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讀《范進中舉》(賞析) ————淺析吳敬梓筆下讀書人的悲慘命運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比較著名的一部諷刺性小說,作者吳敬梓生活的時代與《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生活的時代大致相同,都是屬于十八世紀上葉,但吳敬梓生活的年代比曹雪芹生活的年代還稍微略早一些。十八世紀早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由興盛走向滅亡的關(guān)鍵時期,由于社會轉(zhuǎn)型,許多尖銳、復(fù)雜的社會矛盾就層出不窮。黑暗、腐朽的清末制度,以及階級性所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不和諧因素,都預(yù)示著這場社會變革與轉(zhuǎn)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zhuǎn)的趨勢。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現(xiàn)實的社會基礎(chǔ)之上,像《紅樓夢》和《儒林外史》這種揭露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經(jīng)典名作由此誕生,就并非偶然。
與《紅樓夢》相比,《紅樓夢》揭示的是以一個貴族家庭的興衰滅亡為背景,從而暗示整個封建社會的滅亡是一種必然。《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則以揭露和批判以科舉考試制度為中心的社會管理模式對讀書人的戕害,從而暗示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二者雖然行文有些差異,但包含的意思與思想性又是出人意料的相互統(tǒng)一,那就是直接劍指腐朽、沒落的封建制社會由盛及衰,也將是必然。
吳敬梓本身就生活在一個官宦之家,從祖上到他父親這一代,無一例外不是經(jīng)由科舉取士這樣一種途徑獲得功名利祿。正是這樣一種親身體驗與經(jīng)歷,讓作者看到并知曉了科舉制度對于整個封建社會而言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從而讓作者有了一種更深刻的認識和全新的思考。
《范進中舉》是《儒林外史》中比較典型和經(jīng)典的故事之一,幽默中不免詼諧,詼諧中不免揭露,揭露中又不免狠狠嚴厲的批判與抨擊。而這一切均以科舉考試為影子,直指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制度下,科舉制度對讀書人以及知識分子的無情戕害為背景。表面上看似對科舉制度的不滿,其實質(zhì)是對讀書人的同情,對當時的社會制度提出質(zhì)疑。
《范進中舉》的故事情節(jié)其實并不復(fù)雜,相反非常的簡單。大致意思是說范進從二十多歲開始考試,前前后后總共經(jīng)歷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歲了才考了個秀才。但考中秀才并不就意味著可以當官發(fā)財,享受榮華富貴了。在等級制度非常苛刻嚴明的封建社會,你想跳出龍門取得一世功名,你就還得繼續(xù)再考。至此,雖然五十四歲的范進此時已是須眉老兒了,但為了出人頭地,依然奮不顧身義無反顧。戲劇的是沒想到后來范進還真中了個舉人老爺,這突如其來的好事對于發(fā)了瘋似的讀書人而言,一瞬間難以置信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當捷報傳來范進歡喜得發(fā)了瘋就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原本酸腐、窮困潦倒的范進一下子卻受到了世人的敬仰與巴結(jié),各種媚態(tài)與嘴臉應(yīng)顯、盡顯。這也是本文的高潮,作者的意指,那就是在封建的科舉制度下一部分讀書人命運轉(zhuǎn)折與起伏中的悲劇。
當然,吳敬梓并不是簡單的在描繪范進中舉的過程。而是通過范進中舉這個過程,精致而巧妙的勾畫出了一幅幅人物表情、神態(tài)、動作,通過對這些人物細節(jié)的描寫,從而進行無情的現(xiàn)實批判和尖銳的社會抨擊。
首先出場的是學(xué)道周進,有著相似經(jīng)歷的周進憑著百折不撓的讀書精神,終于取得一世功名飛黃騰達了。在周進的眼中,此時此刻的范進就是當年那個窮困潦倒的自己。作者從范進寫周進,其實也是通過寫周進來襯托范進。表達的意思同樣是通過科舉考試的兩個讀書人,卻有著天壤之別的不同身份與地位。而這一切中的始作俑者就是對于讀書人而言,能決定他們命運與生死的科舉考試制度給天下讀書人上演的一幕幕悲劇。
寫周進的出場其實也并非完全的只是在與范進作身份上的對比,周進選撥范進的文章先是說不好,后又說好,最后又說很好。這種前言不搭后語,顛三倒四的做法,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選撥人才我們暫且放一邊。后來周進訓(xùn)斥童生魏好古的一段描寫讓我們拔云見霧,大致意思是周進叫魏好古不要學(xué)習(xí)漢唐以來的歌辭詩賦,應(yīng)該好好學(xué)習(xí)當下的文章。由此一來我們就不免疑問,漢唐詩賦乃千古名句有哪點不好?這個都不用學(xué),那周進學(xué)什么?又學(xué)到了什么?作者通過對這一場景的描寫,充分展示了當時社會對選撥任用人才的迂腐,對科舉考試制度的設(shè)置不合理表示質(zhì)疑與不滿。
接下來對胡屠戶的描寫也非常經(jīng)典,胡屠戶是范進的老丈人。簡單點來說,范進在中舉之前胡屠戶這個擺地攤賣豬肉的是一百二十個看范進不順眼,經(jīng)常諷刺和謾罵范進,什么“現(xiàn)實寶窮鬼”“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尖嘴猴腮”“撒泡尿自己照照”,反正什么話難聽就怎么罵范進。但是當范進一下子中了舉人之后,胡屠戶的嘴臉馬上又變了。所說的話也全部變了味,什么“賢婿老爺”“姑老爺今非昔比了”,一副世俗的媚態(tài)相讓人非常惡心。加上后來捷報來時范進發(fā)瘋,老太太的勸慰哭泣,幫其撿鞋的人等等描寫。無不透露出當時的世風污穢,人心不古,而在科舉制度這一大背景下的封建王朝,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人情的冷暖與世態(tài)的炎涼,是多么的讓人失望。
接下來對張靜齋的描寫可以說是對整個社會人情世故批判的升華。張靜齋憑借科舉考試順利走完了從試子到達官貴人的全部過程,在范進沒有中舉之前他與范進沒有一絲一毫的交情。但在范進中舉之后他卻主動攀附,說什么“與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除了主動登門拜訪之外還送錢送房子,顯得特別的親近。這種前后判若兩人的形象非常深刻細致的勾畫出了當時的社會丑態(tài),那就是對讀書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tài)度,一旦取士便眾人相捧,否則,眾人相棄。這種病態(tài)的心理和病態(tài)的表現(xiàn)正是封建社會下科舉制度埋下的禍根,那就是對讀書人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是一種折磨與殘害。
《范進中舉》范進至始至終都是這一篇小說的中心人物,然而他又不是孤立的單獨存在,而是通過其他人物的刻畫與描寫來更進一步的升華主題。但從始終圍繞范進中舉這一事件而言,文章緊緊扣住的還是科舉制度對于整個社會,尤其對讀書人的影響下展開的,且表達的含義是不言而喻且危害是無法改變的。通過文章與作者的思維和筆調(diào),我們不難看出,腐朽的社會制度仍然是這一中心中的靈魂。只是對于讀書人和知識分子而言,他們是赤裸裸帶著血淋淋的個體在社會的漩渦中苦苦掙扎。
《范進中舉》這部小說是諷刺與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經(jīng)典力作。除了膾炙人口的人物、對話、場景描寫以外,更多的我們應(yīng)該是有一種更深層次的社會思考。在對小說故事情節(jié)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我們應(yīng)該還有更深入的理解與剖析,那就是不管是從藝術(shù)形式上還是從思想靈魂上我們應(yīng)該還要有更明確的見解。這種見解就是透過作品更多的了解作者本人,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了解作者筆下的當時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們的生活畫面。從這些信息中我們是該贊揚呢還是該批評,是該鼓勵呢還是該鄙棄,自然就可以見得分曉。
總的來講,《范進中舉》這篇小說給人以沉重的感覺,尤其對讀書人的悲慘命運我們無不扼腕嘆息,字里行間總是讓人充滿無比的憤慨與憐溺。盡管作者吳敬梓妙筆生輝,將文章寫得詼諧幽默,但是還是不難看出作者同樣的憤懣與哀痛之情。魯迅先生曾經(jīng)高度贊揚《儒林外史》的寫作成就,他說“感而能諧,婉而多諷”。
我想,這應(yīng)該就是對作家及作品最高的贊譽了吧。
2017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