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古典詩詞里的大明星——杜鵑(散文)
這兩天,在滹沱河花海拍棕扇尾鶯的時候,耳畔會不時響起“布谷-布谷”的鳥鳴聲,這叫聲時斷時續(xù),時疾時徐,不覺也轉移了人們的視線,望向花海一側,那幾棵小榆樹,在樹梢的干枝上,正有三兩只黑褐色的大鳥在那里追逐停留,上下翻飛。我認識這種鳥,它可是古詩詞里的大明星——杜鵑。
杜鵑也叫子規(guī)、布谷鳥,傳說它的前身是古蜀國的國王,名叫杜宇,號稱望帝,李商隱的“望帝春心托杜鵑”說的就是它。李白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說的也是它,用這種意象點明春末夏初的時令。后來,由于古蜀國連年水災,百姓深受其害,杜宇引咎退位,離開故國,逃到西邊的山上,日夜遙望故國而不得回返,嘴里不停念叨著“不如歸去,不如歸”,久而久之,含恨而死。死后,魂魄化為杜鵑鳥,悲啼不已,“杜鵑啼血猿哀鳴”說的就是這一段。當然了,杜鵑鳥是標準的候鳥,二十節(jié)氣里也常常把它當做物候,稱它為獲谷、玄鳥或布谷鳥,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比如,南方的農(nóng)諺里有“阿公阿婆,割麥插禾”的說法,北方的農(nóng)諺為“快種苞谷,快種苞谷”,將它的叫聲模擬成農(nóng)事的提示。
它平常的叫聲為“布谷”、“布谷兒”,舒緩而宛轉悠揚;急切起來就成了急促的“不如歸去,不如歸”,那鳴叫一聲連著一聲,一聲高過一聲,每分鐘可以連續(xù)鳴叫20余次,尤其是求偶繁殖季節(jié),更是叫聲不絕于耳,太過悲涼,太過凄切,蜀地人認為這是望帝遠望故國,追悔而難以抑制的思鄉(xiāng)之情的流露,而且夜夜哀鳴,通宵達旦,以至于叫到嗓子沙啞,啼出血來,鮮血滴下來染紅了樹上的鮮花,于是,“滿山開遍喲映山紅”,這花就叫了杜鵑花。據(jù)說,杜鵑鳥與杜鵑花是世上唯一一種花鳥同名的現(xiàn)象,當然,這也都源于那個美麗的傳說。
大杜鵑上體覆蓋著灰褐色的羽毛,有黑色鱗狀斑點,下體灰白色,有明顯的黑色斑紋,如虎皮紋。杜鵑成年個體長達30多厘米,個頭不算小。然而,這種在古詩詞里負有盛名的悲情意象,在現(xiàn)實的鳥界的行為卻為人不齒。因為,人們都知道,杜鵑鳥根本不會搭窩,從來不去孵化,也絕對沒有哺育過自己的后代。繁殖季節(jié),杜鵑雄飛次從,在樹叢或草間穿梭,尋找機會,將自己的蛋下到別的小鳥的窩里,在別的小鳥毫不知情的狀態(tài)下,就讓別的小鳥代它孵化,而后養(yǎng)育幼鳥。代它孵化養(yǎng)育幼鳥的小鳥大都個頭不大,像棕扇尾鶯、棕頭鴉雀、大葦鶯等,個頭還不足10厘米,不及杜鵑的三分之一,然而,它們卻負擔起養(yǎng)育比自己大數(shù)倍的杜鵑幼鳥的義務。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杜鵑為了自己的孩子,居然會將代養(yǎng)小鳥的蛋或者幼鳥偷走,摔碎或咬死,就連杜鵑幼鳥,也知道在其它幼鳥之前孵化出來,占得先機,然后,在還沒有睜開眼睛的時候,就開始效仿它們的父母,將同窩的鳥蛋或者幼鳥擠出鳥窩,摔碎、摔死,然后獨享人家父母的孵化與養(yǎng)育??梢哉f,杜鵑成長的歷史就是一部殘害生靈的歷史,“從頭到腳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如果“鳩占鵲巢”只是對它鳥財產(chǎn)的侵占或侵吞,而杜鵑卻是名副其實的對它鳥生命的殘害和扼殺,而且,手段相當卑劣,相當惡毒。杜鵑幼鳥個頭大,長得也快,食量相當驚人,可憐的棕扇尾鶯們,便不辭辛勞,整日捕食,喂養(yǎng),一旦將杜鵑養(yǎng)大成鳥,可以飛行了,大杜鵑的父母便回來“布谷兒”“布谷兒”一通叫,然后帶走了。
請讓我化用一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不是棕扇尾鶯,不知道棕扇尾鶯們會是怎樣的一種心理活動。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大膽推測一下。
第一種情況,全然不知。棕扇尾鶯們就是一種低劣的生物,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一切渾然不覺,且一直以為是自己孵化養(yǎng)育了自己的孩子,而且,沒準還以為自己終于培育出了與自己完全不同,且比自己更加優(yōu)秀的“大寶貝”來,雞窩里飛出了金鳳凰,從此一飛沖天,一舉成名,光宗耀祖了?!厣任产L們一定會無比幸福。
第二種情況,實出無奈。也就是說,棕扇尾鶯們雖然知道那個比自己的寶寶大了許多的蛋或鳥并不是自己的骨血,然而,它自己的骨血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于是乎,出于母性的悲憫與惻隱之心,或者是無可奈何,不得已而為之,并心甘情愿或忍辱負重,辛辛苦苦幫別鳥養(yǎng)大孩子?!呛喼本褪且徊俊傍B間悲劇”!
“不如歸去,不如歸”“不如歸去,不如歸”榆樹上杜鵑的鳴叫一聲高過一聲,我禁不住替棕扇尾鶯們腹誹,也禁不住要打抱不平,要將它們驅離了。
然而,人類終歸為人類,禽獸終歸為禽獸,人類終歸不是禽獸,禽獸終究也不會成為人類。在禽獸的世界里,講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許,杜鵑的生存之道即如此,那是人家的活法,是人家的生存智慧,“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你人類有什么理由要橫加干預或無端指責呢?強盜邏輯?那是你們?nèi)祟惒庞械乃季S認知,在禽獸界,那叫自然!
在寫下這些文字以后,我忽然有些后悔了,因為我真的不想詆毀杜鵑,也真的不想破壞杜鵑在古詩詞里的形象,更不愿意讓這些文字改變?nèi)藗儗Χ霹N的美好印象。據(jù)我所知,非但我國,在西方的傳說里,杜鵑是愛情和忠誠的象征,他們認為杜鵑會一生只愛一只鳥,即使伴侶死去,它也會一直守候在那里,直到自己死去。而現(xiàn)實中的杜鵑,雌鳥會跟多只雄鳥交配產(chǎn)卵。估計這也是先民認知方面的局限性造成的,無可厚非。
東方的文化里,比如日本、韓國,多數(shù)情況下,他們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比較多,喜歡將美麗的杜鵑花和杜鵑鳥聯(lián)系在一起,把杜鵑當做春天和希望、美麗與純潔、和離別與思念的象征,尤其是我國的古詩詞里,賦予它悲憤、凄婉、哀怨與愁思,是很能激發(fā)人憐憫與同情的悲情形象。
“布谷,布谷”,那杜鵑又叫了,“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杜鵑的叫聲還那么動聽,不知道杜鵑鳥是否還那樣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