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PK大獎賽”】沉睡在河底的故事(散文)
李官橋,這個地名恐怕大家現(xiàn)在翻爛中國地圖也找不到它了,可是它曾經(jīng)的輝煌卻影響了大半個中國。我對它的模糊印象也是從老人們的敘述中得知的,而我也一直認為我和它毫無關(guān)系,因為它離我太遙遠了。
那湛藍湛藍的丹江水,幽深幽深的水庫,是那樣的遙遙而不可及。當八十高齡的爺爺和我說起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那塵封的往事,在爺爺?shù)拿碱^間一點點地舒展,那渾濁的眼睛里透露著對那片土地的無限向往……
李官橋,古稱順陽,西漢置縣,晉置郡,宋曾被洪水淹沒,以后復建,明成化六年(1470)淅川自內(nèi)鄉(xiāng)分出置縣時,此地已經(jīng)形成集鎮(zhèn),因此屬于淅川的四大古鎮(zhèn)之一。
李官橋位于淅川、內(nèi)鄉(xiāng)、鄧縣,光化、均縣五縣的交界地區(qū),南北兩地面平坦,自鎮(zhèn)北直鎮(zhèn)南長達20多公里,為丹江沖積平原,有“四十五里順陽川”之謂,距離今天的淅川縣城75公里左右,在舊社會被劃為“區(qū)”,解放以后則被劃為“鎮(zhèn)”。
爺爺說,李官橋的土地那時很肥沃,莊稼都不敢使用土糞,因為只要多用一點土糞莊稼就會歪倒,就會導致減產(chǎn)。不用施肥的莊稼足以見證它的土地有多么的肥沃。黑土地造就了李官橋,這里物產(chǎn)豐富、商業(yè)繁盛,俗語“橋半縣”,意思是說李官橋的糧食生產(chǎn)和商業(yè)收入是整個淅川縣城收入的一半,其富裕程度可見一斑。
李官橋最熱鬧之地則是水旱碼頭,每天河埠頭上人群熙熙攘攘,挑擔的,拉車的,步行的,各路人馬在此交接貨物,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也許這里的風水很旺,從楚時遺留下來的城墻、城門、碉堡、炮樓子都保存完好來看,楚國之都丹陽距此地不遠。因為這里的土地太金貴了,所以歷來成為兵家爭奪之地;因為這里太富裕了,外來打家劫舍的土匪也應運而生了,東南部的鄧縣就流竄著一個特大土匪“張大仙”,帶領(lǐng)著手下幾百號嘍羅,虎視眈眈地盯著李官橋,李官橋周邊的村子不停地遭受著這股土匪的襲擊。
我家就曾經(jīng)飽受土匪的禍害,爺爺蒼老的眼睛里盈滿了淚水,記憶把他帶回了那個可怕的年代。土匪來了,打家劫舍,燒殺搶掠,見到什么搶什么,我的老奶奶和兩個姑奶奶,還有二爺爺,以及家里的驢子騾子均被搶走了。凄慘的是只有幾歲的二爺爺被土匪扔到路上,差點被摔死了,幸好被鄰村的人撿到送了回來。老奶奶以及兩個姑奶奶被土匪賣得不遠,先后都被贖了回來。
當時的李官橋,也是多方組織的中心,其中最為活躍的是民團,而民團之首則是來自內(nèi)鄉(xiāng)的“曹中山”,人稱曹團長,曹團長為人正直,關(guān)愛百姓,與土匪抗衡,保衛(wèi)著李官橋,深得民心。后來這幫土匪在民團的圍攻下,終于被沖散了,老百姓總算去掉了一個心頭大患。
李官橋,這片富饒的土地,在那個年代,國軍、共軍、民團混亂一片,終年遭受著戰(zhàn)亂,經(jīng)濟一度處于蕭條狀態(tài)。
如今,在煙波浩淼的丹江水庫下埋藏著祖輩太多的故事。河埠頭成了祖輩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也成了我們心中永遠的謎底。
爺爺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我們是地地道道的李官橋后人??!”李官橋,在故鄉(xiāng)的正西方二十里之處,而爺爺少年讀書生涯就在那個地方。爺爺有三兄弟,他為長,中國自古以來注重長子,我們家族大,加之爺爺聰明好學,自然就得到了家族的重視,而爺爺也沒有辜負家人的重托,成績優(yōu)秀。那所正規(guī)的軍編學校也不收爺爺任何的費用,他只需安心地讀書就成。就在爺爺躊躇滿志的時候,日寇垂死掙扎,大舉侵略,一路燒殺搶劫到了李官橋。
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凜冽的寒風呼嘯地刮著,爺爺正和他的同學準備轉(zhuǎn)移到安全的地方,日軍的槍炮轟來了,子彈在他和同學們的耳邊嗖嗖地響著,同學們陸陸續(xù)續(xù)地都轉(zhuǎn)移走了,就在爺爺要轉(zhuǎn)身的那一刻,從老家冒著槍林彈雨趕來的老爺爺,一把拽住了爺爺?shù)母觳?,一直把他拉到了嫁在南山的大姑奶奶家,在那里天天守護著他,害怕鬼子的子彈不認人。擔驚受怕蟄伏了半年后,聽到了日軍投降的消息,老爺爺、爺爺和大姑奶奶一家人欣喜若狂。
解放了,新中國成立了,地大物博的李官橋迎來了又一個嶄新的春天。
1950年開始,爺爺陪同地質(zhì)隊一起勘探測量,任區(qū)上會計。同年按照中央的指示,丹江大壩開始興建了,這就預示這片土地將很快沉寂于河底了。1958年,李官橋的居民開始遷移,1961年,李官橋附近的百姓全部遷移完畢,離水較遠的村子后靠,我們村屬于后靠范圍。1967年,李官橋鎮(zhèn)全部被淹沒了,這座繁華一時的古鎮(zhèn),便永遠地沉睡在蒼茫的丹江水庫下了。
李官橋淹沒之后,爺爺隨之去湖北的丹江工作,任某公司的會計。對待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幾十年來,爺爺履行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神圣職責,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贏得了一個閃亮的口碑。
爺爺今年82歲了,歲月在他的頭頂沒留下一絲寸發(fā),眉頭那幾根白色的長長的眉毛,駝背的身軀,見證著他的滄桑一生,深陷的眼睛流露著對那片富饒的土地的無限牽掛……
爺爺不善言辭,唯有提起李官橋,他才打開話匣子侃侃而談,娓娓敘說著那塵封的往事。
誰言他鄉(xiāng)好,月是故鄉(xiāng)圓。那沉睡在河底的李官橋,成了爺爺心底的永遠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