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甜蜜的米散(散文)
按合浦鄉(xiāng)下的風(fēng)俗習(xí)慣,女兒嫁出去之后,娘家還得為女兒的“月子”忙碌。米散、糯米甜酒、瓜皮醋……都是鄉(xiāng)下媳婦坐月子的時候家家戶戶必備的,而這些一般都是由娘家人來準(zhǔn)備。所以只要看到哪家門前樓頂在曬米散,大家就猜到這家嫁出去的女兒估計快要生了。
我奶奶有一個女兒四個媳婦,她也經(jīng)常做米散,不僅為女兒做,也為幾個媳婦做。奶奶做米散的時候,我常常在一旁湊熱鬧。要做米散了,奶奶總會挑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淘洗好糯米,泡上一兩個小時,放到鍋里蒸熟。用一根一尺來長一指寬的單竹篾片,圍成一個圈做成模子。旁邊擺上一碗清水,把篾圈在碗里過一下清水,再擺在大簸箕里。已經(jīng)晾涼的糯米飯,用手抓了,把篾片模子鋪滿、壓平壓實,再把篾片模子輕輕抽出,一個米散就做成了。奶奶做的米散像一個個扁扁的小盤子,還有點像大王蓮的小葉子,有底有邊有棱,立體感很強,很好看。我學(xué)著奶奶的樣子,做出來的米散卻總是差強人意,不是崩了一個大豁口,就是沒邊沒棱。奶奶也不責(zé)怪,只是呵呵地笑,笑得眼角兩邊皺成一朵菊花。
米散要在簸箕里曬上兩三天才能成形,每天還要不時地逐個翻動一下。直至一粒粒糯米飯緊密地粘在一起,變成半透明狀,米散就曬好了。這時候的米散什么味道也沒有,硬梆梆的,得用油炸過才變成一道風(fēng)味美食。往燒開的油鍋里放進一個個曬好的米散,糯米飯粒在熱油的作用下慢慢地膨化。米散慢慢變大變輕,浮在油面上。用大笊籬把米散撈起來,瀝干油,倒在大簸箕里。全部米散炸好后,每十個一疊,用紅色的帶子捆綁好,只等日子一到就送到女兒家去。本地鄉(xiāng)下人很少有做"滿月酒”的習(xí)慣,生男孩做“十二朝”,如果生的是女孩,就做“十朝”,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tǒng),是不能搞混的。
炸好的米散,可以干吃,很香很脆。但大人們不允許我們多吃,說容易上火。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用來泡米散糖水。米散不用煮,在滾燙的糖水中泡上幾分鐘,就會變得又軟又糯,入口即化,唇齒留香。米散糖水的泡法也有很多花樣:桂圓米散糖水、雞蛋米散糖水……有一種泡法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見,煮好面條糖水,再往面條里泡幾個米散。這種米散糖水面條,我們小時候最愛吃。面條爽滑,紅糖的清甜中帶著米散的香,米散和著面條,很有嚼頭,而且耐餓。做“十二朝”或“十朝”那天,家里面一下子來了那么多親戚,殺好的雞呀鴨呀得花些時間才能煮熟,酒席還沒做好。這時候,煮一大鍋糖水面條,泡上娘家人剛挑來的米散,用大海碗盛了,每人一碗,邊吃邊聊,盡了待客的禮數(shù),也讓氣氛提前熱鬧起來。當(dāng)然,酒席散了,還要分發(fā)一些米散給客人帶回去。客人拎著米散心滿意足地告辭,娘家人也覺得掙足了面子。
困難時期,物質(zhì)匱乏,要沾嬸娘姑姨“坐月子”的光,才可以吃上一碗米散糖水?,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只要想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吃上一碗米散糖水做夜宵,既驅(qū)寒又養(yǎng)生。中醫(yī)說,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紅糖有補中益氣、健脾胃、暖胃的功效,孕婦產(chǎn)后失血多,體力和能量消耗大,喝一些紅糖水,有利于產(chǎn)后體力的恢復(fù)。米散糖水是甜品,也是產(chǎn)婦們的最佳補品。
一碗米散糖水,滿滿都是娘家人對自家女兒的呵護和疼愛。誰說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做合浦鄉(xiāng)下人的女兒,是一種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