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戀】鹽菜,綠豆,南瓜湯(散文)
母親做的鹽菜綠豆南瓜湯,那黃橙橙、黏糊糊、湯面上細小得可以忽略的幾顆油珠珠,那香、那甜、那面的感覺,足以全方位刺激味蕾,浸潤五臟六腑。吃了一碗,會讓你不由自主去舀二碗、三碗……不僅是充饑,簡直稱得上美味!可這味道,是四十多年前刻在記憶里的。而今,永遠只有回味。
鹽菜綠豆南瓜湯,明明是一道菜,卻是我四十多年前填飽肚皮的一種美味主食。素材普通,就是鹽菜、綠豆和南瓜,都是自家土里種出來的,每家都有,但能煮出我們家味道的,除了母親,沒有第二人!因為,那是母親煮出來的獨一無二的味道。
四十多年前,即上世紀七十年代,農(nóng)村還處于集體所有制時期。生產(chǎn)隊每年分得的糧食(粗糧+細糧)少得可憐,就像炒菜用的佐料,稀少得很。要細水長流,必須節(jié)約再節(jié)約,平時吃的都是以各種粗糧為主:小麥、大麥(谷麥、燕麥)、紅苕、包谷、高粱等,加上各種蔬菜。土地是集體經(jīng)營,各家各戶只有每人9丈(農(nóng)村丈量土地方法,具體換算法不太清楚。)自留地,除了生產(chǎn)隊分的糧食,添加的部分全靠那幾丈自留地產(chǎn)出。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彪m然我的童年時期沒有“餓死人”的現(xiàn)象,但“餓飯”是常有的。因為糧食少,一季接不到一季,春夏兩個“荒月”,尤為嚴重,青黃不接,陳糧已空,新的還沒成熟。春荒農(nóng)歷二三月,主要靠蔬菜裹腹;夏荒農(nóng)歷六月,主要靠雜糧和蔬菜填肚。荒月充饑的補充食物,都得巴望著那幾塊比黃金還珍貴的自留地想辦法。我們家當時加三個哥哥共七口人,卻只有五口人的自留地,我和妹妹的是后來八零年土地下戶時才和責任地一起補分的。
我的家鄉(xiāng)地處川南丘陵,“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低丘、河谷兼有南亞熱帶的氣候屬性。具有氣候溫和、熱量豐足、雨量充沛、光照適 宜、無霜期長、冬暖春早、四季分明的特點?!蓖寥佬再|為黃壤(旱地)和水稻土(水田)。所以適合多種作物生長。水稻土(水田)只種一季水稻,旱地作物豐富多樣,有大麥、小麥、油菜、包谷、高粱、綠豆、花生、紅苕等主雜糧十多種;蔬菜類有:青菜、蘿卜、大頭菜、海椒(辣椒)、茄子、南瓜、冬瓜、扁豆、豇豆等,同樣有十多種不同季節(jié)的菜蔬,可謂品種繁多。
為了節(jié)約土地資源和盡可能多種品種,發(fā)揮土地的最大功用,麥子地邊套種豌豆胡豆,花生地邊套種綠豆、雜豇,紅苕地套種包谷和豇豆;土崖上冬天種豌豆,夏天種南瓜、絲瓜、扁豆等藤蔓作物。那些無法種植的土崖正好適合這些作物“伸腰擺腿”,舒展筋骨,掛果不受限制。
自留地種植,除了整塊土里的種植需要父親和哥哥們共同完成,一般地邊的套種作物,都是母親的事,我和妹妹做幫手丟種、蓋土。人勤地不空,一年四季收種交替,地里各種作物或蔥綠繁茂,或金黃待收。
鹽菜的原材料是青菜,制作好后叫“鹽菜”或“冬菜”。青菜是冬季蔬菜,一般冬季菜秧在收完水稻后就要撒種育苗,秋末時節(jié)栽秧,春節(jié)后砍收。為了填肚,那時母親每年都會栽好幾塊土的青菜。春節(jié)到大年那十多天,除了走人戶和招待客人,剩下的幾天空,就是母親砍青菜的時間。該收的青菜砍回家一片一片割下,晾曬風干到七八成程度,洗凈后再經(jīng)過必須的幾道工序,裝壇密封待成熟。到六月開壇時,腌熟的鹽菜金黃、濃香四溢。綠豆和南瓜都是夏天成熟,為了“接早”填補荒月,母親每年會提早點南瓜,種綠豆,待農(nóng)歷六月(陽歷7月),看到豆葉頂上一串串豆角由綠變黃再變黑時,母親就會在早上帶著我和妹妹,背著米籮去地里摘回成熟變黑的綠豆角,倒進大簸箕里,放在如火的太陽下暴曬到下午,用捶衣棒把豆殼捶碎,再篩、簸、揀一系列操作后,一顆顆綠油油的豆粒呈現(xiàn)在眼前,泛著清新的生豆香味。這時,再選摘回一個表皮起灰的老黃南瓜,開壇抓出兩把腌熟的鹽菜,鹽菜綠豆南瓜湯的素材便齊了。
南瓜要刮皮,把一條小木凳四腳朝天放地上,把南瓜放到板凳腳內卡住,用鍋鏟刮掉硬皮,洗凈、破肚開膛,抓出籽和瓤,開條,切成三角形砣備用;鹽菜切成寸段備用;綠豆選干凈倒進缸里放少許鹽,輕輕淘洗一下備用,三種材料下鍋時間是不一樣的。材料備齊,該洗鍋燒水煮湯啦。
母親把二板子大鐵鍋洗干凈,摻半鍋水,把切好的鹽菜冷水下鍋,勾一調羹豬油放進去,蓋上鍋蓋。鹽菜是干菜,煮的時間需要更長才能煮耙。待煮開后放進綠豆,保持中火讓鍋里一直開,待綠豆煮爆腰,再倒入南瓜砣,蓋好鍋蓋,繼續(xù)中火煮到南瓜熟,綠豆出粉,鹽菜耙。這樣,黃橙橙、黏糊糊、飄著碎油珠珠,色香味俱全的鹽菜綠豆南瓜湯,就煮好了。舀到一口直徑40cm的大瓦缸里,端到堂屋,二斗碗一人捧一碗,一家人圍著八仙桌,呼嚕呼嚕地吃起來,甜中微咸,軟滑馨香,一口一口順咽而下,肚子填飽了,香在嘴里,美到心里。
這道美味的特別之處,主要在鹽菜上,雖然許多人也做鹽菜,但能做出我母親做的鹽菜那個味道的人卻很少,連我現(xiàn)在也做不出來。香味就來自鹽菜,那是青菜通過腌漬、密制后散發(fā)出的特有香味,加上南瓜的甜香,綠豆的豆香,豬油的油香,三味四香的混和美食。那香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是沒法用文字描述和形容,只有吃過的才知道,所以這香才能幾十年彌漫在心里,深刻在記憶里。
那些年,荒月里“走人戶”,都有蹭伙食之嫌。大概是我七八歲時吧,具體記不清了。那年夏天,堂姐志輝二姐背著不到三歲的小女兒來我們家。那天說是從堂兄家過來,二十多里路居然走了一下午,走到天黑還沒走攏。走到能喊答應我們家的沖上頭,二姐就扯開嗓子大聲喊父親的名字,讓去接她,她背著人,走了幾十里路,已經(jīng)有氣無力了。父親叫六哥打著火把去接二姐。那晚我們吃的正是母親中午煮的鹽菜綠豆南瓜湯,聽到二姐來了,怕不夠,母親趕忙又在坎底下現(xiàn)摘一個半青半黃的南瓜,三下兩下把瓤和籽抓出來,洗凈切片,放點花生油略炒一下,煮好,盛了幾大碗作為晚飯補充。南瓜湯雖是中午剩的(本來就是計劃吃兩頓的),但也算好東西,要多讓給二姐母女倆吃。二姐本是解放前富家小姐出身,書念到高中,在那時算是有文化的人了,斯文講究,肚子餓了卻也不講那么多了,唏哩呼嚕就喝下了兩大碗。吃飽了有精神了,二姐便給我們講些故事,家族中的,書上的,電影里的,或是民間傳說等等。所以,是很喜歡二姐來我們家的。
二姐比父親還大五歲,喊父親二叔,小時候一起耍得多,況且,二姐在第一次婚姻失敗后,沒有去處的她,帶著不到兩歲的二兒子,還跟父親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叔侄感情深厚,有共同語言,后來便常來我們家。
二姐本說只耍兩三天就回家的,準備回家的頭一天,她要去保管室看她的干親家母,臨近中午回來的路上摔了一筋斗,摔到路外面的巖下,左小腿被路邊的茶樹樁刮出了一道一寸多長且很深的口子,我們并不知道。她一個人抱著孩子忍著痛爬上巖,一瘸一拐地走回來,傷口流了很多血,半條褲腳都染紅了。見此,父親叫六哥馬上去公社衛(wèi)生院叫八哥,也就是二姐的親弟弟,帶藥來給她包扎傷口。
如此,二姐也回不了家了,沒辦法,讓八哥去叫來她丈夫把孩子接回家,她留在我們家養(yǎng)傷。這一養(yǎng)就是一個月!在那個本就缺吃的荒月,偏偏又多了一口人,三兩天頭八哥又來給她換藥,這樣以來,我們家那年的荒月真是讓人更加的慌了。天天晚上吃南瓜、包谷,母親隔三差五要去刨開苕溝看看紅苕有多大了,可不可以吃了,只要有雞蛋大個,都去挖來下鍋。早上吃連麩麥粑湯,中午吃豇豆稀飯,晚上不是紅苕就是南瓜,那一個月就是這么過來的。過了很多年,母親還偶爾提到說,“那年荒月把南瓜都吃完了的”。
經(jīng)過一個月的休養(yǎng)治療,傷口基本愈合脫疤,二姐也該回去了。走的頭一天,她喊到母親說:“二嬸,我還想吃一頓你煮的鹽菜綠豆南瓜湯?!蹦赣H叫大哥去后頭坡摘回那個特意留下的大餅子南瓜,如法又煮了一頓美食。第二天,二姐走的時候,還半開玩笑跟母親說:“二嬸,我二天想吃你煮的南瓜湯了,我又來?!?br />
后來,大概因為家庭原因,二姐有幾年沒再來。再后來二姐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土地下戶,自做自吃,細糧夠吃了,飯是飯,菜是菜,再不用吃那些雜糧充饑蔬菜裹腹了,盡管鹽菜綠豆南瓜湯是那么美味,也沒再煮來吃過了。后來在成都一次宴席上,酒店端出了一道菜,就是鹽菜綠豆南瓜湯,我興奮地趕緊舀兩勺在碗里,迫不及待喝一口,“呀!這哪里有那個味道???”我當即脫口而出說了出來,抿著碗里剩下的,心里嘀咕著:“根本不香,而且湯是湯,渣是渣,淡色淡味!只有母親做的好吃?!?br />
母親已離開我們五個多月了,這道咸甜而馨香四溢的鹽菜綠豆南瓜湯,只能作一劑永久回味的相思羹,彌漫在心頭……
(2020.9.5.筆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