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浪花詩語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見證】【浪花】一畝三分地(散文)

精品 【江山·見證】【浪花】一畝三分地(散文)


作者:陳俊義 白丁,76.8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303發(fā)表時間:2025-07-09 21:51:00
摘要:原創(chuàng)首發(fā),這是一篇帶有抒情色彩的鄉(xiāng)土散文。 文章以“我家那畝三分地”為核心,通過回憶爺爺、父親與土地的故事,以及自己在土地上的童年經(jīng)歷,記錄了土地的特點、四季變化、與家人生活的聯(lián)結(jié),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土地的情感和對家庭傳承的眷戀,屬于以生活瑣事和情感抒發(fā)為主的散文題材。

我家那畝三分地,說起來不算大,但在我心里重得很。打我記事起,這地就跟著爺爺?shù)匿z頭轉(zhuǎn),后來傳到我爸手里,現(xiàn)在我偶爾回去,還能摸著田埂上那幾塊磨得發(fā)亮的石頭——那是爺爺當(dāng)年壘田埂時特意挑的,說這樣下雨不塌。
   這地在村子最東頭,緊挨著一條常年有水的小溪。小時候我總納悶,為啥別家的地要么在坡上,要么在平壩中間,就我家這地偏偏挨著水邊?爺爺說這是“福氣地”,天旱的時候小溪能引水,下大雨的時候多余的水順著田埂邊的溝就排走了,澇不著。那時候不懂啥叫福氣,就知道夏天在溪邊摸魚,順手能摘幾個爺爺種在田埂上的香瓜,脆甜脆甜的。
   地是典型的黃土地,看著土坷垃大,一澆水就發(fā)黏。爺爺侍弄這地有套老規(guī)矩:開春先撒一層草木灰,說是“給地提提勁兒”;種玉米前得把土翻三遍,說翻得細(xì)了,玉米根扎得深;連哪塊地種豆子,哪塊地種紅薯,都有講究——爺爺說這叫“倒茬”,今年種豆子,明年種玉米,地才不“累”。我那時候覺得爺爺太較真,不就是種個莊稼嗎?直到有一年,鄰居家圖省事,一塊地連續(xù)種了三年玉米,最后產(chǎn)量比我家少了快一半,才明白爺爺那些老規(guī)矩不是瞎講究。
   這地最“爭氣”的是十年前那場大旱。那年從春到秋沒下過幾場像樣的雨,村里好多地裂開的口子能塞進(jìn)拳頭,玉米葉子卷得像鞭炮。我爸急得嘴上起泡,天天扛著鋤頭在地里轉(zhuǎn)。爺爺卻不慌,帶著我爸在小溪邊挖了條淺溝,用塑料布把水引到地里。因為地挨著水,加上之前翻地翻得深,土壤保水,最后我家那畝三分地的玉米竟然收了八百多斤,是全村收成最好的。收玉米那天,鄰居們都來幫忙,一邊掰玉米一邊夸:“還是你家這地養(yǎng)人??!”爺爺聽了,咧著嘴笑,眼角的皺紋擠成了一團(tuán)。
   地也有“鬧脾氣”的時候。有一年夏天連著下了七天暴雨,小溪水漲得快漫過田埂了。我爸和爺爺披著雨衣在地里挖排水溝,雨水順著脖子往下灌,渾身濕透了像落湯雞。我站在門口看著,心里直發(fā)慌,怕水把莊稼淹了。爺爺卻一邊挖一邊喊:“別怕,這地經(jīng)得住!”后來水雖然漫進(jìn)了地邊的角落,把幾棵玉米泡倒了,但大部分莊稼都保住了。雨停后爺爺去看地,蹲在田埂上摸了摸泥土,說:“你看,這土黏,能存住水但不板結(jié),水退了根還能緩過來?!惫粵]過幾天,被淹過的玉米又慢慢直起了腰。
   這地不光長莊稼,還藏著我的童年。田埂邊有棵老槐樹,樹干歪歪扭扭的,卻每年春天開得滿樹白花。爺爺說這樹比他歲數(shù)都大,是太爺爺當(dāng)年栽的。夏天中午,爺爺在地頭干活累了,就坐在槐樹下抽煙,我趴在他腿上聽他講過去的事:講他年輕時怎么用獨輪車把這地的土一點點從坡下推上來墊平;講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這地長出的紅薯救了全家的命;講我爸小時候在這地里追兔子,不小心踩壞了半壟麥苗,被他追著打了半條街。那些故事聽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聽都覺得新鮮。
   后來我去城里上大學(xué),每年回家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但每次打電話,我爸總會提幾句地里的事:“今年麥子長得好,穗子比去年大”“種了半畝地的辣椒,紅得像火”“你媽在田埂上種的豆角,結(jié)得吃不完,給鄰居送了不少”。有時候我媽會拍張照片發(fā)過來,照片里的地要么綠油油一片,要么黃澄澄的,看著就踏實。
   前年爺爺走了,走之前特意拉著我爸的手說:“那地別荒了,人勤地不懶,你好好侍弄,它就給你長東西。”去年我回家,發(fā)現(xiàn)地埂上多了幾棵小樹苗,是我爸栽的桃樹。他說:“你爺爺當(dāng)年總說,地不光要種莊稼,也得有點生氣。等桃樹結(jié)果了,你回來摘桃吃。”
   站在地里,腳踩在熟悉的黃土地上,能聞到泥土混著莊稼的清香。風(fēng)一吹,玉米葉子沙沙響,像爺爺當(dāng)年在田埂上哼的小調(diào)。這畝三分地,沒出過啥驚天動地的事,就這么一年年地長著莊稼,陪著一家人數(shù)著春夏秋冬??删褪沁@平平常常的一畝三分地,藏著比莊稼更金貴的東西——是爺爺?shù)暮顾?,是爸爸的堅守,是我們一家人過日子的盼頭。
   現(xiàn)在我總算明白,為啥爺爺總說這地是“根”。人走得再遠(yuǎn),心里裝著這畝地,就知道自己從哪兒來,該往哪兒去。就像地里的莊稼,不管長多高,根永遠(yuǎn)扎在這片土里,踏實。

共 1626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陳俊義老師的新作散文《一畝三分地》,是充滿了鄉(xiāng)愁氣息的文章。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就是農(nóng)耕文化。土地是鄉(xiāng)村的靈魂,是沉浸在歲月長河里的鄉(xiāng)愁,更是我們祖先生存的依靠。隨著作者的文字,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土地,是爺爺?shù)肽睿沁h(yuǎn)離他鄉(xiāng)游子的思念。土地,也是有生命的,它不僅孕育了莊稼,更滋養(yǎng)了鄉(xiāng)情,見證了歲月變遷,更寄托著祖輩們的傳承。好文推薦閱讀共賞?!纠嘶ㄔ娬Z編輯:上大人孔乙己】【江山編輯部?精品推薦202507100016】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25-07-09 22:03:58
  土地是融在中華民族基因里的永恒眷戀,通過陳俊義老師質(zhì)樸的文字,讓讀者仿佛觸到了故鄉(xiāng)的脈搏——那是五千年來大地從未割斷過的傳承。感謝投稿【浪花】,【浪花】有你更精彩!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