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籬】伏波山下江水平(散文)
一
桂林城周邊的山不甚高大,卻是千奇百態(tài),儀表萬千,令人萬分驚奇。名義上的山,不過是袖珍的山峰,好像有一雙神圣之手把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山脈,搬來這里,隨意掰將開來,然后又匠心獨運地一塊塊陳列到廣西大地上。
伏波山是其中的一座,目測一下不過十幾層樓高的樣子,這里已經(jīng)被開辟成一個風(fēng)景區(qū)。還沒有走近山前,小廣場里的一座青銅雕像,便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是一位頂盔掛甲的古代將官,只見他躍馬挽弓,目光炯炯,強(qiáng)悍之中透出的威嚴(yán),讓人不能不敬畏三分。他是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伏波將軍馬援?!胺ā边@一稱謂,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意為降服波濤,勇猛神威。在漫長的中國歷史當(dāng)中,歷朝歷代都冊封過伏波將軍這個稱號,這中間,最著名的莫過于東漢光武帝劉秀冊封的伏波將軍馬援。
當(dāng)年將軍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路過伏波山,在這里留下了千古流傳的美麗傳說。他的威猛難當(dāng)一直都在當(dāng)?shù)亓鱾髦?,他所射出了三支箭,完全是顛覆想象的,仿佛那是來自天外飄仙的神箭,世間所有都不可阻擋!他的第一支射穿了斗雞山對面的穿山,而第二支箭射穿了奇峰鎮(zhèn)背后的穿巖,第三支箭則射穿了桃源村背的月亮山。
我剛剛從月亮山那里來。在那里的大山之巔,一座巨大的山巖上,有一個圓圓的巖孔,每當(dāng)月亮升起的時候,就有月光從那里穿出,繼而月亮那張銀白的臉便從里面探出來。另外兩處穿孔,我沒有去看,就這月亮山的圓圓之孔,讓我已經(jīng)浮想聯(lián)翩。從那里透出的月光是與眾不同的,在無限地延展著生命的版圖與心靈的幅員,我的歡樂和悲傷也因此有著宇宙規(guī)模的歡樂和悲傷。
歲月留下的痕跡竟然是這樣的,無數(shù)的人心所匯聚成的波濤,至今都在沉潛地奔涌著,一個人以這種方式活在人世間,不能不說是個奇跡,而因他生成的事跡,卻能成為一道壯觀的風(fēng)景,供后人瞻仰,他已然成為人們心目之中的神。那個圓孔之內(nèi)的月亮,讓宇宙的陰晴圓缺與命運的陰晴圓缺有著高度的契合,因而有了美的濡染與滲透。這種不可隱喻的言傳,竟然能成為一個美麗的傳說,讓風(fēng)景至清至純。這些美的提煉,是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而形成的,讓人不能不萬分崇敬。
在這伏波山中,有伏波將軍留下的試劍石。在摩崖山洞的一邊,一塊巨大的山巖與地面的巖體,隔開了有一只手掌厚度空間。站在旁邊,仿佛能感受到將軍揮動寶劍的瞬間,一揮而過,堅硬的石巖都承受不住這份銳利與力量。目光與劍鋒在這里碰撞著,形成巨大的回響,連整個山河而為之震撼。在這里試劍,是將軍以此明志,來表達(dá)收復(fù)交趾的決心。
將軍在安定嶺南后,因功被封為新息侯。他行軍于此,經(jīng)常為郡縣修治城郭,引渠灌溉,造福當(dāng)?shù)匕傩?,得到了百姓的擁戴。此后,匈奴、烏桓侵?jǐn)_三輔,馬援又主動請兵出擊,讓一方百姓得到了保護(hù),生活得到安定。
此刻的伏波山,被漓江環(huán)繞著。河岸由混凝土筑成,并建有牢固的欄桿,像鎧甲一樣將河流束縛,清凈之水如明鏡展開,天光云影都收于水面上,伏波山的幾分嬌美,都在里面浮現(xiàn)著,只是不能在浮現(xiàn)當(dāng)年將軍的容顏。遙想將軍的風(fēng)采,卻只能把目光重新凝聚在這尊雕像上,來寄托無限緬懷。
二
在登山口處,有一個古樸的亭子,里面懸著一口大鐵鐘。還有在靠近江邊的一個亭子里,陳列著一口巨大的鐵鍋。這兩個看似普通的物件,里面卻藏有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我怎么都沒有想到,它們竟然與耳熟能詳?shù)摹斑€珠格格”有關(guān)。
數(shù)年前,有一部火得不能再火的電視劇《還珠格格》,紅遍大江南北。劇中有一位活潑可愛的主人公小燕子,走進(jìn)了廣大觀眾的心目之中,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位還珠格格的生活原型,卻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桂林人,她的傳奇故事就發(fā)生桂林城內(nèi)的伏波山下。
我們所熟悉的還珠格格,并不是滿清人,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漢人,她的名字叫孔四貞。她的父親孔有德,是清朝的開國將領(lǐng),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功勛卓著,受封為定南王,駐藩于定南王府,也就是現(xiàn)存于獨秀峰下的靖江王府。
然而,僅僅兩年,孔有德就敗于大西農(nóng)民軍,絕望之下,他一把火把王府化為灰燼,全家人一百多口也葬身火海。慶幸的是,小女兒孔四貞躲過此劫,經(jīng)王府密道到達(dá)伏波山后,出城逃亡京城。
孝莊皇太后哀憐其孤苦伶仃,將她接入皇宮?;侍蠛苁窍矚g她,起初還有意讓她與順治帝交往,想培養(yǎng)他們之間的感情??墒?,有一日,皇太后與孔四貞交談方才得知,孔有德已經(jīng)訂好娃娃親,將她許配給部將孫龍之子孫延齡。聽到此言,皇太后只能作罷,便收她為義女,封作和碩格格,成為清王朝唯一一位漢人格格。
為了祭祀父母亡靈,于康熙六年,孔四貞主持重修疊彩山定粵寺,并在廣東佛山鑄造了一口五千零四十八斤重的大鐵鐘,以及一口可煮三擔(dān)米的千斤大鐵鍋,作為祭祀的法器放置于寺中。
我在大鐵鐘前慢慢地巡視著,那上面有鑄成的文字,上面有藩王尚可喜以及孔有德和孔四貞的名字。有些地方字跡已經(jīng)有些模糊,看不清是什么了。歲月無情,在極力地抹去著它所認(rèn)知的一些不該留下的痕跡,看不清的不是文字,而是那段孤苦黯然的歷史。此時,天光明凈,卻依舊燃不亮,照不明,讓這里的世界依舊沉淪與黑白之中,沒有了其他的顏色。
我又去放置大鍋的亭子里看看,那大鍋已然沒有了鍋的功能,足足有一米深的鍋底,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的混凝土補(bǔ)漏,想是已經(jīng)破裂掉。這口鍋曾經(jīng)是祭祀用的,燒紙錢或者燒香??箲?zhàn)時期,日軍飛機(jī)轟炸桂林城時,全城人深陷于戰(zhàn)爭的水深火熱之中。這口大鍋真的還履行了真正的職責(zé),用它燒出的米飯,竟然可供許多人飽腹,一時間,真的讓人感懷。它因此有了另外一個名字,“千人鍋”,那段崢嶸歲月,它竟然也是見證者。
三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爆發(fā),孔四貞的丈夫起兵響應(yīng)吳三桂,孔四貞極力反對,數(shù)次勸說無果,孫延齡反把她軟禁于伏波山還珠洞的密室之中。沒有想到的是,她在這里被關(guān)了達(dá)七年之久,直到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亂被平定,她才得見天日。由于長期被困于還珠洞,“和碩格格”的頭銜已經(jīng)被人忘記了,“還珠格格”的稱號也因此被世人熟知。
她雖然被解救出來,以格格的身份風(fēng)光回京,卻再也不能踏足皇宮。此時,她已經(jīng)人到中年,夫死子亡,在京郊的一座老宅院里,孤影青燈,默默度過余生,晚景無限凄涼。
因為滿漢不能同葬,她去世后只能埋在復(fù)興門外,人們把這個地方叫做公主墳,后來成為北京的一個地名。
一九九七年,臺灣著名作家瓊瑤游覽公主墳時,聽說了孔四貞的故事,不禁為這位女子的曲折一生而感動,便以她為原型,創(chuàng)作出《還珠格格》這部小說,也因此讓小燕子這個人物飛進(jìn)了千家萬戶。
沿石階而上,一步步走到高處,很快,我便置身于這座城市之上。山不在高,陽光很寬,山路很窄,寬與窄碰到一起,便成為世間最闊達(dá)的路。不管山有多高,總有路通到最頂端,不管是高個子,矮個子,不管達(dá)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走在這里,胸腔都是一樣的起伏,都是一樣的苦累,登山是最公平的運動。我是匆匆的遠(yuǎn)游客,追慕到此,不在意哪里有古香,哪里有嫩葩,只看繽紛琳瑯的美景就已經(jīng)心悅誠服,相見恨晚。
站在高處,眼前的城郭,耳邊的風(fēng)聲沙沙,有一刻似乎聽到了毛筆在紙張上的劃動聲。那是書寫歷史的聲音嗎?世間有無數(shù)的命題需要去書寫的,一個人能融入到一個世界里,一個人有多大的能量,讓歷史多了幾分沉重感呢?
一筆長橫是風(fēng)。一筆斜點是雨。一筆臥鉤是淚。那一撇和一捺,依舊在支撐著這個世界的牢固。河水如鏡,看不出要遠(yuǎn)去,卻一定要遠(yuǎn)去。對于河水,流去即存在,水是自由的化身,能帶走許多的不甘與掙扎。流去的終歸要流去,留在這里的永遠(yuǎn)是輪轉(zhuǎn)的日月和不滅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