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真】千年滄桑話書院(隨筆) ——身心教育實踐者劉越嶺
引言
長城腳下,媯水南岸。2022年1月16日,地處延慶南菜園北二區(qū)西門的媯川書院,召開了工作會議?!吧硇慕逃龑嵺`者”劉越嶺先生,和大家一起回顧總結(jié)了2021年情況,部署了2022年工作。大家踴躍發(fā)言,氣氛十分熱烈。其中,媯川書院名譽院長石中元現(xiàn)場背誦了《心經(jīng)》,大家的心更加平穩(wěn)了,體會到“無智亦無得”,自己解放自己的心識,以不計較得失的心態(tài),“用人生文化打造文化人生實踐平臺”。
石中元在工作會議上說,最近,我閱讀了劉越嶺老師撰寫的“千年滄桑話書院”一文,感觸很深。從唐朝開始到清朝末年,書院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而延慶這個地界,從古到今只有三座書院。1949年之前有兩座,一座冠山書院,一座縉山書院。1949年之后到現(xiàn)在,延慶只有我們這一座,媯川書院,物以稀為貴?。∮腥瞬灰詾槿?,說道,眼下有各種各樣的文化設(shè)施,大、中、小學校不是遍地開花嗎?而我認為,書院這一名稱,在全國少至又少,而在延慶,將來能稱得上文化地標的是“媯川書院”!今天,我們在媯川書院聚在一起歡慶年會,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在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
2022年1月5日,我在江山文學網(wǎng)發(fā)表了《冬奧圣火在延慶——寫在《媯川文集》出版之際》一文,闡述了媯川二字:“媯是舜的后裔,所以,孔子有“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之句??鬃觿?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崇尚先王之道,尤其稱頌堯舜以來的傳統(tǒng)文化。到了唐朝,杜甫詩“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詩圣杜甫,文脈延續(xù),不絕若縷”。
所以,我對“媯川書院”情真意切。媯字,從會意上來看,媯,左邊是女,右邊是為,從屬于陰,而川字從屬于陽,像個男子漢能立得起來。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中國文化是陰陽文化。媯為陰,川為陽,陰陽相合,生生不息。川,不僅僅是川流不息,四通八達之意,川豎立起來的三個筆畫,暗示“三生成物,萬物負陽而抱陽”?!皨偞〞骸倍嗪玫拿Q啊,媯川書院是正宗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媯川書院能不能成為北京市延慶區(qū)的地標,能不能成為延慶文化的名牌,就看在坐的各位的努力了。阿彌陀佛,“媯川書院”將會得到上蒼的眷顧。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在呼喚著我們,我們的祖先為在坐的每位人士保駕護航,媯川書院的未來前途無量。
2021年1月11日,江山文學網(wǎng)發(fā)表了我撰寫的“《心經(jīng)》讓我們把心找回來——兼談《心經(jīng)》抄錄人金石先生”。金石先生是劉越嶺先生的筆名。劉越嶺先生樂意在江山文學網(wǎng)(淡泊寧靜社團)再次轉(zhuǎn)發(fā)自己的文章,特意委托我轉(zhuǎn)發(fā)他的“千年滄桑話書院——兼說媯川書院”一文。
一、石鼓書院——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經(jīng)中
書院制度是中國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自唐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多年,如今又煥發(fā)出了生機與活力。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開此處讀書堂?!敝袊钤绲臅菏淄剖臅?。石鼓書院位于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qū),迄今已有1200年歷史?!笆臅簹v唐、宋、元、明、清,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設(shè)石鼓高等學堂為止,延續(xù)了一千余年。
創(chuàng)建于唐元和初(806~810)的石鼓書院,為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辦學的書院,也是清代以前南方文化學術(shù)中心。期間,它以藏書之豐、學風之盛、成就之大,在古代教育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在長達千余年辦學過程中,石鼓書院造就的人才難以計數(shù)。清乾隆衡陽縣令陶易在《石鼓書院》詩中,描繪了“英才薈萃”的景象:“曠代儒風喜未顏,一時講院盡英才。雙流環(huán)繞宮墻肅,喬木陰森士氣培。祀典已崇新俎豆,詩篇長煥舊亭臺。自今游履休嫌憂,綠竹西溪一經(jīng)開。”正所謂“石出蒸湘攻錯玉,鼓響衡岳震南天”,有“道南正脈”之美譽。
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書院在衡陽保衛(wèi)戰(zhàn)中毀于日寇炮火。1998年,國家郵政局計劃發(fā)行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郵票時,事先曾來石鼓實地考察。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的石鼓書院,終因只見山石、不見書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代之。故,中國四大書院約定俗成: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
亭臺樓閣檐翹翹,江面櫓帆影漣漣,2006年6月,衡陽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書院。經(jīng)過修復的石鼓書院,恢復了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傳承了湖湘文脈精神。
現(xiàn)在的石鼓書院,公眾可進入?yún)⒂^。當你沿著麻石長橋步入重修后的石鼓書院,穿過大門,走過長廊,映入眼簾的是禹碑亭。禹碑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嶁峰所刻。禹碑為蝌蚪文所做。禹碑亭亭柱上題著一副對聯(lián):“蝌蚪成點通,天地衍大文”。
穿過禹碑亭,來到石鼓書院二門前,只見篆書對聯(lián)“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經(jīng)中”于門上。石鼓山與儒、釋、道均有淵源,石鼓山上曾建道家的尋真觀,釋家的石鼓寺。
公元997年,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書院內(nèi)開堂講學、廣招弟子,使石鼓書院成為正式的書院。公元1035年,宋皇帝仁宗賜額“石鼓書院”,遂與長沙岳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雎陽書院并稱為"天下四大書院"。
石鼓書院楹聯(lián):學貫九流,匯此地人文法海;秀開百粵,看群賢事業(yè)名山。1187年,朱熹撰《石鼓書院記》,將義理之學、修身之道作為書院的辦學宗旨,以“四書五經(jīng)”作為教材,以達到“明道義正人心”目的。朱熹、張栻等著名學者親臨書院講學,培育出王居仁、曾朝節(jié)、彭玉麟、夏明翰等眾多濟世之材。
石鼓之名說,石鼓山四面憑虛,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山勢青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绷硪徽f,石鼓三面環(huán)水,水浪花擊石,其聲如鼓。晉時《觀石鼓詩》云:“鳴石含潛響,雷駭鎮(zhèn)九天”。悠悠千載,歲月滄桑,現(xiàn)今的石鼓書院,正在彰顯湖湘文化精髓,成為衡陽歷史文化標志。
二、四大書院——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決,良玉我切
書院之名始于唐中葉貞元年間(785-805),官方設(shè)立的麗正書院和集賢殿書院,其職責為收集整理、??毙抻唸D書,供朝廷咨詢,兼作皇帝侍讀、侍講,類似宮廷圖書館。唐末五代,讀書士子多避亂隱居于山林,后發(fā)展為聚書授徒講學,常以書院命名讀書講學之地,遂演化為一種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和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早期的書院為民辦的學館,原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置學田收租,以充經(jīng)費。后由朝廷賜敕額、書籍,并委派教官、調(diào)撥田畝和經(jīng)費等,逐步變?yōu)榘朊癜牍傩再|(zhì)的地方教育組織。
中國古代書院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一千多年來數(shù)量達到數(shù)千座,據(jù)統(tǒng)計唐代有47座,宋代有719座,元代有297座,明代有1591座,清代有3618座。31個省份建有書院,浙江為首,達397家,黑龍江最少,有2家,無書院省份有3家,分別為澳門、重慶、西藏。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百日維新運動中通令全國,書院一律改為學堂。全國各省城均改設(shè)大學,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shè)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shè)小學堂,民國沿習學堂稱謂,“書院”之名告一段落。比較有名的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
1、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應天府書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商丘古城南湖畔,史載“州郡置學始于此”。應天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后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chuàng)辦。
元代趙孟瞓在《義學記》中道:“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惫?027年,應天府書院學生王堯臣、趙鰖分別中得狀元和探花。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決,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懷,為北宋培養(yǎng)大批人才,于是,“天下庠序,視此而興”。
范仲淹執(zhí)教應天府書院時,教授《藝文》和《易經(jīng)》,教導學生要“從德”,而不能僅以科舉仕進作為求學的最終目的。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jīng)義、重時務、重實際。在他提出的“為學之序”中,學、問、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實到“行”上。
2、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坐落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腳下,歷經(jīng)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chǔ)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chuàng)立岳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岳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岳麓書院”四字門額。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并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1986年湖南大學完成修復岳麓書院,2005年正式恢復湖南大學岳麓書院,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理學家張栻、朱熹曾在此舉行“會講”,開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
岳麓書院講堂檐前懸有“實事求是”匾。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皩嵤虑笫恰痹从凇稘h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校長將其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
唐代,長沙俊杰之士王磷、李群玉在岳麓山詩詞競對,實為趣事佳話。一天,王磷偶遇李群玉。李群玉恃才自傲,輕視王磷。王磷提議兩人以聯(lián)句較量,李群玉應允。王磷佳句泉涌,李群玉無法應對,當王磷吟出“芍藥花開菩薩面,棕櫚葉散夜叉頭”時,李群玉俯首稱臣。從此,二人結(jié)為好友,麓山競對一時成了佳話。
3、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唐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廬山,渤養(yǎng)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唐寶歷元年(825年),李渤為江州刺史時,在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南唐開元四年(940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書院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國學”。宋初擴為書院,與睢陽、石鼓、岳麓并稱四大書院。
李夢陽,字獻吉,號空同子,陜西慶陽人。明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年),李夢陽曾在白鹿洞留下了詩篇、量跡。當時星子知縣根孜在溪口橋建石碑坊,李夢陽題寫“白鹿洞書院”五個大字刻石架在書院大門門棚上,留有《白鹿洞》《白鹿洞別諸生》等詩詞傳世。
4、嵩陽書院
“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贬躁枙何挥诤幽鲜∴嵵菔械欠馐嗅陨侥下?。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于世,文物奇特名揚古今。2010年8月1日,嵩陽書院作為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的子項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嵩陽書院大門柱聯(lián):“近四旁、惟中央,統(tǒng)泰華恒衡,四塞關(guān)河拱神岳;歷九朝,為都會,包伊廛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睘榍迩∈迥辏?750年)乾隆皇帝所題。
除上面影響很大的書院之外,還有茅山書院。明末的東林書院“遠近名賢,同聲相應,天下學者,咸以東林為歸”。東林書院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明末曾四毀書院。
書院萌芽于唐,經(jīng)五代,興盛于宋,延續(xù)于元,普及于明清。唐宋期間書院以私人創(chuàng)辦、私人講學為主,南宋借鑒佛教禪林講學的制度,使書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經(jīng)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隨著整個封建教育制度的衰敗,近代新式學堂的誕生,古代書院才逐步改為學堂。在變法維新中,清廷一律將書院改為西式學堂,自此,不再有書院之稱。
“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以通經(jīng)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這是舊時書院“禮堂”的對聯(lián)。書院是古代文化精粹的匯聚之地,起著教化一方禮儀道德的作用。大師多在此講學論道,闡發(fā)學術(shù)主張;學子在此研習經(jīng)典,探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書院在其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經(jīng)驗,大致有以下幾條:
一是組織機構(gòu)少而精,一般只設(shè)山長(或稱民院長)總理其事。規(guī)模較大的書院增設(shè)副山長、助教、講書等協(xié)助山長工作,脫離講學的管理人員很少。
二是教學和學術(shù)緊密結(jié)合、相互促進。書院的主持人多為當時的社會賢達、著名學者,或某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常與地方上的學術(shù)活動緊密結(jié)合,使書院成為一個地區(qū)的學術(shù)活動中心。
三是兼容并包,學術(shù)自由。實行“門戶開放”,允許不同學派講學、交流和論辯。南宋以后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師生共同參加學術(shù)爭辯,提倡獨立研討。一個學者可以在幾個書院講學,聽講者也不限于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師而遠道前來者,書院提供各種方便。
四是重視自學,課較靈活,允許學人有所側(cè)重,發(fā)揮專長。一般都以自修、讀書為主,輔以教師指導,質(zhì)疑問難。不僅視其學業(yè),尤重人品與氣節(jié)的修養(yǎng)。師生關(guān)系融洽,尊師愛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書院教學中體現(xiàn)得突出。
五是經(jīng)費以自籌為主,有較大的自主權(quán),師生共同管理或監(jiān)督各項開支。經(jīng)費重點用于教學和學術(shù)活動,其他雜項費用所占比重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