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網-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
當前位置:江山文學網首頁 >> 古韻今彈 >> 短篇 >> 雜文隨筆 >> 【古韻今彈】風箏(隨筆)

編輯推薦 【古韻今彈】風箏(隨筆)


作者:老生常談 童生,644.2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4397發(fā)表時間:2017-06-05 11:30:11

風箏的發(fā)明大概在春秋以前,發(fā)明者有人說是魯班,有人說是墨子?!俄n非子》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墨子》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其實我想風箏的發(fā)明應該是群眾的智慧。
   民間傳說中最早的風箏是楚漢相爭時張良創(chuàng)造出來的,垓下一戰(zhàn)他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還有人說他是坐在大鷂子上飛到項羽軍隊的上方,用笛子吹奏楚地之歌,聽得軍無斗志,八千子弟兵無心作戰(zhàn),于是項羽大敗,自刎于烏江,這個故事還留下了一個“四面楚歌”的成語,這事兒愛糊風箏的曹雪芹知道,《紅樓夢》里寶琴的懷古詩里就有“鐵笛無煩說子房”的句子。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相傳曹雪芹曾寫過一本講授風箏制作的書,就叫《南鷂北鳶考工志》,大概咱們都背過“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句子吧?有人說“五代李鄭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惫识荒馨l(fā)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fā)出聲音的叫“風箏”。
   據(jù)我所知北京、天津、濰坊和南通的風箏都很有特色,其中南通的板鷂風箏就以響器著稱,南通的風箏發(fā)聲原理大約近似于鴿哨,古人還有不同的發(fā)聲設計,唐人高駢的詩里說“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說明他寫的風箏是用絲弦發(fā)生的,至于如北京風車的風輪敲鼓的設計,現(xiàn)在風箏上也經常能見到。
   風箏講究扎、糊、繪、放“四技”,有“南派”“北派”之分,北京的風箏作為民間工藝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可以說是“北派”的代表。北京的風箏以沙燕著稱,沙燕清代也叫“扎燕”,沙燕風箏外形像一個“大”字形,由5根竹條組成主骨架,精妙之處在于翅膀上的“膀兜”,這能使沙燕兒在風小時能起,風大時也能飛平穩(wěn)。沙燕風箏分為雛燕、肥燕、半肥燕、瘦燕和半瘦燕等。根據(jù)制作的工藝,過去北京的風箏分為兩大家:一家是“風箏哈”,一家是“風箏金”。金氏幾代人在地安門大街的火神廟前擺風箏攤,哈氏幾代人在琉璃廠開風箏鋪。一北一南,各有特色。老北京人玩風箏,一般都認這兩家,至今還流傳著“南城的大沙燕,北城的黑鍋底”的說法。所謂的“黑鍋底”,是用燒柴鍋的鍋底灰當顏料涂的色,做出的沙燕黑白分明,飛在天上視覺效果極佳,我認識一位老先生,至今還堅持用鍋底灰自制的顏料制作風箏。現(xiàn)在最有名的是曹氏風箏,代表人物孔祥澤,1973年《文物》雜志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說是發(fā)現(xiàn)了曹雪芹的一部遺稿《廢藝齋集稿》,其中有《南鷂北鳶考工志》,主要講風箏的制作工藝,孔祥澤通過此書稿,挖掘出曹氏風箏的工藝,形成獨立的門派,我們通州臨溝屯的風箏也是曹氏風箏的一派。
   其實北京還有一種風箏比沙燕兒更有代表性,那就是“屁簾兒”,蕭乾先生就寫過“闊孩子放沙雁,窮孩子也能用秫秸糊個屁股簾兒。反正也能飛起,襯著藍色的天空,大搖大擺,孩子們心里可樂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過去沒有紙尿褲,小孩子都穿開襠褲,為了給孩子保暖,就弄塊方布圍在孩子屁股后面,冬天還會絮上棉花,因其樣子像門簾子,才叫屁簾兒。這種自制方型風箏一般還有兩條紙制的尾巴,形狀很像屁簾兒,所以就落了個屁簾兒的名字。這種風箏制作簡單,用竹篾和秫秸做骨架都行,做好了也能飛很高,我以前就放過不少,現(xiàn)在估計還會做。
   放風箏還是清明的習俗之一,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惫湃诉€認為清明的風最適合放風箏,“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彼^“放斷鷂”,就是說放風箏時最后要把風箏線剪斷,據(jù)說這樣就能把壞運氣和身上的病痛帶走,《紅樓夢》里有這樣一段描寫,說得就是這事兒——
   紫鵑笑道:“這一回的勁大,姑娘來放罷?!摈煊衤犝f,用手帕墊著手,頓了一頓,果然風緊力大,接過籰子來,隨著風箏的勢將籰子一松,只聽一陣豁刺刺響,登時籰子線盡?!ぁぁぁぁ煊裥Φ溃骸斑@一放雖有趣,只是不忍?!崩罴w道:“放風箏圖的是這一樂,所以又說放晦氣,你更該多放些,把你這病根兒都帶了去就好了?!弊嚣N笑道:“我們姑娘越發(fā)小氣了。那一年不放幾個子,今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說著便向雪雁手中接過一把西洋小銀剪子來,齊籰子根下寸絲不留,咯登一聲鉸斷,笑道:“這一去把病根兒可都帶了去了。”那風箏飄飄搖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時只有雞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點黑星,再展眼便不見了。
   據(jù)說清朝的時候,宮里的嬪妃們一放風箏,東華門外就有一干紈绔子弟拿著特質的梭鏢等著把風箏“鏢”下來,內廷供奉手繪的風箏可不便宜,要不是最后得放走不要了,估計打死他們也不敢干這事兒。
   在農村,我們一般在麥地里放風箏,地方寬敞,心情還好,從過了春節(jié)就開始放,放到清明,清明前的冬小麥在休眠期,不怕踩,而且越踩來年分蘗有多,產量越高,但過了清明,小麥開始返青,就不能踩了。
   舊時還說風箏不能過年,我估計是買風箏的造的謠,至于屁簾兒風箏,因為是紙糊的,放兩次就碎了,根本過不了年。
  

共 2080 字 1 頁 首頁1
轉到
【編者按】說起傳統(tǒng)文化,風箏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物質文化,只是慢慢地被人們所忽視而已。我們的腳步都很快,快的來不及細細欣賞所有的風景,也沒有時間去放一會兒風箏。風箏最終應該是群眾的智慧,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南鷂北鳶,從王公貴族到貧民百姓都愛玩,沒有階級局限和貧富之分,只不過如吃飯穿衣檔次不同罷了;文人墨客更是競相渲染,歷代有許多記載風箏的文獻詩詞,曹雪芹也湊熱鬧,把風箏寫進了《紅樓夢》。北京的風箏獨特,可以作為北派代表,北京的風箏以沙燕著稱,根據(jù)制作工藝又分為兩大家,一家是“風箏哈”,一家是“風箏金”;北京還有一種風箏比沙燕兒更有代表性,那就是“屁簾兒”——這就是一般的百姓放的風箏,制作簡單,但放風箏的樂趣都一樣。作者豐富的知識和精彩的語言將這些一一展示出來,有趣,耐讀,值得推薦欣賞?!揪幷撸核畨簟?/div>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水之夢        2017-06-05 15:50:40
  說起一種傳統(tǒng)文化,我覺得風箏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物質文化,只是慢慢地被人們所忽視而已。我們的腳步都很快,快的來不及細細欣賞所有的風景,也沒有時間去放一會兒風箏。其實我也只在小時候放過風箏,放的是屁簾兒。
在美面前,萬物平等。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