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丹楓詩雨 >> 短篇 >> 雜文隨筆 >> 【丹楓】血與歌(隨筆)

編輯推薦 【丹楓】血與歌(隨筆)


作者:鳳凰腳下 秀才,1007.1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76發(fā)表時(shí)間:2025-06-17 08:44:12
摘要:原創(chuàng)首發(f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這是世人給予魯迅的評價(jià)。先生無疑是大義的,柔軟的筆尖在他手中跳脫著,他將無數(shù)國人的血凝聚成一首首感天地泣鬼神的歌。有人提問:“為何要讀魯迅?”自是因那作品中聲聲血泣。
   封建禮教是一個巨大的牢籠,它困住了被壓制而命運(yùn)悲慘的人,困住了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裹挾而迂腐落魄的人,它亦困住了想要放聲歌唱,想翱翔于廣闊天地的人。一介女流祥林嫂,一個善良勤勞的姑娘,就這樣被一只黑色饞蟲一口一口咀嚼殆盡。她曾掙扎,反抗,換來的卻是更加迅速的吞噬。那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在聲聲嘲笑與奚落中,也在某個不知道的夜,被黑暗籠罩,直至化為空中飛揚(yáng)的塵土。充滿熱血與激情的夏瑜曾大聲呼喊,但隨著蒙蒙的灰鉆進(jìn)他的鼻腔,毀壞了他的喉嚨,令他不能高歌。血染紅了他們的全身,淚淌盡了整個中國。冷漠,麻木,一個個鮮活的人被吃干抹凈,然而旁觀者們卻事不關(guān)己,平靜地看著,眼中沒有一絲的波瀾與漣漪。他們不知,唯有巨獸沖破牢籠,他們方不會沉溺于其中。
   矛尖直刺,勾勒出民眾。在《阿Q正傳》中,阿Q這一個人物深入人心。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并且受盡了他人欺凌與壓迫。雖然被他人打罵,但他卻仍然自欺欺人,催眠自己,麻痹自己。在遭受別人的打罵后,他會在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的世界真不像樣……”通過這種方式,他仿佛自己真的勝利了一樣,滿滿的自豪感涌現(xiàn)。阿Q的這種精神狀態(tài),本不應(yīng)存在,但是卻在當(dāng)時(shí)的民眾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出來,他們麻木、愚昧、自欺欺人,在犀利的刀刃面前選擇逃避,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對。魯迅以犀利的筆觸剖析民眾沉淪的要害,渴望喚醒他們,不再沉淪,不再以得過且過之態(tài)面對慘痛現(xiàn)實(shí)。他將人們從自己編造的美夢中狠狠拽出。他深知,一個民族如果不能擺脫這種懦弱的思想,就永遠(yuǎn)無法真正走向強(qiáng)大。雖然字字刺心,但卻如同一劑猛藥,讓昏睡的人們猛然驚醒,回望自己,尋找通往光明的道路。
   筆尖輕點(diǎn),劃過人們靈魂的深處,探尋著人性的可怖。字是板正的,人性卻是扭曲的。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xì)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一個人,一群人,吃人,喝同胞的血液。這是何種可怕?惡與惡交織著,使整個中國處于暗沉永夜,使國人處于迷茫蒙霧,使他國處于猖狂之巔。在最混亂之時(shí),人的惡被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壓迫,壓迫,仍舊是壓迫,國人被勒得喘不過氣來,以至于他們絕望,他們瘋癲,他們扭曲,他們沉醉……他們,喪失人性。魯迅之文如教堂的沉悶的鐘,鐘聲震蕩,直沖云霄,最終,有人回望,有人清醒,有人依然沉默……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庇谑且晃挥忠晃挥⑿郾l(fā)。當(dāng)魯迅看到影片里中國人木訥地圍觀同胞被槍殺,他深刻意識到病在心而非身,于是他棄醫(yī)從文,決心用文字喚醒民眾,拯救國家?!坝幸环譄幔l(fā)一分光,不必等待他人的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鼻嗄甑难隰斞腹P下沸騰,迸發(fā)。他以筆代樂,以文替歌,他聲嘶力竭地唱著,一人,兩人,漸漸地,滴滴江水匯聚成波濤大海,跳動著,席卷著,侵蝕著,直至曙光降臨。
   而今,人吃人仍然存在,不過,他們吃人的方式變了。一百年前的青年揮灑著血與淚,口中卻哼著輕快的歌,眼眸中是對曙光的期盼,一百年后的我們,在祖國的簇?fù)硐麻L大,卻仍然要有洞察黑惡勢力的警覺力,揮灑熱血的勇氣,以及向上向善的激情。
   即便光芒已經(jīng)普照大地,可魑魅魍魎仍在黑暗中潛行,干著“吃人”的勾當(dāng)。如果說一百多年前魯迅在黑暗的舊中國舉起了一盞明燈,照亮前路,如今他的文章仍然熠熠生輝,揭開了罪惡的遮羞布,讓黑暗無處遁形。
   前路荊棘使其血流不止,但歌聲卻愈加響亮,劃破天際,迎接著前方的曙光。
  

共 1560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文章緊扣“為何讀魯迅”展開論述,通過剖析魯迅筆下祥林嫂、孔乙己等經(jīng)典人物形象,深入挖掘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民眾的麻木愚昧,以及魯迅以筆為刃喚醒民眾的深刻意義 ,展現(xiàn)出對魯迅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深刻理解,立意深遠(yuǎn)。大量引用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和經(jīng)典語句,如《祝?!防锏南榱稚?、《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Q正傳》的阿Q等,既充實(shí)了文章內(nèi)容,又增強(qiáng)了論述的說服力與文學(xué)性。字里行間飽含對魯迅的崇敬,以及對舊中國社會黑暗的痛心,情感真摯充沛。如“柔軟的筆尖在他手中跳脫著,他將無數(shù)國人的血凝聚成一首首感天地泣鬼神的歌”,以詩意語言贊美魯迅;“血染紅了他們的全身,淚淌盡了整個中國”則傳遞出強(qiáng)烈的悲愴感,極易引發(fā)讀者共鳴。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開篇以“為何讀魯迅”引出話題,中間從封建禮教的迫害、民眾的麻木、人性的扭曲等方面層層遞進(jìn),闡述魯迅作品的價(jià)值,結(jié)尾聯(lián)系當(dāng)下,強(qiáng)調(diào)魯迅文章的現(xiàn)實(shí)意義,邏輯連貫,條理清晰。推薦欣賞。【編輯:安子川】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安子川        2025-06-19 21:42:16
  感謝賜稿丹楓,問好作者,期待繼續(xù)。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