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五周年】端午佳節(jié)粽思情(散文)
小時候,每當端午節(jié)臨近,我們村子那一群小伙伴常常在耳邊念叨“端午日,棕飄香”。那時的我們非常的天真可愛,每年的端午佳節(jié),我們總是央求父母包粽子。然而,端午正是農(nóng)忙之際,我們這些孩子的父母哪有空閑時間去安排這些事情呢?所以,在我們這些孩子的連哭帶鬧下,父母只好順從了我們。
那時候,我們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戶都儲存有糯米,當把糯米煮成了熟飯,那種香噴噴的味道讓我至今都記憶難忘。我們村里人過端午,向來都不去購買現(xiàn)成的粽子,因為那樣,不僅將失去端午的意義,也得不到來年的豐收。所以,端午前夕,父母們更是很樂意在家灶房里親手包粽子,棕葉是無需購買的。我們村子周邊河塘隨處可見的都是那茂盛的蘆葦,每年這個時候,母親從蘆葦叢里摘取一些大的葉片,回家用熱水燙一遍,使其葉子展開,就可以用來包粽子。父親說:這叫就地取材。
那紅彤彤的大棗,飽滿的赤豆一般都是包粽子的最好配料。當我們把這些食材放在糯米中,經(jīng)過蘆葦葉的捆扎,然后再經(jīng)過慢火燒煮,不大一會功夫,那糯米的香味以及那從鍋里散發(fā)出的蘆葦葉的香讓我們這些正在村子里一起玩耍的孩子們立即跑進各自家的灶房,還沒等我們洗手,就要先拿上一個嘗嘗。母親說:小心別燙著。在我們農(nóng)村,吃粽子也非常講究。那剛出鍋的熱乎乎粽子是不允許先吃進嘴里的。母親常常會把燒煮粽子的水連同粽子倒入盆中冷卻。母親說:這樣才不會失去棕香的味道。隨著熱氣散去,母親會將粽葉全散開,拿來白糖,然后用一支筷子插進棕子里,便于我們握在手心去蘸著白糖品嘗。父母也常常把帶有紅棗包成的粽子分給晚輩們吃,因為紅棗代表著理想,心愿,健康。他們希望我們在品嘗這些他們親手包的粽子,長大后都會心有所成,駛向美好。
除了棕香外,在端午節(jié)當天,不論是我們農(nóng)村還是城市都有插艾草習俗。記得小的時候,端午日一大早,我們村里人都會拿起鐮刀前往田間地頭去割艾草。那艾草生長的極其茂盛,早晨的露珠在艾草葉上還未散去,待人們還未走近,那帶有中藥味的艾草,隨著五月的風撲面而來。村里人把艾草割回家中,挑出一些好的安插在自家門頭。聽大人說:端午節(jié)插艾草不僅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辟邪,祈求平安健康。在我們農(nóng)村,更意味著風調(diào)雨順,祈盼來年豐收。
小時候的我,對于在家鄉(xiāng)度過的端午找不出多少的意味,只覺得那是一種習慣性的風俗,可以再次吃到那用紅棗等包成的粽子和豐盛的菜肴。現(xiàn)如今,我已長大走向了社會工作,離開了家鄉(xiāng),離開了父母及親人。算一算日子,不在家中與父母共度端午也有五六年了吧。這些年,我獨自一人在外,每當端午來臨,我總會想起小時候在老家農(nóng)村的生活。那樣的感覺,對于離家多年在外闖蕩漂泊的自己來說,很是溫暖,很是幸福。
在城市生活工作,每當端午來臨,當我看見那些在大街上,商場里擺出的粽子,我總是思念起我的父母及親人。我不知道,今年的端午佳節(jié)他們將如何度過。當我在內(nèi)心對遠方的父母產(chǎn)生思念的同時,他們也一定在朝著兒子奔走異鄉(xiāng)的方向守望,希望兒子能夠回家。那種思念,是我此時此刻無法用語言再去表達。
在這端午佳節(jié)來臨之時,望著我們這些在外的游子們與身處海外的學子們,品嘗著手里的粽子,又有誰不產(chǎn)生思念呢?又有誰會單單認為粽子只是為了去填飽肚子而覺得好吃呢?對于我來說:粽子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且具有厚重的歷史感,深受人們的喜愛。
小時候,經(jīng)常讀李白的那句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那時候,我真的讀不懂這句詩代表著什么?如今,在這端午節(jié)當日,當我手上拿著粽子站在這夜深人靜的陽臺上,望著這異鄉(xiāng)都市的明月,讓我不得不想起家鄉(xiāng)粽子的飄香,想起那一句耳熟能詳?shù)脑姡好糠昙压?jié)倍思親!
注:今端午節(jié),故呈舊作拙文一篇,以示懷念。作于2013年上海浦東,時年2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