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微信朋友圈(隨筆)
一、微信“好友”
某日參加一個聚會,酒足飯飽后,大家紛紛海侃起來,話題聊到當下的微信。a總很自豪地說,他的兩個手機微信都加滿了人。b君也頗為自得地說:我有將近兩千好友哦。c和d兩美女幾乎同時發(fā)出驚訝的表情:哇,這么多呀?!我自我調(diào)侃地說:我很慚愧,只有300多人,就感到人滿為患了,看來我真是沒出息的人。“其實到了我們這個年齡,很多事和人都要做減法了”e先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說實話,a總和b君上千的微信好友我一點也不羨慕,我倒是認可e先生的觀點。最初注冊微信時,我用實名,只有親人、同學、同事、朋友現(xiàn)實世界熟悉的人,我只想打造熟人的社交圈,扣扣是陌生人的社交平臺,微信是私密的空間,兩個平臺平行運行,我覺得這樣挺好??墒菦]過幾年,微信不知不覺地添加了許多陌生人,很多是微信群里三番五次請求加友的群員,各種活動聚會上加的好友,還有商場購物、小區(qū)物業(yè)、家電維修維護、健身會所、美容美發(fā)等老板添加的聯(lián)系方式。有些真的成了朋友,有些則是交換了微信,僅止于此。其中有很多是從來沒發(fā)過消息,從來沒有互動,甚至想不起名字的“朋友”。如今交換微信就像是以前交換電話號碼,也像交換名片一樣。社交場合見到了,互相交換一下就扔在了角落里,漸漸沾了灰,再也想不起來對方是誰……
有時真想扔掉?可心里總是有點顧忌:萬一是個重要人物呢?萬一有什么事兒要找對方呢?!萬一對方也有事要找我呢?!還是留著吧……漸漸地,辦公室抽屜里有厚厚一摞的名片,從未丟過卻也從沒找過任何一個。就如同微信好友里很多人,從未有過聯(lián)絡,卻總以為哪天會有什么聯(lián)絡呢,這真是一種復雜又糾結的感覺。也許每個人的微信好友列表里,都有不止一個雞肋好友吧?他們只是一個頭像,一個名字,假裝裝睡而已。從不說話,從不評論,從不點贊。你不知道他們是否在窺視你的朋友圈,也不清楚他們在你的通訊錄里是否有意義,只是不知道為什么,你總是沒有刪掉他。從來不發(fā)消息,給他發(fā)消息也不回復,從他的朋友圈里也看不到正能量有價值的東西。這樣的“好友”,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我問過自己后,決定著手清理——就像是家里定期都要深度大掃除,衣服每次換季都要扔掉一部分上穿率很低的。周末,我花費了兩個小時,刪了一些人——身份來路不明的(比如明明是中國人,卻要注明冰島、南非、埃及、索馬里等的人),從未發(fā)過消息的,朋友圈彼此關閉且沒說過話的,一天發(fā)十幾條動態(tài)的,從未說話也不互相關注點贊的,名字根本想不起來的,在某些場合認識但從未給有過任何交集的……真不知道我們留著對方是要到什么時候才有“用”?那些不用的東西總是占據(jù)著空間,不如清理了,那些糟心的事嘈雜的情緒,總是擾亂我們,不如斷掉了。真的不喜歡的人,三觀不相投的人,以及“雞肋”般的微信好友,不如就離開了吧,分別了吧,斷掉了吧,彼此都沒有損失,免得占據(jù)自己手機的內(nèi)存空間,還要花費時間和經(jīng)歷去虛偽地應付,還要斟酌哪句話怎么說,真誠打了折扣,友情又從何談起呢?不如給自己清理出更多空間和心情,對值得的人更好一點。給自己生活的空間留更多點空間,給自己的內(nèi)心留一點縫隙,不要總是被擠得滿滿當當,喘不過氣,這才是高品質的生活。同樣,不要為那些雞肋的關系所累,不要被復雜的人際綁縛,活得自在不是很好嘛。清理了系統(tǒng)垃圾,刪除了一部分微信“好友”,優(yōu)化加速了手機順暢運行,像是給人際關系來了一次斷舍離,很輕松,很舒服,心里騰出一些地方,把那些有溫度有互動值得留下的人留下。微信該很好,只要你在場,就好了。
二、朋友圈僅限最近三天可見
有一女友對我說:每次出去旅游,我都忍不住要發(fā)朋友圈,感覺出去旅游,回來不發(fā)一下朋友圈,就好像沒有去過一樣。這可能也是大部分人的真實寫照。的確,今天朋友圈像洪流般地介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騰訊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普通民眾記錄日常的點滴,來分享生活的際遇,來宣示一種被關注、被看到的社交存在。同時,我們也需要這個平臺,來把現(xiàn)實中被時間、距離沖散的親人、朋友重新拉到彼此可見的視域,來維系情感的需要和對外部世界的想象與認知。在朋友圈二十四小時不落的燈火里,我們看到別人,也看到自己??梢哉f,朋友圈正在塑造著我們新的交往方式、認知方式,滿足著我們“看”與“被看”的心理需要。
早些年,我基本每天有一條動態(tài),記錄生活的點滴趣事,分享旅途的風光圖片等,朋友圈朋友的每張圖片、每個字、每條鏈接我都認真閱讀?,F(xiàn)在的我呢,也許是疲了,也許是倦了,也許是煩了。有時兩三天發(fā)一條信息,有時五六天,有時十幾二十天發(fā)個圈,登陸朋友圈呢,用一目十行,甚至一目三十行飛快的速度粗略瀏覽。觀察了我的朋友圈,堅持發(fā)圈的都是陌生人:他們是一天三四條、五六條、十幾條的產(chǎn)品廣告的微商,他們是推廣宣傳公眾號的營銷人員,他們是煲心靈雞湯的高手,他們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作家……大多數(shù)我熟悉的親人同學同事都很少或不發(fā)朋友圈了,更多的設置了朋友圈僅限:最近三天可見。為什么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人為自己的朋友圈加上了一把鎖?如果從人們的心理上來說,所有線上的交往都是線下交往的投射。對很多人來說,渴望記錄生活,卻又不希望將自己完全裸奔在他人面前;渴望交流互動,但又害怕別人無限接近自己的生活圈子;渴望向別人訴說,但又不愿將自己的心情向所有人廣播……這些心理反映到朋友圈中,就有了“分組可見”“分組不可見”“僅三天可見”等種種操作。技術的好處,在于它解決了一些人際交往中的尷尬,也幫助我們不斷調(diào)試著自己與他人交往相處的方式和距離。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朋友圈是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地方,是一個公開的日記本。我們通過發(fā)朋友圈,對外建立并經(jīng)營了一種個人形象,我們希望他人以我們期待的方式來認識、看待自己,并由此展開社交、建立友誼。我們期待自己的生活方式,思想被別人看見、理解和欣賞。如果你要在朋友圈中經(jīng)營形象,而且要經(jīng)營得妥帖恰當,就意味著你需要經(jīng)常注意記錄生活中各方面的點點滴滴,你展示自己的才藝,并將它以合適的形式集結發(fā)布。但是,這樣苦心孤詣的結果是不是能讓真實的我真正為他人看見呢?懂你的人自然能懂,不懂你的人會認為你在嘚瑟裝逼。如今的朋友圈已經(jīng)從原來個人的一方天地,變成了人群蕪雜的公共場域,越來越像一鍋粥,一個大雜院。每個人的微信好友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僅一面之緣的人、時刻準備向你推銷的人,或者隨時對你“求轉發(fā)”的人……當朋友圈不再只是純粹的情感交流地,當朋友圈過多摻雜了利益交換、人情負擔,當“朋友圈里無朋友”,自然也就讓人失去了敞開心扉的動力。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種種因素,讓朋友圈無法成為人們的“快意江湖”。我們在朋友圈里注視著別人,也被別人注視。當越來越多人涌進你的交往圈子里,無論是熟悉還是陌生,他們都在通過朋友圈里的一言一行重新構建著你的形象,揣度著你的生活方式、審美品位。當有了怕別人多想、擔心別人對自己印象不好的顧慮時,當別人加了濾鏡的生活在自己心中投射下過多的陰影與焦慮時,很多人也就沒有了表達的欲望,甚至對朋友圈敬而遠之。不少人在談及自己的交友之道時,往往都會談及一個“真”字,在今天朋友互動的主要空間朋友圈里,卻常常被認為“作秀和曬的生活”。
曾經(jīng)我們對朋友圈賦予了太多的期待和向往,現(xiàn)在的朋友圈或許讓我們有些失望,有點厭煩,但是微信支付及其附加功能確實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微信堪稱本世紀偉大的產(chǎn)品。朋友圈只是微信眾多功能中的一張社交名片,無論你選擇公開也好,選擇關閉也罷,或者限制三天可見,朋友圈只是虛擬世界中的一小塊天地。真實的世界,在我們放下手機后才能清晰地看見。這也讓人想到電影《頭號玩家》告訴我們的道理,現(xiàn)實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東西。
最近有老友問我:怎么你的朋友圈沒消息了?我說我只是最近三天沒動態(tài)而已,明后天就會有的。忽然覺得“三天可見”這項設置真的好。社交網(wǎng)絡時代,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開放的狀態(tài)下,如何保護隱私,因此,這個分寸感很重要,“三天可見”就是一種分寸。我并沒有屏蔽你,你可以看到我,只是錯過了就錯過了,就讓我們斷了過去,讓明天好好繼續(xù),你就不要再苦苦追問我的消息。只是,對于“三天可見”這件事,我始終有一個特別大的疑問,為什么是“三天可見”而不是“一天可見”或“兩天可見”呢,“三天”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什么呢?琢磨了一段時間后,有一天,我終于找到了答案,也更加堅定地要繼續(xù)“三天可見”了,因為——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