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我們的孩子(隨筆三則)
【姥姥的工作】
初子他姥姥(也就是我媽),上了快到一年班了——文化產(chǎn)業(yè)園里的保潔員。負責兩個廁所的衛(wèi)生。六十五了,體格挺好的。
干上不久,他姥姥就徹底愛上了這份工作。除了本職工作對受了一輩子累的她來說,輕松得像盤小菜。最主要是,她迅速發(fā)現(xiàn)并開辟了她的第二職業(yè)——撿破爛兒。
文化產(chǎn)業(yè)園這地兒,正處于剛剛投入使用狀態(tài),百態(tài)俱興,欣欣向榮。政府的、企業(yè)的、個人的、商業(yè)的、文化的……每天都在入駐、掛牌和運行中。他姥姥是個勤快又透亮的人,沒事就主動跑去幫人家打掃、清理,完事后清理出的包裝箱、舊書紙啥的就是她的了。
我們家人都不虛榮,骨子里就認為撿破爛兒不是什么難堪的事。所以,放手讓老太太盡管去撿。并且適時進行關(guān)注、詢問和鼓勵。
跟我們幾個兒女的態(tài)度相比,初子和他的兩個表弟,做的就更好。晨子和旭升都才上小學一年級,據(jù)說,現(xiàn)在的他們呀,無論上學路上,還是跑在哪里玩時,都會特別關(guān)心兩樣東西:紙箱子和飲料瓶。走哪兒撿哪兒,每每撿到手,都如獲至寶,異常興奮,高興地說都要給姥姥攢著!有時,就算坐在車里,看到外面有“寶貝”,都會叫大人們立即停車,跑下去拾掇上車。
我們家初子,上到初二后,開始變得愛臭美,注重形象。每早起來都要洗頭,衣服襪子換洗得也越來越勤。干點活兒卻總是拈輕避重,躲躲閃閃,嫌臟怕累。說起現(xiàn)在孩子們的懶,大人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搖頭加感嘆,表示無計可施。
如今的生活狀態(tài),不比從前,一切變得有點讓人茫然。家里沒活兒可干,孩子沒苦可吃,大人抱手機,小孩守電視。就算寫寫畫畫報個班,一切也都顯得那么刻意死板,毫無生機和吸引力。
那天,初子從體育館打籃球回來,懷里抱一紙箱子,里面是一整箱空飲料瓶。他說他在球場上看了一下午,一個一個撿回來的,一會兒就給他姥姥送去。
看到初子自自然然的表情,想著那兩個小學生蹦蹦跳跳撿瓶子的身影,我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對于孩子,大人的身教,比言傳更有效。
想想我們這代人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多少教育,不懂得太多高尚的大道理,也不會用太多漂亮睿智的語言去開導小時候的我們。他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地、順其自然地去生活。只信付出才有回報,努力就能得到,不會巧取,踏踏實實。
其實,我小時候,我媽就開始撿了。記得那年,因為給我治病,我家借了我二舅六百塊錢。從春天開始,我媽省吃儉用地開始還,今天一點,明天一點,還到最后,還剩二百七。秋天到了,收拾完自家的莊稼,我媽就上了北沼(村外被人承包種上的荒地),住在親戚家,起早貪黑地開始拾秋。
拾秋,多么詩意的詞兒。其實,就是撿拾別人家地上秋收后不要的零星莊稼。有苞米秸稈下遺落的小玉米穗,有藏在土里的綠豆粒。我媽每天弓在地上撿啊撿……秋天很大,她很小,她就這樣一直撿到入冬。幾麻袋玉米,幾麻袋綠豆,最終,還上了我二舅的錢。
還有,我媽出去拾秋的時候,我領(lǐng)著初子他老姨和老舅(也就是晨子和旭升的媽爸),每天放學后,到村外的土路上去撿麻黃草。一根一根,一筐一筐,一堆一堆,一麻袋一麻袋……等我媽從北沼回來的時候,賣了的麻黃草,居然換回來十多個小楷本和十多根2B鉛筆,能夠我們仨用到放寒假了。
那時,父母也沒怎么表揚和鼓勵過我們,我們也沒有覺得父母有多么偉大,反正一家人就挺高興的……
這些事兒,現(xiàn)如今,我特想跟初子聊聊,但一張嘴,就被他擋住了——他煩大人講這些憶苦思甜的故事,更反感這說教一樣的教育,不想聽。
所以,我想,我得跟我媽多學著點,少說多做,像她那樣就好。
【清明印象】
應(yīng)小潔的兒子世豪(名字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童鞋之需,或者是應(yīng)世豪的媽媽小潔之請,要我寫一篇與清明相關(guān)的作文。
可是,清明節(jié)都過了,還沒交出作業(yè)。一是因為,清明小假里陪初子(我兒子,比世豪大一歲,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玩了兩天。二是因為,對于我來說,關(guān)于清明,我沒有太多想說的話。索性就寫一點小潔跟我都能憶起的,一些小時候的事吧。
小潔和我,是情同姐妹的小學同學,我們兩個的爸爸是情同兄弟的朋友,我們倆家是只隔一道矮墻的最要好的鄰居。一起住在官銀號村幾十年。
陰歷三月,對于北方農(nóng)村人來說,是打起精神啟動一年計劃的時間。地里的凍土已經(jīng)化得差不多,整地、平地、送糞,開始忙碌起來。楊樹枝子一放葉的時候,雨水也就多了起來,一場一場地慢慢淋。聽大人說這樣下最好,能保證今年地里的好墑情,抓個好苗。
小潔的奶奶,是我們大家的奶奶,特別講究老家規(guī),特別威嚴。兩家的大人和孩子都敬她、怕她。
奶奶個子不高,一雙小腳,但腰板挺直,衣著干凈利索。走路干活兒,眼到手到。守了大半輩子寡,一手拉扯養(yǎng)大了四個兒女和五個孫女。
清明前一天,奶奶會很嚴肅坐在炕上,把買好的黃紙,幾張幾張地疊在一起,折成那種特定的樣子,整齊地打包成捆,預(yù)備好明天趕在太陽出來之前,上墳燒給先人們。
清明上墳,一般是不讓女人去的。奶奶不去,但上墳的禮儀,以及其他更多祖訓家規(guī),奶奶老早就教授給了她的兒孫們。年復一年,伴著清明時節(jié)的大好春光,伴著先人在天之靈的庇佑,官銀號,在我和小潔的童年記憶里,寧靜而祥和。
食不言,睡不語;筷子不可以豎插在飯碗里;不可以翻菜盤;過年的時候,嘴里不能說“死”“殺”之類不吉利的話……在我最早的記憶里,這些規(guī)矩,都是奶奶用非常嚴肅甚至虔誠的口吻叮囑給我們的。
去年年夜時,餃子快好后,初子負責剝蒜,找蒜時,順嘴問蒜在哪放著,我忽地捂住他的嘴,才想起我忘了給他講過年還要忌諱的這件事——奶奶說過:過年時,不可以說蒜。因為,過年了,我們誰都不能找誰算帳啦……
這個清明,這樣想起奶奶時,奶奶已經(jīng)去世好多年了。我和小潔,也已經(jīng)離開官銀號村,異鄉(xiāng)成家,十幾年不曾見面。我們都有了兒子,也都各自正在為了如何更好地教育好孩子,而努力學習著。
我想,關(guān)于清明,要跟孩子講的,除了對先人緬懷的心情,更應(yīng)該讓他們知道,咱們中國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后面的故事和文化底蘊。告訴他們:清明祭奠,不只是一個儀式,更不是迷信的拜祭,是千年傳承下來的民族禮儀,是代代相傳的神圣家規(guī)。
【女人的手】
不是所有美的東西都能記住,相反,恰恰是那些你當時感覺太不美的東西,反而會叫人過目不忘,揮之不去。
秋天的時候,診所門前的路修好了。路兩邊成天有一群男女蹲在那里鋪環(huán)保磚,他們手腳利索,很少抬頭。
那天,走出門外,站在臺階上,陽光尚暖,享受一下工作間隙中的片刻安閑。
一個女人,就伏在我的腳下。帽子壓得很低,雖然帶著口罩,但能看出她很年輕。沒有帶手套,幾乎所有的指頭上都粘著創(chuàng)可貼,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不停重復的指腹與水泥之間的摩擦,是一種什么滋味?這對于一直沒有勞動體驗的我來說,是不能精準想象的。只知道,如此活法實在是累。
同樣是女人,為什么會有人甘心如此?這是我在下意識里,經(jīng)常冒出的問題。認為她們,一定是生來就沒有高尚的情懷,沒有浪漫的情愫,對人生沒有追求和規(guī)劃,導致后來的生活被動而狼狽。
看著眼下的這個女人,我也是這么猜的。至于,她背后的故事,和她人生里的更多細節(jié),無暇細想。
這個春天,診所旁的一戶人家在蓋新房。攪拌機上干活的也是一個女人。四十幾歲,身體壯實的和男人沒有區(qū)別,黑紅粗糙的臉龐,更黑更糙的雙手,每天都掄圓了膀子,往高處拼命地一鍬鍬扔水泥。
春天的陽光新鮮而溫潤,抽個空兒,出來享受一下。站在臺階上,看看眼前女人干活的樣子。
這會兒,巷子里拐進一輛出租車,從車上下來一個女孩。女孩,長發(fā)飄飄,又直又順,泛著黃色的光。“特步”上露著白嫩的腳踝,一條新牛仔褲緊緊地裹在腿上,上面挖著幾個時尚的洞。
見了女兒,攪拌機旁的女人撂下手里的活兒。黑紅的手在腰里掏出兩百塊錢,沒說話,直接遞在女孩手里。
女孩的手指,白嫩細長,十個長長的美甲,像花蕊一樣伸得很美。陽光里,那些鑲在上面的水鉆,一閃一閃,站在那里有些發(fā)呆的我,被刺得渾身一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