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見證】【云水】茶韻留芳,情牽歲月長(散文)
一
昨天,女婿的父親年滿七十,進入古稀之年,我和妻子去給親家公祝壽。他個頭不高,面容清瘦,善于言談,待人熱情。因長我七歲,我習(xí)慣叫他老韋。他一生愛好不多,特別對茶頗有研究,非常喜愛。我一走進家門,他就迎了上來,招呼我到茶桌旁坐下。
接下來,老韋一邊給我端他泡好的功夫茶,一邊打趣道:“親家,聽兒子經(jīng)常講,你愛寫作,寫了不少文章,出了書。正好,這茶文化豐富,你也可以寫一寫啊。”說實話,我過去上班忙,加上性子急,總認為喝功夫茶純屬浪費時間,我沒這份閑心。今日見老韋這般雅興,恭敬不如從命,就靜下心來,聚精會神看他在茶盤上搗鼓。他看我這般專注,就邊做功夫茶邊給我敘擺起了茶的傳說和起源。
古時,中國五帝之一的神農(nóng)氏,時常看到民眾生病痛苦的樣兒,心里焦急,就經(jīng)常上山采集草藥,并且親自嘗試藥效。有一天,他帶著煎藥的陶罐上山采藥,剛用柴火把陶罐里的水燒開后,就身感不適,渾身無力,隨即坐在地上,背靠大樹休息。這時,突然一陣大風(fēng)吹過,幾片樹葉恰巧飄落在陶罐沸水之中,不一會兒,水逐漸變?yōu)榈狞S色。神農(nóng)氏試著喝了一口,頓感全身舒爽,一下子有了精神。經(jīng)他反復(fù)嘗試,發(fā)現(xiàn)這種樹葉具有解毒提神之功效。后來,人們?yōu)榱擞涀∷暮?,就把這種樹稱之為“茶樹”。
還有一個傳說講的是南北朝時代,禪宗祖師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決心九年不睡覺。然而,修行到第三年時,他因疲憊不堪,不知不覺睡著了。一覺醒來,達摩知道前功盡棄,懊悔萬分,一氣之下把自己的眼瞼割下,將其擲于地上。沒想到過一段時間后,眼瞼生根發(fā)芽,長成了一株小樹,且葉片蔥綠。這時,一位僧人從此路過,摘下樹葉煮水飲用,發(fā)現(xiàn)其有提神醒腦之作用,趕忙將樹葉獻給達摩。達摩立馬借助它的力量,面壁靜心修行,最終大功告成。之后,這棵樹被人們稱為“茶樹”,茶也因此被世人喜愛。
隨后,老韋端起茶杯,品味一口,又接著說,這茶的傳說故事多了去,各地說法不一,但這些故事集中反應(yīng)了茶起源于中國,文化底蘊豐厚,被列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距今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你看,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一書,就全面敘述了茶葉的栽培、采摘、制作方法,標志著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到了宋代,文人雅士們以茶會友,茶成為了人們精神世界的一種寄托。到了明清時代,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各類茶相繼問世,茶又有了新的提升,并逐步成為人們相互交流,勾通感情,傳遞文化的橋梁和紐帶。
現(xiàn)今,全國各地優(yōu)化布局,運用科技,大力擴大種植面積,茶產(chǎn)業(yè)迅猛發(fā)展,成了部分農(nóng)村致富的支柱產(chǎn)業(yè)。前不久,我和幾個朋友去了貴陽市花溪區(qū)久安鄉(xiāng),見到那里的村民在上級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幫助下,依托千年古茶樹,發(fā)展茶葉產(chǎn)業(yè),靠種茶制茶賺錢,步上了富裕路。一眼望去,那里滿山遍野都種植了郁郁蔥蔥的茶樹,讓人好生高興。
二
老韋正擺著,他二姨夫侯一山來了。這人嗓門特大,一說一個笑,是親戚中有名的“大嘴巴”。剛一坐下,聽到老韋和我在敘擺茶的話題,一下子來勁了,說他兒子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浙江工作,很有孝心,去年茶收季節(jié),接他兩老去他工作的地方游玩。到了后,兒子拿出一盒浙江龍井茶,說這茶歷史悠久,口感不錯,隨后用來泡茶給他喝。他早聽說浙江龍井村不僅茶葉品質(zhì)好,而且風(fēng)光秀麗,就提出要去那里旅游的想法。兒子知道父親是一個“老茶鬼”,便欣然點頭應(yīng)允。
果然,來到龍井茶區(qū)一看,真是王麻子的剪刀——名不虛傳。村子位于杭州西湖邊的群山之中,四周山環(huán)水繞,林木常青。走進一看,村民住房是一色的白墻黑瓦,古香古樸,與寨旁一片片綠油油的茶樹交相輝映。登高望去,茶在林中,林在茶旁,相依相伴,和藹共生,風(fēng)光俊美。在那里,看到茶農(nóng)們背著竹簍,穿梭于茶樹之間,專注采摘著鮮嫩的茶芽的場面,還有非遺匠人們嫻熟靈活,在茶鍋里精心炒制龍井茶,傳承千年技藝的場景,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贊不絕口。
更為有趣的是候一山他們來到一家名叫“山中龍井”茶莊品茶時。他見茶莊主人是一位中年婦女,精明能干,熱情大方,就和她攀談起來。女主人聽說客人來自貴州,就興高采烈地說,她幾年前曾去貴州都勻、平壩產(chǎn)茶區(qū)學(xué)習(xí)參觀過,知道貴州也是茶葉的主產(chǎn)之地,出產(chǎn)的茶葉享有盛名。侯一山笑著對她說,今非昔比,現(xiàn)在茶葉發(fā)展更好了。百說不如一見,你要是有時間,可再去看看。
侯一山一邊說一邊抬頭一看,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對面墻上掛有一幅蘇軾題寫的“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 的詩句,就立馬走進觀看,并尋問起它的由來。女主人隨即給他們敘擺起了古時北宋大文豪蘇軾在浙江杭州任知州時,到這里品茗的趣事。有一天,蘇軾來到這里,一位老茶農(nóng)認出了這位大詩人,就特意用新采的龍井茶招待,蘇軾喝后感到馨香味美,回味無窮,當場揮毫寫下這幅贊美詩句。老茶農(nóng)喜出望外,雙手接過詩箋后,決定送他一包新茶。蘇軾卻笑著說:“若再贈茶,需得我再寫一首詩,豈不成了‘茶債’?”從此,“以茶換詩”的趣事成了這里茶人常談的話題。如今,許多文人還常來這里追尋古代大詩人足跡呢。
聽完侯一山到浙江龍井村茶區(qū)的游玩經(jīng)歷后,我突然想起平時在酒店、茶館及茶市里,看到不少袋泡茶,就問起老韋袋泡茶的來歷。老韋看我一眼,笑著告訴我,說起袋泡茶,它算是茶道中的一個“美麗錯誤”。大約在1908年,紐約茶商托馬斯?沙利文為節(jié)約銷售成本,利用小絲袋裝茶葉寄給客戶,本意是想讓對方收到后,拆袋泡茶。誰知有一位客戶考慮到方便省事,誤將整袋茶直接沖泡,然后還來信詢問沙利文“袋泡茶”的購買途徑。沙利文一聽,感到商機來了,立馬將錯就錯,推廣起了袋泡茶。從此,袋泡茶就誕生了。
聽了這些故事,我終于明白,茶無愧為人間珍品,它穿越千年時光,歷經(jīng)歲月沉淀,不僅滋養(yǎng)著我們的身體,還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其實,生活的更多美好,往往藏在不經(jīng)意的瞬間,需要人們用力用心去挖掘。這每一杯茶,都蘊藏著人生智慧和哲理,等待我們?nèi)テ肺逗皖I(lǐng)悟。
三
說實話,我對茶并不陌生,在過去幾十年的生活工作中,也曾發(fā)生了與之相關(guān)的不少往事。記得七歲那年,我這個兒時小伙伴們心中的“頭”,突發(fā)其想,想在山坡上學(xué)大人泡茶喝。于是,上山放牛時,自己悄悄把前幾天父親制作的茶葉,用紙包了一小包,安排其他小伙伴拿水壺,茶杯等。在坡上,小伙伴們用柴火把水壺里的水燒開后,就把我?guī)淼牟枞~全丟了進去。沒想到大家喝了茶后,一個個抱著肚子,大叫肚子痛得不得了,都怪我拿的茶葉有問題。我當時也身受其害,趕忙跑回家中。父親問明原因后,知道是喝濃茶傷了胃。還好,不一會,大家的痛緩解了,沒出大事,這事就算過去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在息烽縣養(yǎng)龍司鄉(xiāng)工作時,下鄉(xiāng)到大山村了解貧困戶的生活情況??吹侥赀^花甲的村民楊川樹家六口人,住在兩間破舊的土墻房里,屋內(nèi)昏暗簡陋,僅有的幾件家具破舊不堪。老人雙手粗糙,滿臉皺紋。交談中,我得知老人靠摘山上的苦丁茶維持生計。然而,由于這茶味太苦,口感不好,茶葉的銷路成了大問題。看著老人那焦急無奈的眼神,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于是,我決定買下老人所有的茶葉。
老人激動得雙手顫抖,嘴里不停地說著感謝的話。他小心翼翼地搬出家里存放的茶葉,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般。我從他手中接過茶葉,輕輕放在一旁??粗先丝蓱z巴巴的樣兒,心中五味雜陳。離開時,我回頭望去,老人還站在門口,眼中滿是感激與不舍。我知道,這不僅是我一次簡單的買茶行為,更是一份溫暖與希望的傳遞。我真心盼望更多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讓類似的貧困人家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富裕的好日子。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我在貴陽市花溪區(qū)交通局工作時,一天下午,快下班時,一個建筑公司的老總滿臉笑意走進我的辦公室,手里拎著一個精致的禮盒。我心里“咯噔”一下,隱隱猜到了什么。“前不久,我去福建旅游,特意給你帶了一盒正宗的福建紅茶。你平時愛喝茶,給你嘗嘗?!?說完,熱情地遞上禮盒。此時,我心想,吃人口軟,拿人手短,這東西不能收。于是,我趕忙起身,婉言謝絕了這位老總的好意。后來,我下鄉(xiāng)檢查修路時,發(fā)現(xiàn)這家公司承建的一條鄉(xiāng)村公路,水泥含量少,且標號不夠,我立馬令其返工。事后,我大大松了口氣,幸好自己意志堅定,守住了原則 。
又說那天,我看到親家公嫻熟地將茶葉罐打開,用茶匙輕輕舀起色澤烏潤,帶著淡淡果香的新福建紅茶,均勻地放入紫砂壺中,提起砂銚將滾燙的開水高高沖下,那水柱如銀練般落入小巧紫砂壺中。接著,蓋上壺蓋,再用開水淋澆壺身,讓壺內(nèi)的茶葉在高溫的包圍下,全面舒展。過了片刻,將第一泡茶湯倒掉,然后再次提起砂銚,將開水緩緩注入壺中,再蓋上壺蓋。靜候片刻后,拿起紫砂壺,將茶湯斟入小巧的白瓷杯中,茶湯金黃透亮,香氣撲鼻而來。
看著看著,想到自己過去的幾十年里,喝的是一次性泡茶,而今日品著工夫茶,著實感受到了生活的樂趣與美好。觸景生情,我對茶文化的敬意油然而生。我決定拜老韋為師,盡快把做功夫茶的手藝學(xué)到手,讓晚年生活過得更加豐富多彩,幸??鞓贰?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