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散文瀏覽小議
用了兩天時間,反復(fù)拜讀江山文學網(wǎng)上許多散文大作,隨著時間的流動,仿佛回到了過去的那些日子。這是一個聚集了幾萬名作者的大型隊伍,很多是在普通不過的工作中、生活中,又具有獨特時間、體味地域、閱讀人物的特殊經(jīng)歷,因為,那是在雪域高原,那是在蒙古草原,那是在江南小院,那是在辛苦又快樂著的路途中……
很是欣賞這些回憶式的文章,也很是欣賞作者的驚人記憶力,無疑,沒有對生活和過去的熱愛,即使有文章,很多東西也不會在紙張和文字之外回憶的那么清楚和書寫得那么流利。
文章時間推移、順序合理,主要的“點”抓得清晰準確。
作為文學作品是肯定的,唯獨拜讀后有點不甘的是,在那些表現(xiàn)出來的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工作、特定地域、特定人物所應(yīng)該出現(xiàn)的唯一的思緒和思考、印象和認識的還較少,有的過于泛泛。
因此,恕我直言,可以借鑒“特寫”的或者“報告文學”“游記”等文體寫作手法,采取兼有生活和文學的特點,即運用文學語言和藝術(shù)方式,通過典型的時間人物,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做藝術(shù)加工。當然,這種形式不能虛構(gòu)。達到富有抒情的情感、記述社會、歷史、地理、山川、市賈、人情,用人文、文化、科學等要素,給人以歷史的記憶和藝術(shù)享受。
再就是可以另辟蹊徑,運用散文的筆法,如我的《沙塵暴兮,五十年前相遇》一樣,用真實的歷史記憶,用真實的人物、環(huán)境、事件做了加工,增加了藝術(shù)的真實語言,以襯托出沙塵暴的肆虐和人們的抗爭。那樣,散文就是用客觀事件為素材,用渲染和增加渲染的構(gòu)思,達到一篇文學作品的目的。散文是文學作品,在生活的真實基礎(chǔ)上可以虛構(gòu),達到藝術(shù)的真實,來源于生活才能感人。
看了老師的江山名號,又搜索了幾個老師的名號,知道我的點評老師,特別是散文隨筆的點評老師,盡是江山名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