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淺議《赤壁賦》的三美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人里的全才,詩文書畫無所不能,且都有很高的造詣,一直被后輩膜拜。其中黃州時期以赤壁為題材的詩文最受稱道,《前赤壁賦》更是其中的杰作。它以寥寥數(shù)百字“道出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林語堂),同時又指出大自然的無盡寶藏專門垂青能走進(jìn)自然且有心欣賞的人,展示了“烏臺詩案”后思想上的蛻變和升華,是一篇值得反復(fù)咂摸的千古佳作。近因疫情不能出門,再次翻閱,讀來還是感慨萬端,不能自已。
先說景美。
天下美景何其多?單從自然之美來看,赤壁或許算不了什么,可是對剛走出牢獄的蘇軾而言,這里別有意義。就像剛剛服完苦巴巴的中藥,喝一口白開水,也覺甘美無比。我想,黃州的赤壁或許就是蘇軾喝過中藥之后的那一口白開水。
文章中,他只用了八個字總括赤壁之景,即“山川相繚,郁乎蒼蒼”。無論如何,在這山環(huán)水繞的地方,到處都是郁郁蔥蔥?。【G色,是能煥發(fā)生命活力的色彩??!
我們知道,蘇子眼中的赤壁并不限于這八個字。站在這里,他的思緒穿越時空,既進(jìn)入三國古戰(zhàn)場,又飛向遙遠(yuǎn)的蒼穹。就文章內(nèi)容來看,更多的美景在他的妙筆點染下像卷軸畫一樣徐徐展開。
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抬頭仰望,只見“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天上的月亮也像通人性似的,趕著與蘇子一同欣賞這里的夜景。只是他為什么要“徘徊”呢?難道它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嗎?它不知道在蘇子筆下它無數(shù)次登場了嗎?低頭俯瞰,眼前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一個“橫”字,使我們仿佛看見作者和他們的小船在仙境中行進(jìn),朦朧迷離,縹緲無限啊;一個“接”字,寫出水光、天光融為一體的情景,人行其中,如夢如幻。
接著,他寫道“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筆觸涉及“清風(fēng)”和“水波波”;一個“徐”字,寫出清了風(fēng)的緩和柔,一個“不興”,繪出了水面的平和靜;一緩一平,一柔一靜,不論對游著還是讀者,帶來的都是愜意,都是如仙似幻的享受啊!
說到底,不論幻境仙境還是實景,更多的是作者心中的景。
不久前,他遭受牢獄之災(zāi)。從接到進(jìn)京的消息到獄中接受審查以至于有幸出獄,那幾個月中,他的心靈經(jīng)歷了一場地震,大震倏忽而至,余震接連不斷,由此他對自身命運和官場生活算是有了深刻的認(rèn)識。赤壁風(fēng)光也許沒有水鄉(xiāng)江南明麗清新,沒有塞北大漠雄奇遼闊,可是滿眼的綠色總比陰暗潮濕的牢獄好看,滿耳的天籟總比牢頭的聲音好聽,和朋友一起談天說地的日子比一個人在牢房擔(dān)驚受怕好過。所以,赤壁之景足以愉悅眼目,療愈身心,盛放靈魂。
“風(fēng)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則在觀賞風(fēng)景之人。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保终Z堂)。對于林先生的高見,我再補(bǔ)充一點:在欣賞美景方面,詩人的審美敏感毋庸置疑,閑人的心無掛礙則更重要。初來黃州,吃住都是問題,幾個月之后,這一切都有了著落;后來,經(jīng)過各方朋友的幫助,他也得到了東坡的耕種權(quán),在這片荒棄的舊營地上,他用心耕種莊稼,栽種果木,已經(jīng)小有所獲。同時,也修建了雪堂等房舍,可以做書房,也可以招待朋友。雖然此時和初來黃州時自己的身份一樣,照樣不能有什么大作為,但就是這種處境,無官一身輕,讓他有了更多的空閑和心情去發(fā)現(xiàn)和領(lǐng)略自然之美。
也許夜深人靜獨自一人的時候會有一點落寞,可是作為一個靈慧之人,不會再糾纏于此了。何況,游赤壁的時候,他已經(jīng)到黃州多年(1080年2月到達(dá)黃州,《赤壁賦》寫于1082年7月16日)。時間是良藥,多年過去,數(shù)百個日夜不再,好多人他已經(jīng)看清,好多事已經(jīng)想清,沒有了塵世中的磕磕絆絆,所以,他才能看見“山川相繚,郁乎蒼蒼”的赤壁之美,遙想千年以前這里發(fā)生的事情。以此為景,為自己的心靈作畫。盡管對當(dāng)?shù)厝藖碚f,這可能根本算不上美景,可對蘇子來說,是大震之后的療愈地,是大難之后的救贖地,是大徹之后的醒悟地,別有一番意義。這樣的地方,能不美嗎?
次說情美。
《赤壁賦》通篇的情感線非常明了,就三個字:喜,悲,喜。這個過程也是作者思想認(rèn)識變化的過程,或者說是他對人間是非曲直認(rèn)識升華的一個過程,也是他從人生低谷完成蛻變走向救贖的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之所以能夠完美呈現(xiàn),儒家弟子的自身醒悟是一個方面,弟弟子由在他出事后多方營救和幫助不用多說,妻子的理解也讓他很欣慰,幾個孩子的懂事讓他滿足,朋友的陪伴更是不能忽視。
據(jù)說,那年七月十六陪他一起夜游赤壁的是他同鄉(xiāng)道士楊世昌。“楊道士善畫山水,長于古琴吹簫,通曉天文、歷算及星相、卦術(shù),還懂得煉丹、醫(yī)藥、釀酒等等,可謂多才多藝。他的到來帶給蘇軾無限歡欣,因他是個無牽無掛的方外之人,蘇軾便留他在雪堂久住,直到第二年五月才離去?!保钏?、崔銘《蘇軾傳》)楊道士是前一年五月來黃州的,整整待了一年。落難之后,有這樣肝膽相照多才多藝的朋友陪伴且同游赤壁,溫暖自不用多說。
一個寄情山水,愉悅地唱;一個沉浸自我,用情地吹。沒想到,唱著、唱著牽出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楊道士忍不住和著歌聲吹起了洞簫。歌聲停了,簫聲依然嗚咽,聲音悲涼,使水底的魚兒舞動,讓孤舟上的嫠婦哭泣。讀到這里,我們一定會被朋友之間的心心相印惺惺相惜打動。
作為一篇游記作品,應(yīng)該有對夜游生活的藝術(shù)加工。如果稍微了解一下蘇子的黃州生活,翻看他的朋友圈,會列出一串串名字,黃州知州徐君猷、鄂州太守朱康叔(壽昌),詩僧參寥、道士楊世昌,故人馬正卿(字夢得,為他申請東坡營地經(jīng)營權(quán)者)以及住在歧亭的早年知己陳慥(季常,《方山子傳》主人公)等等。這些人,明里暗里幫過他,也為他低谷的人生帶來一絲絲來自塵世的光和熱。
蘇子一生不論顯達(dá)還是困窘,身邊各種朋友不斷。到黃州之后,周邊的文人雅士,很快慕名而來,儼然一道文化盛景。再加上他到黃州之后,精研佛法。此刻的蘇子是一個被儒道釋三家打造的文人,那場牢獄之災(zāi),讓他對人生命運、對社會生活都有了更深地認(rèn)識,這些慘痛的個人遭遇,他肯定不止一次的和他們聊過,那個時期的書信札記和詩文作品不止一次的出現(xiàn)過。
生活中的聊天,在文章中,巧用賦體文的主客問答形式,有沒有對朋友們的謝意呢?我覺得有的,只是像他那樣智慧超群之人,有些心事需要意會而已。
請看這些文字。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br />
一個正襟危坐,莊重嚴(yán)肅;一個推心置腹,語帶誠懇。前面一唱一和,現(xiàn)在一問一答??偷膯栴}以史為據(jù),引入現(xiàn)實,接連三問,都是和赤壁這塊土地有關(guān)的事情,后面的困惑和愿望也是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針對他這個看似復(fù)雜的問題,蘇子用一段好像早已準(zhǔn)備好的說辭就解決了,最后“客喜而笑”,“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br />
我想只有知音才能這樣相互問答,知己知彼吧!
有人說,這里的主客問答只是借助賦的形式,他并沒有和客真有這么一次談話,這是和另一個自己的對話。我也同意這種理解,那么,和自己成為朋友,做自己的知己,與自己和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讀到此,友情之深躍然紙上,通達(dá)之美躍然紙上。這種通達(dá)是經(jīng)歷摔打之后的成長,是遭遇磨礪之后的蛻變,是人生觀念的重啟,散發(fā)著歲月釀造的醇香。
再說理美。
面對客的問題,蘇子做了完美的回答。我想,“烏臺詩案”發(fā)生以來,他應(yīng)該無數(shù)次的思考過這些問題,所以行文至此,他幾乎不用思索就有答案。所以說好文章根本不是做出來的,是本真生活的自然流露。
按原文內(nèi)容,這個回答可分三層來理解。
第一,以此處的江水和彼處的明月作喻,告訴客“變”與“不變”的本質(zhì)。如果從變的一面來看,萬物沒有“一瞬”停息,所謂“坐地日行八萬里”就是此意;如果從不變的一面來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就是說變來變?nèi)?,江水還是江水,明月還是明月,就像人類,一代代看似離開了,但還是生生不息,一直在延續(xù)。在這里,我們看到,蘇軾已經(jīng)分清了“小我”和“大我”,走出“小我”,進(jìn)入“大我”的境界。正像初唐詩人張若虛說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類不是也長存嗎,何必羨慕明月長終呢?
很顯然,經(jīng)過烏臺詩案,他對問題的認(rèn)識已經(jīng)有了變化,甚至達(dá)到質(zhì)的飛躍。
第二,這世間,物各有主,守護(hù)好自己那一份就行了。
可能有人讀到感覺蘇子好像進(jìn)入宿命論,向命運妥協(xié)了。如果了解了他在黃州的經(jīng)歷,就會明白這才是大悟。
他也許是為了克服烏臺詩案帶來的不良情緒,在黃州那段日子,他開始鉆研佛道。接觸了一些和尚道士,以他的聰慧悟性,很快就能與他們說佛論道,他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潛心研究靈魂的奧秘,一心想使自己心靈寧靜,這樣對世俗的東西慢慢淡化。儒家經(jīng)典里的省察觀念也讓他明白人的欲望不能太強(qiáng)。
烏臺詩案之后,他更加懂得自律,懂得珍惜。既然皇宮都城容不了我,我就浪跡江湖,江海寄余生吧。大千世界總有我的一片天,別想太多,做自己土地上的主人就行了!
這個道理或許很簡單,但是人不經(jīng)歷一些磨難,很難清楚地認(rèn)識到。人的欲望一旦降低了,心里的負(fù)擔(dān)也就輕了。
第三,世間風(fēng)景,耳得為聲,目遇成色。
關(guān)于這一點,他在詩文里多次提到,事實也是如此。世上的美景很多,可是每天囿于自己的小圈圈,只為名利而奔忙,也許再美的風(fēng)景投射到眼里的影子都是一樣的,因為沒有心思去觀察、去體味。
以前無論在朝廷還是做地方,他可能風(fēng)塵仆仆,他可能出出進(jìn)進(jìn),總在忙碌。即使休息時間去景區(qū)走走,也都是走馬觀花,難以全身心沉浸在自然風(fēng)景中去品味,去感受,而他現(xiàn)在就是閑人。有時間,有心情,還有志趣相同、心靈默契的朋友陪著,這樣世間的什么事情想不通呢?
更何況,到了黃州,他沒有官差打擾,每天除了會友,種地,就是到處走走。白天走,晚上走;黃泥路上走,漂亮花園里走。走完了回家,讀書寫字,這樣的生活也是很愜意的,怎么能想不開呢?他想開了,文中的理也就順了。
當(dāng)然,他并沒有因為身無重任就糟蹋生命,浪費時光,他忙著呢!會朋友之外,注《論語》,解《易經(jīng)》,讀《漢書》,寫札記,畫石竹,做美食,喝醇酒,神仙一樣呢!不然寫不出景色純明,情誼深厚,通達(dá)透徹的《赤壁賦》。
如果把黃州詠赤壁的名作比作一所宅院,那么《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氣派的大門,高大雄偉,氣勢軒昂,《前赤壁賦》是前院,肅穆莊重又通透豁亮,美感十足,《后赤壁賦》則是后花園,曲水流觴,隨意自由。有講究的宅院的美是無盡的,赤壁為題材的作品的美也是挖掘不盡的,期待有更多的人喜歡它,品鑒它,傳承它,為文化之美添彩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