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香】那年我高考(散文)
六月,陽光熾熱,夢想滾燙。在這個時節(jié),對于農人而言,是夏收成果、顆粒歸倉之時;對莘莘學子來說,則是充滿希望與挑戰(zhàn)的時刻,他們即將踏上高考的戰(zhàn)場。這不僅是知識的較量,更是青春夢想的盛大啟航。作為老一代考生,我滿心都是對逐夢少年們最真摯的祝福與鼓勵:“心有所期,超常發(fā)揮。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金榜題名,前程似錦?!?br />
如今,高考已不是學生孤軍作戰(zhàn),全社會都齊心協(xié)力。從考點篩選、考場布置,到交通、環(huán)境、食宿等綜合因素的提質,政府發(fā)布停工令,工地停工,考點周圍交通管制,警察上街執(zhí)勤,志愿者提供服務,廣場再無噪音,方方面面都提供保障,確保高考順利進行。高考已然成為家庭的大事、全社會的大事、國家的大事。
而回想當年我的高考時光,因為條件和環(huán)境的限制,只能獨自前往。那是1979年6月,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二年,全民第二次高考,時間是6~8號,我們法門高中學生被分配到豆會中學考場。
離校前,班主任老師仔細講解了高考應注意的事項、需帶的文具、到校的時間、帶隊老師駐地及名單,各科老師也分別給學生反復叮嚀。老師們反復強調,揀會答的先答,答題過程中遇到拿不準的,就先放下答其他題,做到會答不漏,事后才不會留遺憾,這些話至今仍在我耳邊回響。
6月5日上午,我在家準備好鉛筆、三角板、圓規(guī)、水筆等文具,還有碗、筷子、牙刷牙缸、毛巾、一條床單、三天的饃、學習資料等,一股腦裝進大挎包。父親給了我2元錢,我懷揣著它,從老家步行20多里路,途經法門到建和東橋親戚家。哥哥吃過午飯送我出門,給了2斤糧票,還詳細描述去豆中的路線。轉身時,大哥揮手說出“祝你凱旋歸來”,這句祝福成了我至今難忘的幸?;貞洝?br />
由于第一次去豆會中學,我按哥哥說的路線邊走邊問,到達時已是半下午。顧不上休息,我先看了馮九臺東側墻上貼的安排告示,找到了法門高中學生的宿舍、帶隊老師的房子,查找考場位置,核對考號座位,熟悉校園環(huán)境,了解高考期間的生活路線。摸清考場大概情況后,我參加了考點在馮九臺東側召開的全體考生大會。
主考,時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忠明宣讀考場紀律、注意事項,對監(jiān)考老師、考生、全體工作人員提出嚴格要求;豆會中學校長白建明表達了對學生的殷切期望,希望考生放下包袱,大膽應試;法門高中帶隊老師再次給學生鼓勁加油,鼓勵考生臨陣不亂、冷靜思考、沉著答題,考出成績,考出水平,為法門高中爭光,為祖國繁榮獻智。
會后,我吃了自帶的饃,對著水龍頭喝了點水(那時學校不提供開水,冬天也一樣,要喝水得去水龍頭砸冰),便在宿舍找個位置,拿出床單,一半鋪一半蓋,和衣而睡。宿舍和法門高中的宿舍一樣,門向南開,三間大房里是三層床板,北邊兩層、南邊一層通鋪,能容納30多名學生。
考試期間,豆會中學給考生特別照顧,晚上宿舍不熄燈(平時10點熄燈),方便考生學習和討論。那時我們年輕氣盛、精力旺盛,又身處考點,心緒難平,久久難以入睡。宿舍里看書聲、討論聲、吃饃聲、撓癢癢聲、拍蒼蠅聲交織,此起彼伏。學生宿舍蚊蠅多、跳蚤多、壁虱多,尤其是墻上滿是壁虱,大家打死一波,不一會兒又從墻縫里鉆出一批,叮得人渾身發(fā)癢(據說壁虱隔空吸血,打死一個,墻上就留一個紅點)。剛睡下,這邊“啪”一聲,那邊又“啪”一聲,整晚睡不好,一直在和壁虱、跳蚤“捉迷藏”。夜深了,被咬得疲憊不堪才睡著,天卻亮了,該起床了。好在年輕,要是換作現(xiàn)在,這樣折騰可沒法考試。其實我本有條件住教工宿舍,卻因多種原因沒能住成。再看看現(xiàn)在,家有考生,全家陪護,提前預定賓館、酒店,變換花樣準備飲食,就怕孩子休息不好、吃飯不香,影響考試狀態(tài),和當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當年在學校的生活條件,對農村孩子來說算是好的,感覺像過年一樣。學校在學生灶上專門為考生準備了飯菜,一碗素面2兩糧票8分錢,一碗臊子面2兩糧票1角錢,1個饃4兩糧票8分錢,大米稀飯1兩糧票(具體多少錢記不清了)。早上我用自帶的饃,買碗稀飯,大米稀飯在當時可是奢侈品,有些學生甚至都沒見過大米。我大概是在1975年,大哥從武漢當兵探親帶回一袋米,母親才在做玉米糝子時摻了些,單獨的稀飯、米飯都沒吃過。中午我吃兩碗素面,面條比家里做的好,湯里有炒菜,上面還漂著紅紅的油潑辣子,看著就饞,吃著更香,可因為兜里錢和糧票少,只能控制著吃;晚飯簡單,吃個自帶的饃,到水龍頭喝點自來水就行。
回想起2008年子女考試的情景,我們已住在縣城,考場就在扶中,不用像其他家長那樣操心找住宿和吃飯的地方。但為了安排好孩子高考事宜,也是費盡心思。安排交通工具、制定考期食譜、優(yōu)化休息環(huán)境、購買菜品、研究適合吃的水果,連飯菜溫度、調料用量、飯和水果的搭配都仔細考量。每場考試我都陪孩子到考點,等孩子進考場后我就在外面等候,考完再陪孩子回家,監(jiān)督孩子不亂吃亂跑,防止吃壞肚子或發(fā)生意外。到家飯就已準備好,飯后監(jiān)督孩子休息。孩子休息時,大人走路都躡手躡腳,小聲說話,生怕吵醒孩子,影響考試發(fā)揮。此后幾年,因為我家離扶中近,幾乎每年都有親戚家孩子來住家考試。我們和親戚兩家大人全程服務,接送孩子,按孩子口味安排飲食,三天不重樣;細心照顧孩子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閑暇時還陪孩子逛街,放松大腦,讓孩子不再糾結已考過的試卷,減輕考試壓力,輕松迎接下一場考試。
當年高考共六門課,語文、數(shù)學、政治、物理、化學、英語。6號早上第一堂考語文,作文題目我記不清了,考完自我感覺還不錯。最后一堂考英語,英語在高考總分中只占4分,但對我們來說卻是最難的,學起來特別費勁。豆會中學地處農村,交通不便,附近只有一家商店,離學校還有段距離,物資匱乏,除了學校操場,學生沒別的活動地方。每堂考試結束,學生們就三五成群,在學校門口或麥地邊的田埂上散步、討論答題情況,根據討論估分(那時考完試沒有標準答案)。有兩個題我印象特別深,一個語文填空題,應該填“溯”字,“追溯到以前……”,我填錯了;還有一道數(shù)學題,杜同學說正確答案是(),我算成2(),這都是討論時對答案發(fā)現(xiàn)的。而大多數(shù)同學會選擇在離學校不遠的地邊、樹蔭下席地復習,準備下節(jié)課考試,期間還得不時抬頭觀察其他學生動態(tài),掌握時間,就怕錯過入場時間(那時只有個別考生有手表),耽誤考試。
8號下午考試結束,同學們互相道別后踏上歸程。我和同村考生背上書包,經三線、柳村、趙家垚、齊村,步行約30里路回家。母親做好長面(農村待客才做的澆湯面)等著我,父親沒問一句考試情況,只是反復讓我多吃點,生怕我受委屈。
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不出門就能知道天下事,高考成績一鍵可查。我們那時,是按傳言的時間到母校法門高中領取成績單。我和同村一名同學上了初錄榜(預選線250分,我255.5分,本村同學250分),鄉(xiāng)親、族友、親戚、家人都很高興,奔走相告,我也欣喜萬分。學校王老師來村政審時,鄰居有人跑去田地里找我和父母,有人去村上叫來村干部,大家全力配合,就怕出問題。待錄期間,我多次騎自行車40里路到縣招生辦公室問詢情況,得到的答復都是耐心等待,招辦吳老師還憑經驗告訴我“沒問題,回家等通知書”。
直到十月初,一天早上剛起床,我聽到陜西省廣播電臺新聞節(jié)目報導高考錄取工作全部結束,心急如焚,借了輛自行車趕到縣招辦,卻被告知錄取結束,沒收到通知就是沒被錄取。我如遭雷擊,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家的。后來,我痛定思痛,背上鋪蓋在豆會中學、扶風高中復讀了兩年,最終還是因成績不佳落榜。好在之后的人生中,憑借高中學到的知識,我干上了喜歡的工作,也算是對自己有個交代。
風雨歲月,滄桑變遷,許多往事已被塵封,但當年高考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如今,高考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我年至耳順之年閉眼就能浮現(xiàn)、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我終于明白:高考,不只是簡單追求繼續(xù)深造,它曾是改變人生的獨木橋;那一場決定命運的考試,藏在記憶深處,那里有老師的期望、同學的鼓勵,有父母和族人期待的眼神,有家庭對奇跡的盼望,更有改變家庭條件、實現(xiàn)身份蛻變的夢想,關乎生活、物質與城市的夢想。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又是一年高考季,祝所有考生考得理想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