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花子的歷史(隨筆)
時間在不斷推移,社會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變化。就社會總體來說,如今的社會,基本淘汰了“花子”的“職業(yè)?!?br />
所謂“花子”,即以乞討為生活的人群。這“花子”應(yīng)該是“化子”的諧音,化,化來之意,如和尚“化緣”。傳統(tǒng)的社會,花子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花子有兩種,一種是“討飯花子”,一種是“賣藝花子”。
關(guān)于討飯花子,民間有句俗話“人死無大難,討飯永不窮”。是說生活無著落時去討飯,是可以活得下去的。傳統(tǒng)的社會里,討飯的人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
然而,“大躍進”開始之后,“討飯花子”便看不到了,這是有其原因的。
傳統(tǒng)的人們生活,都是自己的資源,因此生活水平懸殊很大??傮w上只要能“自己養(yǎng)活自己”,哪怕十分艱苦,也不會討飯。但一些失去了基本生活資源的人,如遭遇天災(zāi),家庭遭遇橫禍,完全失去了生活資源,為了活命,只好去“討飯”。這樣的人,很大范圍里才會有一兩個,但天下廣大,這里一個,那里一個,寥寥幾人,也是群體。
討飯是極其低賤的活路,生活艱苦不說,還常常被人欺負。一般人只有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會進入這個群體。
但也有人家道貧寒,性格放蕩,破罐子破摔,不愿意扎板地勞動,將討飯做為了自己的職業(yè)。這樣的人常常以“逞強”的手段,走村串戶地討要。每到一處,常常以“玩世不恭”的姿態(tài),向人們索要。這樣的人,還常常將討飯的女人糾合,組成夫妻,每到一處,著意“裝瘋賣傻”,用強硬的方式,向人們索要,被人們稱作“強花子”。
因為社會上人家養(yǎng)狗的很多,而狗總是吠叫不認識的人。討飯的走門串戶,為防止狗吠,都帶根棍子。因此民間有“討飯不帶棍子受狗的氣”的說法。
一般情況,討飯的都是在人們吃飯的時候上門乞討。多是在人家門口靠在門的側(cè)邊,用哀求的口氣討要。正吃飯的人,都會給半碗,至少一大團飯,還帶點正吃的菜。因此在一個居民點討飯,不需要討許多人家,就吃飽了。要是稍大的居民點,他們吃飽了還會繼續(xù)討要,把吃不掉的用隨身攜帶的籮筐裝著,帶回家曬干儲備,預(yù)備不能出門乞討時食用。
當在人們吃過飯的時候,他們一般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休息,多是根據(jù)季節(jié),尋找比較舒適的地方。夏天,多在陰涼的大樹下,冬天多在向陽暖和的墻根處。一些職業(yè)討飯的,時間長了便有了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像是無憂無慮,過著討飯的生活。
無論是普通的討飯花子,還是強花子,都是衣著破爛,蓬頭垢面,比普通社會人更邋遢。人們對待她們,多是施舍與憐憫,幾乎沒有與他們“過不去”的作為。
1957年秋天“大躍進”開始,全社會的人都實行“按人口配糧”,本來討飯的也有了自己的口糧。因為所配的口糧都很緊張,本來討飯的人還有討的做法,卻因為所有人口糧都十分緊張,他們再怎么討要,也討不到了,一時間討飯的竟“絕跡”了,成為了當時宣傳時動聽話語“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沒有了討飯的……”其實,由于配給的量太少,全社會都一樣,即使是職業(yè)討飯人再去討飯,也沒有可討之處了。
“大躍進”又稱“共產(chǎn)風(fēng)”,是在十分困難的時候被迫結(jié)束的。1961和1962年我們這里是兩年的分田單干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升,傳統(tǒng)風(fēng)俗又活躍起來,許多姓氏出現(xiàn)了“認家族”的活動。東圩村董姓與鄰縣董姓聯(lián)系起來,家族之間有了來往。東圩村的四個年輕媳婦,忽然“腦洞大開”,要利用這個機會去本家“討飯”,以作為補貼。
她們帶著布袋子,結(jié)伴到鄰縣董村討飯。當鄰縣董村人知道了這是“自己家人”時,都康概解囊,她們只用了半天時間,都討得了滿袋子的米回來?;貋硪院螅屑毾胂?,不應(yīng)該這樣做,因為鄰縣本家其實并不富裕,這樣做了,是給本家人增加負擔(dān)。同時,她們也知道,要不是這么一層關(guān)系,在別處是討不到的。于是,她們只做了那么一次,再也沒有去了。這是她們這幾個人“討飯”的行為最后一次嘗試。之后,社會上偶然還有討飯的,但已經(jīng)很少;如今社會因為有了低保制度,討飯的基本絕跡了。
以上那樣的乞討者,俗名是“叫花子”,他們的特點是,到了人家門口,總是以哀求的口氣乞求施舍,沒有“奉獻”。此外,還有向人們“奉獻藝術(shù)”作為乞討的,這樣的人,多為藝人,其中不乏有真本領(lǐng)的人,社會上通俗地稱他們?yōu)椤皯蚧ㄗ印薄?br />
當時廣大農(nóng)村沒有劇院。這些人或者單獨一個,或者結(jié)伙幾個人,到農(nóng)村“賣藝”生活。他們只能是在村莊里上百姓的家門,或者揀一個場地,表演他們的藝術(shù)。收入全憑村人自愿施舍,與討飯花子乞討類似,所以也叫“花子”,但他們都有藝術(shù)。
賣藝“花子”類型繁多。單人行動的,有季節(jié)性的藝人,如春節(jié)“送春”的,重要節(jié)日“送節(jié)”的,平時上門獻唱的(唱門歌)。還有好多人組合在一起,帶著他們的道具,到村上玩耍的,如“玩扁擔(dān)戲(木偶戲)”、玩猴子法、玩魔術(shù)的;更有玩武術(shù)的??傊?,他們的武術(shù)、魔術(shù)、戲劇、小品、所說的大鼓書,一般都是受民眾歡迎的內(nèi)容。
賣藝人的收入,只是大眾自愿地施舍幾個“小錢”。收入多少,豐歉不準。除大都市里名角外,沒有聽說他們之中誰成為了財主。他們成年累月的收入,一般只能將就著把平淡的日子過下去。他們的形象、社會地位雖然比“要飯花子”好,但也被排在“花子”之列。
這兩種花子雖然人數(shù)不多,卻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如今,社會有低保制度,生活來源困難的人,即使是身殘、智障者,基本生活也有保障,因此,討飯的花子基本絕跡了。
具有一技之長的藝術(shù)人,一般都有了自己的組織,有了展示自己技藝的平臺,有些還成為了“明星大款”。他們無需到農(nóng)村賣藝,藝人們不再是花子,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
在如今的社會里,城里還有乞討者,但他們的情況與本文花子是不同類型的,不是本文議論的內(nèi)容。這兩種花子基本“淘汰”了,這是社會的進步,是社會邁向更加文明的征象。
我這里只是將這方面歷史簡單地做了敘述。其實他們各自都曾有酸甜苦辣的故事,那是傳統(tǒng)社會必然產(chǎn)生的事情。他們的故事,社會上流傳的很多,不需要我一一贅述了。
2025年6月2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