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寧靜】苦菜的味道(散文)
上午姐姐打來電話,這幾天正是壩上挖苦菜的時候,昨天去地里挖了半天,也沒有挖多少,還凍得有點感冒。今天市場上買了幾斤給你們寄去,你們嘗個新鮮,這可是家里最好的特產(chǎn)。
寄點苦菜,是姐姐心中最沉甸甸的姐弟之愛。我和姐姐說:“幾十元一斤,千萬不要花錢買,我對苦菜不是特別喜歡的?!闭f歸說,姐姐是不會聽的,知道我是心疼她花錢。姐姐和姐夫兩個老農(nóng)民,脫貧搬遷住進縣城,生活來源極其微薄,我還真是心疼為我吃上一口故鄉(xiāng)的苦菜而發(fā)生的開銷。我和妻子感慨:“姐姐寄來的哪里是苦菜,分明是故鄉(xiāng)的春風(fēng)夏雨,故土離情?!?br />
“童年打開的味蕾是一生的記憶”,這話我是篤信的??船F(xiàn)在一些老人們的回憶,一提到童年母親制作的食物,即便是一缽子稗糠野菜,也會文思情涌,贊不絕口,不僅僅是因為“就是好吃”的味覺記憶,更是因為其中寄寓了故鄉(xiāng)情結(jié)和深深的母愛。童年的味蕾,是物理特性的感性記憶,更是情感意識的理性存儲。
前幾天,看到康保籍作家張國亮關(guān)于“壩上苦菜”主題的文章,結(jié)尾時他寫道:每逢小滿這個時節(jié),“所有對苦菜有著特殊情結(jié)的壩上人、西部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苦菜?!睆埾壬驹谖膶W(xué)的制高點上,審視故鄉(xiāng)野菜的內(nèi)涵和外延,自然就窺察到了野菜的故鄉(xiāng)情感價值。閱讀張先生的文章能夠體味到,在壩上,這苦菜的文化意境一點不輸于莜面。
其實早些時候的這種野菜,就是貧困人們賴以充饑的野生植物。鄉(xiāng)親們并沒有把這野生的東西當(dāng)作山珍海味。挖野菜,吃野菜,都是生存的需要,并非生活的點綴。當(dāng)時的野菜總是和“吃糠咽菜”一起出現(xiàn),在老百姓那里,很少有人去記錄贊美。乾隆皇帝曾經(jīng)作過一首詩,題為《苦菜秀》,結(jié)尾兩句是:“信能咬得其根者,卓犖何妨百事營?!睆脑娭锌梢钥闯?,皇帝眼里的苦菜也非佳肴,而是把吃苦菜當(dāng)作一種人生的歷練,“只要你能吃得了苦菜的苦,有什么事情還辦不成功呢?”乾隆皇帝以一葉小小的苦菜,精心構(gòu)制出一幅“觀風(fēng)勸吏”的意境來,足見苦菜所包含的一種可以為人生借鑒的苦中作樂、以苦勵志的文化寓意。
記得童年時候,為了節(jié)省糧食,改善口味,母親用嫩灰菜、嫩沙蓬等野菜制作一種叫“傀儡”(“塊壘”)的面菜雜糅的主食,那味道實在不怎么樣。每每因為孩子們皺著眉頭不愿動筷子而遭到父親的嚴厲呵斥:“黃瓜茄子好吃,去哪里淘換來!趕快吃!”當(dāng)時如果有黃瓜茄子,這灰灰菜一類的野菜絕不會成為父母做飯時的看重,也不會成為改善食品結(jié)構(gòu),平衡營養(yǎng)的艱辛追求。
但是,野菜也是分等級、分地位的,灰灰菜、沙蓬之類和苦菜就不在一個等級上。同樣是野菜,苦菜則具有不亞于家菜的尊貴地位。在故鄉(xiāng),鄉(xiāng)親們出于對苦菜的尊重,親切地賦予她一個“甜苣菜”的美名,以此來消除那“苦”字包含的艱辛和愁怨。今年野菜剛上市的時候,剛剛宣布脫貧沒幾年的故鄉(xiāng),一斤居然能賣出80元的天價!批量上市之后,一斤也不低于30元!這份“貴重”,其它野菜無論如何不能與之比肩。
小時候的一個夏天,我發(fā)燒感冒,持續(xù)高燒幾天退不下來。隔壁的鳳英大嫂挖回來半籃苦菜,家都沒回就送到了我家,告訴母親說:“白生生胖嘟嘟的幾根甜苣,快給孩子涼拌的吃一口,都說甜苣能退燒呢。”母親開水焯過,放了鹽和醋,端給我吃,嚼一口,脆生生、涼絲絲的,淡淡苦味轉(zhuǎn)換成了甘冽的清香,存留在口腔里、食道里,也存儲到了記憶中,那味道至今記憶猶新。后來才知道,大嫂說苦菜退燒,并非民間傳說,確有文獻依據(jù),《中藥大辭典》就記載,苦菜“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功效”。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竟然仍然有著再吃一口的強烈沖動。雕刻在記憶深處的苦菜的味道,超越了美味珍饈的誘惑,化苦楚為甘甜,再次從記憶回到了現(xiàn)實。這倒是真正踐行了乾隆的詩句意旨。五十多年的感悟,我驚嘆,原來苦菜已經(jīng)成為壩上人心中的一個文化符號。
我想起了母親在世時的一個故事。八十多歲的時候,我們帶著母親去華北大平原的一個果園采摘黃杏。到了杏林,母親對掛滿枝頭的黃杏不屑一顧,卻被一片綠茵茵的苦菜所吸引,我們只好陪著她采起了苦菜。回到家里,母親親自下廚,做了一頓莜面苦菜餃子。餃子上桌后,母親一邊品嘗味道,一邊回憶她小的時候和大姨走出去十幾里路挖苦菜迷失方向的故事。不過她并沒有吃多少,嘗了兩個就放下了筷子。母親說:“關(guān)南的苦菜葉子大,沒根,與咱口外老家的紅芽芽苦菜沒法比。包出的餃子不是咱老家的味道,可能拌餡兒時香油也放多了?!蹦赣H的話忽然讓我明悟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詩情寓意,不僅是露水、月亮有著深沉的故鄉(xiāng)之情,苦菜也一點不含糊。
是呀,當(dāng)時在老家吃野菜餡兒餃子,哪來的香油可放。不過母親說得很是客觀,中原的苦菜確實不能和壩上老家的苦菜相比,二者也不屬于一個等級。中原的以葉為主,家鄉(xiāng)的以根為主,中原的身姿碧翠婆婆娑娑,而家鄉(xiāng)的卻是潔白似玉亭亭玉立。離開母親,妻子笑著對我說:“老娘沒吃飽,下午準備豬肉餡兒,晚上包茴香餃子?!?br />
有意思的是,過了幾天,母親忽然對我說,星期天要是有空,還去那片杏林挑甜苣去吧。她的心里還在惦記著那片苦菜!母親的年紀越來越大,食物的取向要求盡量順口,合乎老年人的脾胃。平原的苦菜吃的是葉子,口感自是不佳,加之是高纖維的植物,老年人難以克化,母親不喜歡自在情理之中。但是,不喜歡吃,卻惦記著采。我忽然明白,母親惦記的那里是苦菜,她惦記的是童年以及壩上故鄉(xiāng)的記憶,惦記的是采苦菜的過程。我敢肯定,母親希望再去那片杏林的時候,她的腦子里一定播放著她的人生記錄影像:那里有草原、有土坯房、有把苦菜叫作甜苣的方言,還有罩著彩色頭巾在太陽地里尋覓苦菜的少婦身影,以及家中嗷嗷待哺的缺少營養(yǎng)的孩子……
任何一種文化符號都兼具物質(zhì)性和精神性,壩上苦菜是生活沉淀和文化熏染共同孕育的,沉淀著一種具有壩上高寒耐旱植物特有的精神品格。壩上人家到了秋天會手工生產(chǎn)山藥粉,也就是土豆淀粉,俗稱磨山藥粉。其成品就是經(jīng)過反復(fù)過濾沉淀得到的,過濾沉淀的時間越長,次數(shù)越多,淀粉就越白、越細、越精,非付出更多的汗水,不可有高等級的淀粉收獲。苦菜從果腹的野菜到“珍饈美味”,一路走來,不僅見證了社會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同時也見證經(jīng)歷了這個世界的飄風(fēng)苦雨和壩上人腳高步低的苦難行程,其過濾沉淀的次數(shù)和時間相對于淀粉來說,那是無限的超越,其潔白、精細的程度極具精神的意象,其中不難檢驗出壩上人的精神圖譜基因。
苦菜的文化寓意,不僅在于其味道之苦,還在于其價值中所包含的生活之苦,更在于其所包含的親情、友情。
濤哥住在康保,他知道母親喜歡家鄉(xiāng)的“紅芽芽”苦菜,母親在世的時候,小滿前后他都會給母親寄一箱來。每次收到包裹,母親都愛不釋手,把一箱苦菜一把把整整齊齊分開,盤腿坐在床上,拿起電話本,給孫子們一個個打電話:“你濤叔叔又寄來了紅芽芽苦菜,快點過來拿一把??禳c啊,給你留著。”母親去世后,依然能夠收到濤哥的饋贈。每當(dāng)收到濤哥的惦記,我就想起母親來,想起母親對紅芽芽苦菜的鐘愛,對故鄉(xiāng)的惦念。在精心烹飪這箱紅芽芽苦菜的時候,我的心里總是異常的溫暖。我不認為這是一箱野菜,總認為這是一箱滿滿的故鄉(xiāng)文化,是一箱滿滿的惦記與關(guān)愛。今天的社會,是一個精神生活為導(dǎo)向的社會,物質(zhì)的多與少,味道的苦與甜都在其次,重要的是傳遞著凝聚了故鄉(xiāng)文化因素的情感。這情感的傳遞,不正是一種文化傳承,不正是壩上人的真品質(zhì)么。
202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