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星月詩話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消失”的土灶(散文)

編輯推薦 【星月】“消失”的土灶(散文)


作者:沉舟 白丁,7.3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347發(fā)表時間:2025-06-05 23:44:24

前幾日,妻子熬了一鍋老母雞湯,黃澄澄的湯面上浮著幾片金黃的油花,香氣撲鼻。我迫不及待地找來鍋巴,泡在雞湯里,期待那熟悉的煙火味。然而,超市里買來的機制鍋巴,雖然香脆,卻少了土灶炕出來的那股直抵心扉的焦香,仿佛丟失了一把打開童年記憶之門的鑰匙。我不禁懷念起兒時農(nóng)村土灶炕出的鍋巴,那才是真正的“人間煙火”。于是撥通了家住農(nóng)村的堂哥電話:“家里還有炕鍋巴嗎?周末我回來拿點?!薄艾F(xiàn)在哪還有鍋巴啊,大灶平時都不燒了?!碧酶绲穆曇魪碾娫捘穷^傳來,“我們自己都吃不上鍋巴了。”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那時的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有土灶。條件差的人家,土灶就建在堂屋旁;條件好些的,則有個獨立的廚房。土灶通常用土夯或磚砌成,一大一小兩口鍋,一口煮飯或煮豬食,一口炒菜,中間還有個蒸汽鍋,用來蒸菜或燒水。灶面用白石灰抹得光滑如新,講究的人家還會貼上瓷磚。這里是母親施展廚藝的舞臺,也是家人圍坐取暖、談天說地的溫馨角落。每個土灶都連著長長的煙道,直通屋頂。每到做飯時分,家家戶戶的煙囪冒出裊裊炊煙,隨風(fēng)飄蕩,整個村莊彌漫著濃濃的煙火氣息。
   上小學(xué)時,我們舉家搬到了集鎮(zhèn)。父親單位分配的房子是筒子間,做飯只能用煤爐,總覺得煤爐煮的飯差那么一把火。后來,單位蓋了一排平房作廚房,我家才重新有了土灶。父親執(zhí)意要砌土灶,或許在他心中,那躍動的灶火和熟悉的飯香,才是“家”最踏實的樣子。修土灶是個手藝活,父親請了當?shù)赜忻哪嗤呓硜砥?。土灶好不好用,火力旺不旺,全看灶臺修得如何。土灶主要燒柴火,松針、松果、枯樹枝都是好材料。集鎮(zhèn)上沒地方砍柴,但每天都有賣柴火的,買幾捆松針和一堆松果、樹枝,堆在小平房前,隨用隨取。
   我最喜歡在灶膛前燒火。每天晚上煮飯時,我都自告奮勇地跑去燒火。坐在灶臺下的小板凳上,從灶膛左邊的小格擋里取出火柴,輕輕一劃,“哧”的一聲,紅色火苗竄了出來。接著,用火鉗夾著松針放入灶膛,一陣白煙過后,松針迅速燃燒起來。再往灶膛里扔些干柴和松果,燃燒的松針滋滋作響,火越燒越旺,松果和干柴不時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像過年的爆竹聲。
   煮飯時先要燒大火,飯熟后熄火,再焐一會兒。雖然灶膛里沒了明火,但溫度依然很高。用火鉗一撥,火星像夜空中舞蹈的精靈,四處飛落。火星快熄滅時,加一把松針,趴在灶膛口使勁吹氣,僅存的一點火星一閃一閃,像天上的星星,瞬間點燃了松針。那一刻,那微弱卻倔強的火星,仿佛包藏著宇宙的奧秘,瞬間點燃了松針,也點亮了溫暖的記憶。加把火后,飯就煮好了,一鍋脆生生的鍋巴也隨之出鍋。
   燒火之余,孩童的頑皮總能讓灶膛生出別樣趣味。大火熄滅后,我常偷偷將山芋埋在灶膛的爐灰里。余溫炙烤的山芋,半小時后外皮焦脆,內(nèi)里軟糯。記憶中那瓤肉金黃、香甜軟糯的烤山芋,如今成了稀罕美食,至今難忘那唇齒間的醇香。那焦香軟糯的滋味,是灶膛余溫與時間共同醞釀的禮物,是現(xiàn)代烤箱永遠無法炮制的、帶著泥土氣息和煙火溫度的“慢”滋味?,F(xiàn)在街上偶爾也能見到賣烤紅薯的,但那焦黃的爐烤山芋,卻怎么也吃不出記憶中的味道。
   現(xiàn)在不僅城里人用上了天然氣、電磁爐,農(nóng)村做飯也普遍使用電飯煲、煤氣灶。昔日的土灶早已閑置,或許只有過年前開油鍋時才會用一次。陳舊老式的土灶,像個滄桑的老人,靜靜地閑坐著,任由日月更替,四季流轉(zhuǎn)。它沉默的身影,映照著一種生活方式的悄然退場,以及隨之消散的、那份圍爐夜話的親密與溫暖。
   如今,回老家時,再也看不到村莊上空裊裊升起的炊煙,再也聽不見土灶燒火時“噼里啪啦”的響聲,再也見不到人們在灶前灶后忙碌的溫情場景。雞湯依舊鮮美,卻少了土灶的焦香。那份土灶做出的飯菜的醇香,一家人圍坐在灶邊有說有笑的快樂時光,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中,成為我心中最溫暖的懷念。土灶的“消失”,不僅帶走了一種古老的烹飪方式,更像抽走了鄉(xiāng)村生活的一根溫暖筋骨——那根連接著土地、自然、親情與慢時光的筋骨。那裊裊炊煙,最終飄散在時代的勁風(fēng)里,化作一縷揮之不去的、帶著焦香與溫暖的鄉(xiāng)愁。
  

共 1635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歲月匆匆,許多事物悄然退場,土灶便是其中之一。作者以妻子熬好的雞湯里需要放鍋巴為生活引子,由此想起兒時吃的鍋巴都是土灶所產(chǎn),從而順理成章地把思緒帶回鄉(xiāng)下的土灶。土灶承載著家庭煙火氣與溫暖回憶。小時候,坐在土灶前,幫大人生火添柴,聽木柴的“噼里啪啦”聲,看火苗在鍋底跳舞,品嘗飯菜的香味。做完飯后,還偷偷往灶膛埋山芋,那烤出的山芋是童年的美味。如今,現(xiàn)代化的廚房取代土灶,做飯的速度提高了一倍,但那熟悉的煙火氣卻漸行漸遠。這體現(xiàn)了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一篇懷舊散文,傾情推薦,好文共賞!【編輯:微笑的百合】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微笑的百合        2025-06-05 23:48:39
  一篇懷舊散文。它體現(xiàn)了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