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園】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隨筆)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牛馬”讀后感
讀罷世全先生“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做牛馬”一文,諸多現(xiàn)實圖景在腦海中翻涌,而思索越深入,越覺其中蘊含的不僅是育兒觀念的革新,更是一場關于生命意義與代際關系的深刻叩問。
從社會學視角來看,過度托舉本質上是一場“愛的錯位”。當下不少父母將自身未竟的理想、對未來的焦慮,統(tǒng)統(tǒng)打包成“為你好”的禮物,一股腦塞給孩子。就像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名校,不惜花費重金報各類輔導班,甚至辭職全程陪讀,將孩子的生活軌跡安排得密不透風。可這樣的“愛”,往往剝奪了孩子自主探索、試錯成長的機會。就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看似嬌艷欲滴,卻喪失了抵御風雨的能力。當孩子成年后,面對生活中的驚濤駭浪,可能會因缺乏應對經(jīng)驗而手足無措,陷入迷茫與無助。
反觀那些懂得“放手”的家長,實則是在傳遞一種更為珍貴的人生智慧。日本作家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分忻枥L的家庭,父母雖不富裕,卻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孩子們在跌跌撞撞中學會獨立,即便平凡度日,卻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小確幸。這種看似“不作為”的育兒方式,實則是為孩子注入了堅韌與自信的精神力量。孩子在自主選擇、自主承擔后果的過程中,逐漸明晰自身的價值與方向,走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道路。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而言,這場觀念的轉變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浪潮下,社會環(huán)境瞬息萬變,父輩的經(jīng)驗已無法完全適配當下的生活。與其耗盡心血為孩子鋪設一條看似平坦的道路,不如教會他們在復雜世界中獨立行走的能力。這讓我想起身邊的一位朋友,他的父母并未給他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卻從小培養(yǎng)他的理財觀念與創(chuàng)業(yè)思維。大學期間,他憑借自己的商業(yè)頭腦和努力,在校外開了一家小工作室,不僅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獨立,還積累了寶貴的社會經(jīng)驗。畢業(yè)后,他更是順利將工作室發(fā)展成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這便是“授人以漁”的力量,比物質饋贈更為持久和珍貴。
當然,“不為兒孫做牛馬”并非倡導冷漠的利己主義,而是呼吁建立一種更為健康、平等的代際關系。父母在關愛孩子的同時,更要珍視自身的生命價值。正如楊絳先生與錢鐘書的家庭,夫妻二人在相濡以沫中追求各自的學術理想,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執(zhí)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兒錢瑗,形成了一種相互尊重、共同成長的家庭氛圍。這種精神層面的傳承,遠比物質的堆砌更能滋養(yǎng)后代的心靈。
在時代的洪流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父母之愛”的表達方式。適度放手,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專注自身,活出生命的精彩。如此,我們方能打破“過度托舉”的怪圈,讓愛以更理性、更溫暖的姿態(tài),在代際之間流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薪火相傳。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