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讀《尋找》有感
談對《尋找》這篇文章的感想,首先說說這篇文章的開頭。開頭是一個很吸引人的疑問句,父親被編進了歌謠,“這支歌謠咋冒出來的,鬼曉得?”家喻戶曉,不同身份的人都愛唱的歌曲是咋冒出來的,鬼也不一定知道,“但鬼一定知道一個叫秦球球的人,秦球球就是我的父親。”
人們常常說“當代英雄”“亂世梟雄”“男中魁首”“女中豪杰”,這讓鬼熟悉的人卻沒曾聽說過,作者用這種獨特的語言讓父親出場,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讓人有了渴望了解父親的愿望。
接下來作者用沉穩(wěn)的筆鋒來交代父親的生存背景。村子的對面是一座“寸草不生、連山羊也懶得多瞅一眼的大山包”,叫饅頭山。面對這樣的荒山,父親能有怎樣的獨特之處被編入歌謠、驚動鬼神?再看下去突然眼前豁然開朗了。原來幾十年的時間里,父親讓饅頭山從寸草不生的荒山變成了郁郁蔥蔥的綠林。怎樣的動力推動父親去開山?父親經(jīng)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才讓荒山變新顏?又一個疑問隨之而來,一連串的疑問讓人來不及細想,又迫不及待地讀下去。
在保安團和紅軍的一場交鋒結束后,父親第一個站出來和紅軍聯(lián)系,并幫著埋葬了犧牲的紅軍連長。保安團卷土重來時,父親不但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巧妙地躲過了一難,還得到保安團長的信任,被委任為甲長。誰知到了和平年代,幸事又變成了禍事,父親因為當年做過保安團的甲長被懷疑有歷史問題。
父親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開始無休止地挖山尋找證據(jù)。幾十年過去了,證據(jù)沒有找到,荒山卻因為父親挖過后種上了樹變成了一片綠蔭。
父親至死也沒找到那個能證明他清白的壇子。這個壇子是否存在,在生者的心里成了一個永久的謎,正是這個沒有揭開的謎底,讓人回味無窮,給了讀者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
作品在構思上還有一個含蓄、巧妙的所在,就是關于當年能給父親作證的紅軍戰(zhàn)士。這些人一直沒再出場,只是在中間部分提到了一個逃荒來的河南人,這個逃荒來的叫花子一樣的人,在文章要結束的時候又提到了一次。這個人的兩次出現(xiàn)都是一閃而過,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這一閃而過的提及,蘊含著深奧的生存哲理,讓人能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
父親的一生,是一個尋找的過程,富有傳奇色彩;父親的經(jīng)歷,打著時代的烙??;父親的形象,是經(jīng)歷過那些年代,為新中國成立做出過貢獻,又在和平年代的政治運動中付出了沉重代價的“父親”們的綜合體。
秦嶺老師的《尋找》,在語言、素材和構思上都不落俗套,獨具匠心,創(chuàng)作手法值得細細揣摩,值得在欣賞作品內容的過程中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