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真】那年紅薯香(散文)
紅薯,也叫地瓜,算不上美食佳肴,但在我小的時候,卻是農(nóng)村人的救命糧。那時,有一句順口溜,“紅薯葉,紅薯窩,離了紅薯不能活”,至今記憶猶新。
霜降以后,紅薯葉開始打蔫,翠綠的葉片逐漸萎縮變黑,遮擋了近一年的黃土地開始顯露真容。這時,就到了生產(chǎn)隊收獲紅薯的季節(jié),村子里男男女女開始忙碌起來。
按照分工,女社員們拿著鐮刀負責(zé)將紅薯蔓一棵一棵地割下來,然后四五個人一起用力,把紅薯蔓翻卷成筒狀,滾動到澆地用的水渠上晾曬。接著男社員揮動四齒糞鉤開始刨紅薯,先是在紅薯蔓根部,試探著輕輕刨幾下,等弄清了紅薯的部位,一糞鉤下去,成串的紅薯就會“牽著手兒”被拉出地面。這是個技術(shù)活,刨出的紅薯不會被四齒糞鉤刺壞,紅薯更易長期貯存。
傍晚時分,男女社員爭分奪秒,奔走在紅薯地里,拉網(wǎng)式挑揀勻稱而光滑的紅薯,留作生產(chǎn)隊明年發(fā)芽栽種之用。余下的紅薯,不論大小,全部分到各家各戶。生產(chǎn)隊長是最忙的人,只見他手提著一桿大秤,大秤的鐵鉤子上掛著一個碩大的柳條筐,扯開大嗓門催促社員趕緊從地上撿紅薯入筐。看看裝滿了,兩個壯漢便將一根粗大的木棒穿過大秤上面的鐵絲圈,貓下腰,各抓木棒一頭,放在各自肩頭,齊發(fā)一聲喊,直起腰。隊長看著沉重的柳條筐兒離開了地面,便飛快地瞄向秤星兒,一手抓牢秤桿,一手快速移動秤砣,“丁狗熊家的,880斤?!薄皣W啦啦”倒在地上,眾人七手八腳再往筐里裝,一家接著一家,直到將地里的紅薯分配完為止。地頭上晾曬的紅薯蔓也不浪費,等著完全曬干了,拉到生產(chǎn)隊牛棚,用鍘刀切成小段兒,摻和上一瓢高粱或一瓢玉米粒兒,喂給隊里的馬和牛。
分到各家名下的紅薯,肩扛或車推回家,沉甸甸的,心里卻是樂悠悠的,畢竟這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糧。一家人忙前忙后將紅薯貯存于地窖,有時也會拿出其中一小部分紅薯加工成粉條,雖然有些舍不得,但是過年時想吃個燉粉條,沒錢去買粉條,只能自力更生了,這多少令人有點兒心酸。
那時候,生產(chǎn)隊沒有粉條作坊,誰家想吃粉條,只能靠自己想辦法。我有一個本家叔叔叫占平,他懂一點做粉條的技術(shù),父親決定聯(lián)合他一起做。他們先是把裝滿排子車的紅薯,拉到村南機井旁用水沖洗干凈。然后,二十幾個紅薯一組,放進占平叔叔家的一個大鐵桶里,用打土坯用的石墩子砸碎。這個方法又笨又費力氣,我看一眼父親,并不著急,也許他早已安排好了。果然,不一會,三個本家叔叔都來了,加上我父親和占平叔叔,他們五個人輪流上陣,沒用多長時間,一排子車紅薯就被他們砸完了。占平叔叔抓起一把砸碎的紅薯看了看,點一下頭,就向鐵桶里加水,五個人又是一番輪流作戰(zhàn),用雙手不停攪拌,直攪到粉芡與紅薯渣分離……
當(dāng)潔白的粉條,搭在村南路邊晾曬的時候,父親讓我看守,我心中不禁竊喜,很爽快的就答應(yīng)了。我撿起一根小樹枝當(dāng)令箭,不停地圍著粉條轉(zhuǎn)圈圈,時刻提防著雞啊、鴨啊,還有那些餓狗來偷吃。沒有大人在場,我就是主人,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專門尋找那些有鼓包的粉條,用小手掐下來,放進嘴里慢慢嚼,要的就是這種有滋有味的嚼頭!直到今天,我從來不愛吃燉熟了的粉條,還是對有鼓包的那段生粉條情有獨鐘。
那時候,我家的地窖挖在東院爺爺家。大概有五六米深,從洞口向下看,黑洞洞的,對于只有十來歲的我來說,著實有些發(fā)怵。第一次下去的時候,我的小腿肚子一直在打哆嗦,每下去一步,都要把原來的腳窩坑用小鐵鏟挖深一點,生怕腳踩上去撐不住,打刺溜掉下去。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有了地窖里的紅薯,我再也不擔(dān)心自己餓肚子了。
刨完紅薯的地里,難免會有遺漏的地瓜,誰翻著了就是誰的。到紅薯地里撿漏的人成群結(jié)隊,我雖然年齡小,卻不肯落后。家里的大背筐比我高,我就把它朝前掛在胸前,家里的鐵鍬長,難以放進大背筐,我就在地上拖拉著它走。遺漏在土里的紅薯確實不少,但誰也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大人還好,他們有的是力氣,會把整個紅薯地翻個遍。我力氣小,不可能像大人那樣去大面積翻地,但我想到了一個竅門,那就是找那些仍然扎在土里的紅薯蔓,然后“順蔓摸紅薯”,只要發(fā)現(xiàn)圓圓的紅薯莖還扎在土壤里,順著找,準(zhǔn)能找到一個或大或小的紅薯。那時,我最愿意聽到的聲音,就是鐵鍬鏟到大紅薯的“刺啦”聲?,F(xiàn)在回想起來還有點小激動呢!
隊里分配給家里的紅薯,除了那些做粉條的之外,母親一般是不舍得擦成紅薯干的,只有一些有“傷口”的,和我從地里撿漏回來的小紅薯,母親才舍得將它們變成紅薯干。因為,這些紅薯不但小,而且大部分有“傷口”,放在地窖里時間長了,會長毛腐爛。
擦出來的紅薯干,大都晾曬在我家的房頂上,每天放學(xué)回來,我都會爬梯子到房頂上去一個一個翻曬,希望它們盡快曬干,因為,不知道那一天會突然來一場小雨,將它們淋濕了,那樣紅薯干就會發(fā)霉,吃到嘴里,既不衛(wèi)生,也沒了先前的味道。
紅薯干晾曬干以后,母親會找?guī)讉€洗干凈的化肥袋子,把它們裝進去,從房頂上用繩子吊落地面。一部分放進大缸里,用于熬米粥時放幾片,一部分送到村子里的碾米磨面房,磨成面粉兒,回家蒸一鍋香噴噴的紅薯面窩窩頭。到現(xiàn)在我還在奇怪,紅薯干硬硬的雪白雪白,蒸出的窩窩頭卻是軟綿綿的漆黑漆黑!母親看我們吃膩了紅薯面窩窩頭和紅薯干,就想變一變花樣,她從鄰居家借來饸饹床,把窩窩頭壓成細長的饸饹面,用醬油醋拌一拌,吃起來又別有一番風(fēng)味兒。
寒冬降臨,家家戶戶生起了火爐,地窖里的紅薯就成了人們口中的真正美食。每天晚上,封好火后,母親就會用笤帚把火爐周圍的煤渣清掃干凈,然后,將紅薯一個挨著一個,整齊排列在火爐口的鐵圈上,再尋摸來一口舊鐵鍋,扣上去,不露一點兒縫隙。等到天明,把鐵鍋揭開,滿屋子都是濃濃的紅薯香味,望一眼,饞涎欲滴,嘗一口,回味無窮。特別是那些被火爐烤的浸出金黃色油脂的紅薯,不但里面的“肉”吃起來醇香滿滿,就是紅薯皮吃起來也是那么好吃……
三月三,到了栽種紅薯的季節(jié)。那時候,家家戶戶地窖里貯存的紅薯已經(jīng)所剩無幾,老人和小孩開始齊聚生產(chǎn)隊催生紅薯芽的暖房。他們?nèi)耸忠患X耙,只等隊里的社員們將紅薯芽取走,進去尋找那些尚能吃的紅薯。這些生過芽的紅薯,大都干癟的成了兩張皮,也有的是一頭干癟,一頭水靈,但吃起來已經(jīng)沒有了原來的味道,但他們那管這些,只要有能吃的地方,就不會放過……
轉(zhuǎn)眼幾十年過去了,一日三餐不再惦記紅薯了。今年春節(jié),外甥來我這里拜年,從老家?guī)韮蓧绮?,打開一看是紅薯葉,這令我一陣激動。外甥笑瞇瞇地說:“舅舅,現(xiàn)在這個可是個好東西??!俺娘聽說您經(jīng)常睡不著,老早就掐指算著紅薯的爬蔓期,這壇子里面的紅薯葉,就是她踩著點兒去地里摘的,給您腌了兩壇,您吃了保管頂用!”
“哦,那替我謝謝你娘!”我一邊說,一邊嘗了一筷子紅薯葉,還是小時候的味道,那些與紅薯有關(guān)的記憶,便像小河流水一般流淌在心間。