有多遠(yuǎn)滾多遠(yuǎn)。
   章惇還把所有守舊黨大臣及其罪狀都列成了清單,呈給宋哲宗。其中,章惇指控,曾經(jīng)宋朝與西夏開戰(zhàn),宋朝實力不俗,但司馬光與宰相文彥博及范純?nèi)实龋ㄟ@些都是保守派)仍決定棄地給西夏,縱容西夏罪不可恕。據(jù)此,“元祐黨人”紛紛如秋風(fēng)掃落葉一般,被掃了個干凈,其中范仲淹的兒子范純?nèi)矢潜涣鞣诺綆X南摘荔枝去了——要知道,那時候的嶺南可不是什么改革開放的前沿,更沒有什么港澳大灣區(qū)。
   收拾完“元祐黨人”后,章惇仍不解恨,畢竟自己為了變法被貶多年,實在不甘心。他要把已故的太皇太后也清算一下。于是指使屬于改革黨的中書舍人林希,上書斥責(zé)太皇太后“老奸擅國”,追廢太皇太后為庶人。
   還好哲宗生母朱太妃明事理,對宋哲宗說,若皇帝要將太皇太后定罪,那是否連自己都容不下了?哲宗念及高太后畢竟是自己祖母,沒有答應(yīng)此事章惇他們的請求。
   高太后動不了,司馬光們還是可以動一動的。于是奏請哲宗追貶那些已經(jīng)過世的元豐黨人,并奪恩封,甚至還要挖開他們的墳?zāi)?,斫棺暴尸——這事干得就很不地道了,完完全全將國事變成了私怨。還好這事犯了眾怒,才沒有弄成。
   變法大事此時在朝廷能臣、堅定的改革派骨干章惇手里,已經(jīng)變成了排除異己、報復(fù)舊怨的工具了。所以,章惇也成功入選宋朝《奸臣傳》之列。
   按常理來說,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站在王安石的改革派這邊的。無他,誠因為改革往往就意味著進(jìn)步。所以,一般說來,變法派應(yīng)該都是憂國憂民、目光前瞻、剛正不阿的正直人士,是好人。而保守派應(yīng)該都是自私自利、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反動派,那基本上就是壞人了。
   然而,好人與壞人,怎么去界定呢?
  
   三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共 7203 字 2 頁 首頁12
轉(zhuǎn)到
【編者按】這篇散文以北宋“律敕之爭”中的阿云案為引,串聯(lián)起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治博弈、新舊黨爭的朝堂風(fēng)云,以及蘇軾等文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yùn)沉浮。故事從阿云因抗拒包辦婚姻弒夫定罪展開,通過大理寺與皇權(quán)的司法沖突、司馬光與王安石的立場對立,展現(xiàn)北宋中央集權(quán)下的法治困境與黨派傾軋。繼而以兩派陣營名單及變法循環(huán),揭露呂惠卿、章惇等借變法之名行私怨之實的現(xiàn)象,最后聚焦蘇軾“不合時宜”的一生,通過烏臺詩案、與章惇的恩怨等細(xì)節(jié),勾勒出文人在黨爭中的悲劇宿命。文章主題深刻,打破非黑即白的歷史評判框架,既呈現(xiàn)司馬光與王安石“政敵私誼”的復(fù)雜性,也揭示高太后“保守卻賢德”的多面性,最終落于“好人與壞人難以簡單界定”的哲學(xué)思考,引發(fā)對歷史人物立場、品德與時代局限的深層叩問。散文語言智慧有力,結(jié)構(gòu)上以小見大,從個案延伸至朝堂生態(tài),再聚焦個體命運(yùn),層層遞進(jìn)中展現(xiàn)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全貌與文人精神困境,兼具史學(xué)厚度與文學(xué)可讀性,是一篇兼具思想性與敘事魅力的歷史散文佳作。流年力薦閱讀!【編輯:清鳥】【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F202505220008】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清鳥        2025-05-18 08:04:19
  老師博古通今,智慧博學(xué),觀點中肯,值得學(xué)習(xí)的一篇好文!問好老師,祝愉快!
愿與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純真與美好
回復(fù)1 樓        文友:正南方        2025-05-18 15:36:45
  感謝清鳥老師的編輯、評論與鼓勵!
2 樓        文友:紛飛的雪        2025-05-25 20:25:36
  品文品人、傾聽傾訴,流動的日子多一絲牽掛和思念。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rèn)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xué)社團(tuán)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復(fù)2 樓        文友:正南方        2025-05-26 09:10:27
  感謝肯定!感謝“紛飛的雪”老師!
共 2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